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北资讯 >> 文章详情

触类傍通

问题:触类傍通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4-9 13:00:50
每一拳种都有其练法;好的拳法在於,外松内集,,软而不懈,常卷短舒,聚散有常,内除瘅恶百疾,不惊不急不燥,力发而弊三停,行身力带手足。日久 身益软;软而不硬,不硬则不疆,不疆则不直,刚硬不是力的表现形式。气充沛,周身气血活泼,足下之力才能达掌指。有名家说;拳无掌能,掌无指先,沾衣按实而吐力。这是少林拳宗法的诀要。练拳如书法;平心静气,凝於神。按章法所循,久之 神至而行於自然,有招而无形,有法而不见法,投一手足而涵拳法功力,其书法大家无不如此,可见书法与拳法无不通矣,道法自然於此可悟。求真 求实 是习武者应具的武德。拔拳四代师祖邹庭兰遗物中记载;河间纯阳道人自幼习武,也是名家所授,在山海 河北一带颇有名望,拔拳三代师祖二郭兄弟先从师於纯阳道人,习拳法与剑术三年有余,是其二郭兄第开手师付。后纯阳道人遇故人;王瑞亭,号王三,江湖有刀尊胜名,是其拔拳二代师祖。自知拳技非上乘之法,而将王三介绍与郭府,传授二郭兄弟滑掌拳与拦刀。由此可见纯阳道人之人品与武德。习武者忌一知半解而不明究里,集一生爱好不入拳法上乘门径,习武十余年甚几十年不知拳法为何物?而人曰我云;抱撼终生。

答复:拳法之颠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4-17 8:54:10 
拔拳不失为一套优秀的中国拳法;它印证了以柔求刚,得拳力最大途径拳理的确凿,它是中国少林与武当拳法的融合,汲取了它们的精华,成就了中国拳法之颠,当我看到先师遗物中对拳法的论述时。同门相问;有何感想?我只说了两个字;心颤,多余的言词都苍白无力了。它以朴拙没有浮华装饰的风貌示人,原本与自然是它的品质;外示安逸,内涵惊涛,江涌水波低是它的最好的写照。先祖说;虽然是少林宗法,而拳风大异,无人能识。在拳术界首创拳以力大为最,能滑为妙的理论。练拳法的宗旨一是拳力,二是拳技。而求证了该拳理得以实现的途径。它有其匪夷所思的习练方法,足以让人惊差。可见先祖们为此付出的足迹。但在那个年代只能在亲朋好友中传承,由此可见它的尊贵与私秘性。今天能与它相拥那是缘份,有人不信,我信了。有多少好武之人不想?终其一生不曾相识,还有多少武痴与它擦肩而过?缘不可拗,天意不可违。它是拳法的和氏之壁。鉴和氏壁之能,而识它玉易如反掌,即是通晓拳法的捷径。没有理由不用心血去浇灌它,用心去珍爱它,体认它的魅力。大爱无疆,屏弃门派之见去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时间的流逝,拳法的承继才是生命的永恒——

答复:寒鸡步是对手中的立式步形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4-18 20:02:55 
与对手对决中拳法捷速 力大小 方向 距离都在步形上;在整个拳法中步形占十分之四的比例,由此看来步形的重要了。无论什么步形都起始於寒鸡步,顾名思义,形如寒鸡,单腿蹲 另一腿悬缩 缩项 身卷此形称寒鸡步也称鸡步,其它步形皆从此出,只有这样才能全身进退,闪转。我们在影视中常看到两人打斗中有个预备的架式;半弓马步 双手一前一后半伸。其实这个步式不是实战中的立式,它不便於闪走?一步动身体不能位移,身体还在原位,在二次步动时身体才能移位,这是它不能全身进退的原因。身不能带步而行。鸡步不然;它可以随意一步完成身体位移身速快捷。另外双手上下左右相顾,上不过眉,下不过裆,肘不离肋。这是在对手中的立式。这种步式有人称它是丁字步,也称三尖式,[肩胯膝肘手足上下一线]

答复:对手中走场的腿形——巽风腿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4-19 14:20:29 
在与对手对决中鸡形步式为静式,而动式腿形为巽风腿,在对决中是以活步形为主,相互试探虚实,找机进击这在拳法中称走场。拳家名手称这种活步形为巽风腿,巽;东南方,风 意无孔不入,谦逊,和缓,在拳法中引用是;以对手为中心,左右腿互换斜行,以侧身动态的鸡步,来探寻拳机,是曲中求直。走场的作用在於;虚则乱其方寸,实则击其懈怠,以静查其弊端,以动扰其安闲,展闪即可明其深浅,忽远忽近,忽近忽远明其拙笨速灵,攻守进退,知彼则胜其一半矣。[在这里引用了觉远大师的战机论中关於走场的诀要]巽风腿在拔拳中称是鸳鸯步。步与腿不能分割,它是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起为步而落为腿。称其为步腿相连。也有的拳家称这种走场为 查客。它是在与对手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走场中静以鸡步立式,游动中以鸳鸯步[巽风腿]为步形。这种步形与其它步形衔接自然,因为任何步形都是它的变形与延伸,只是方向 距离作用不同而已。它是拳法实际对决中的开始阶段。

答复:对决中的走场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4-20 9:32:15 
上述两种步腿的形态也就是走场中的备式,静式为寒鸡步,动式为鸳鸯步,是打斗中的初始形态,这是在对决场中自身立足之法,人身竚立之间须配合阴阳,才知怎样固守自已,不懂变化就是呆钝,能明阴阳首先知道如何用力,这就是身法所在,也就是浑身着力,力为一片,而在一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自已弊病在身了。在走场中首先要察明对手的拳法用力,这是首要的,也就心中有数了,敌未交手而知胜败了。拳力大小在对决中是胜负的首要条件。当然在走场中也要正确的使用眼法才能探知。走场还是以动式为主,在游动中察虚,遇空则进,得机不饶,无势可造势,也就是引对手失势,常说的引顺落空。空是什么?也称虚处;胸 腰 两肋 腋下 腿心 腿腕。也就是避实击虚之法,敌无所用其力,而我则伸其力,这才是会用力的方法。

答复:论闪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4-25 9:40:38 
一闪;闪为进出,闪为斜行,闪是身法,闪是一步形。闪必是以身带步,起始在鸡步,身为滚身形,荡腰 提胯 摆臀步为斜行一式完成。它不是招架。为什么斜行?只有斜行才能避直冲与横拳。有前斜与后斜之分;后斜让中路而后发走边盘与外盘。力相当或小於对方。前斜也可走边盘 外盘更可夺中宫,先决条件是力大於对方,否则走中宫则遇健力雄者而失其雄,闯中宫者力健。边盘与外盘谓之奇,中宫为之正。就是一闪也需有手形,腿形的综合运用。闪是进也是守谓之进出。闪是一步形,近则半步,一步,远则步半,这也是近身的条件。过远则不利近身。闪是先险而后安曲中求直的打法。它必须是全身进退,必是以身代步所以它是身法。。不知什么是闪?如何闪?也就不知怎 样打了。闪是最初始的防进打法也是最高层面的打法,其道理不言而喩。

答复:步形的通变与手形 腿形的关系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5-4 11:33:02 
步形因远近方向不同而有八步之分,究其也就是一步而已,能知其一步者,也就明通变之意了。步形是拳法三根中的基础,它是拳法中的三分天下,在拳谱中曾这样的描述;英雄起义宴桃园——三结义而得天下立足。三根为步形,手形,腿形。历来拳家名手都如此称谓。觉远大师曾说;三根一体,上下相随——可见三根一体的重要性。手形与步形的相融在於手形服从步形。那是因为身法涵於步形中,步形也就是身法所在,它们不能分割,以身带步 才有力法所现。以步带手也就是以身带手,步形与手形不能相拗,在施用手形中用力的方向,与步形的方向相一致,形体的动做也要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手形与步形合一。相对来讲;步形与腿形的合一比其手形与步形的合一要容易了。那是因为腿步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练拳法最难处在於手形与步形的合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三根合一。这是拳法最起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拳经中说;手臂不能独行,它必须与身相随也是这个道理。手臂独行;力不整,有点力也是浮力,着人身上也是表皮而不能力透肌肤,更没有推壁倒墙的功效。我们现在说拳法也是在先人的基础上继承求证,以丰富和发展。也是那些酷爱中国武术的仁人智者所求,决不是以门派相争相抵的狭隘所为。德者以载,能为民族文化做点贡献不失为正。

答复:通变是拳法的灵魂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5-5 15:05:09 
在拔拳中有步形 腿形 拳形也称三根。在步形中也有手形,在腿形中也有步形,在拳形中也有腿形 它们是相互包涵的,不是独立单一存在的。所以它们能相互通变,前者是它们能通变的条件与基础。比如说;拳形中的第一大形十字变;任何腿形 步形 拳形都内涵十字变这一技法。它是拳技在具体应用中的一个特征也可称一种技法,是在对敌中技法至巧的体现;偏身侧进,起横落竖,横沖直撞是它的形态,它不只是方向的改变,是力法 身法 步形 整体的变化,是敌我双方力法与拳势的改变,也是一种造势技法。有名家说;能明十字变者乃神出鬼未之技,可见这一技法的重要与技巧,这一技法也是先人经千锤百练而得,决不是先知凭空闭门所造。拔拳共有八大拳形各有所侧重,而每一形中又都涵概八种技形,这也是能通变的先决条件与基础。通变是拳法的灵魂。拔拳是一个拳系各形间丝丝相扣而又相互包涵,又相互变通,这也是难能可贵之处。要说它的技法也是难於表述。只有身临其境去体认才能知晓,难怪有人说不经师传,终不了亮。有人常说什么内力?但怎么也说不清?为什么?最简和方法;打沙包,练了几十年的拳法,三十斤的沙包也打不动,能说你有力吗?那就是没有一个明人教你怎样练?想知内力吗?由此可知一二。通常有人对武术中的武字解释;武是止戈的意思,这不能说是错,这是汉字形表意,但重要的是它的本意;武是力的象征。止戈靠什么?那得用力量说话的。所以武术练的首先是力,而次是技法,这是再浮浅不过的道理了。我们热爱中国的武术,这个人群也是为数不多的,应该珍惜自已的生命,追根溯源,明明白白的学练,这样才能继承它。

答复:身力的前题是提胯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5-16 19:37:51 
人身所重者在臀,我拔拳在运步用拳必讲提胯。什么是提胯?它不是提膝,是用足拔同时提胯,胯肩而成一片,也就是臀与肩同行,这样才能有身力。提胯需我们练者要好好的去体悟。在拳经中说此为拳法中百法收来无空闲。身之根节在於足,拔与提胯是足下之力,是一个动做,能知提胯才有步形,没有步形其它各形都是无根之形,也就练不出拳力来。更谈不上拳力最大了。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用腿用脚用手都必提胯,提胯就是提臀,这是练身力的唯一途径。言传身教也许这是言传,身教就是示范,如果看到范例会更明了了。

答复:拳无寸隔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5-22 9:43:45 
拳无寸隔,沾衣便亡,见肉锋伤之谓——这少林宗法的用拳之道。是说拳出没有隔停,一通到底 一气触成。觉远大师曾说;拳有三停;一停在肩 二停在肘 三停在掌根。所以气不能达於掌指,力不及手。能避三停始有拳无寸隔,沾实而全力一吐,它不仅是内力的用力方法也是身力的全赴一注。这也就是拳无寸隔,沾衣便亡的道理。就是锋能伤肉的道理。反之;则肉伤锋。通常有人打人自已先伤了。这就是不懂拳法,不知如何用力的原因。见肉锋伤之谓就是锋伤肉,肉也能伤锋的道理。不知如何用力的拳法是不能伤人的。是少林宗法的秘要之一。有人说;沙包用手指轻推就能动。为什么打就不能动呢?难道打的力不大吗?还没有手指的推力大吗?那是因为没有沾实的原故。试想;如果手指的速度再加快,还能推动沙包吗?手指有那样大的耐受能力吗?力是什么?是质量与速度的合成。拳法讲身力,身速与身重合成为拳力,拳掌只是触角而已。这样的锋点才有沾衣而亡的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拳锋没有一个科学的习练方法能成吗?这就是世人不知的秘要,内力是用力的一种方法。身力是内力外延,能借身力者是拳者拳力的最大。当然;我只是说教;其实实际也是如此,不信可用沙包一试。我们为什么强调拳力?用力的方法?因为它是相搏中的决定因素。

答复:拳道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5-28 14:11:50 
拳道;即拳法道理。是自然之理。拳法者卫身御侮之术,这是它的本质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但是在它的传承中由社会的需求对其进行了改良与阉割而真本遗失大部。另一面在传承中的讹传,误传而失去原来。拳法的特征与属性褪变。我们所寻求的是那些原本的传统拳法。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记述着传统拳法的演变过程的信息,记述着先祖在这一领域的智慧结晶。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艺。它有它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明未清初是它的鼎盛时期而后见衰。一个拳种的优劣 高低不得不看它的传承与内涵.拔步捷形拳谱在总拳诀中这样写到;拳以力大者为最,而以能化为神。拳以快者为能,而以能滑为妙。言简意骇,道破了拳法的玄秘。揭示了拳法宗旨;一方面拳求;力大,拳速。另一方面求;对拳力能化,对拳快能滑。这两个方面就是拳法的宗旨缺一不可。它是拔步捷形拳的总论。纵观中国传承拳法无一能这样明了入骨见真的提出拳法宗旨。它是中国拳法的高巅之论 。拔步捷形拳有四大诀要;腿臂合形 盘中走珠 软拳 拔步捷形 它们是拔步捷形拳的支撑,是拳法宗旨得以实现的途径;前两者腿臂合形与盘中走珠是拳法之技,求步 腿 手三根一体,上下相合,集一求整,习练的是拔拳的应敌技法。其中包括 本拳 本拳涵概拳法小形,如同拳式字典,并有各式相承的范例。而另则是 步形 腿形 手形 称为三大形,是拔步捷形拳的三大支柱,如鼎之三足。以释裁本拳。是拔步捷形拳技法的全部。有先祖称其学拳初始为习法。也就是习练的上半部;腿臂合形与盘中走珠。它们各有其习练的诀要。而它的下半部为;软拳 拔步捷形。同一样的拳法何为两部?皆因用力不同; 前者为后天自然力,力没有规范,自由度较大多是刚浮局部力。只是求拳式的三合性及习练拳法中的技法,俗称招法应用的解裁。后者也就下半部;着重在於拳力的内力习练与身力的运用。拳软是松而不懈,使拳无寸隔,以内力施法,在用力上加以规范,非软练而不达,以柔求刚。有先人说;水可用臂腿随意濺之,而水集成势。可荡城垣,也就是这个道理。软练是为功法一层。技法娴熟,而用内力施法成为功法。软练是练功力。拔步捷形是内力的延伸,拔步始能以身带步,以内力趋身力在而为,才有步亦绝杀之功。拔步求身速,求整体运行,这是拳法中最高层面的力法,先祖说;能借身力者为拳法上乘。拳力最大从此而来,拳法最快在拔步上,拳力最大在於以内力施法而借身力。由此可见;腿臂合形是盘中走珠的前题,软拳是拔步捷形之基。习练技法在前,求功力在后,二者合一为拳法。习技练法不易,求功更难亦。这就是拳法之道。

答复:少林俗家弟子滕黑子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6-9 18:13:04 
滕氏湘江麻阳人,生有异力,肤黑,故习称黑子。少年以渡舟为业。喜拳脚始从师於乡中拳师,崇尚筋努骨突之力不知优劣不知其所以然。后经人引见从师曹玉廷,[ 曹从师於少林智园上人,习少林宗法,]始知运气使力之法,前者所用功夫俱是虚浮之力,形同江湖卖技之艺,不入流之拳技。曹师说;人身气力不可速求,力生於气,气生於血,血强而后气强,气强则力壮,而后筋骨刚健充实,这是练拳法的不变之理。未习练者无论力有多大终属浮虚,上体重下体轻,气浮於上而不在丹田。使力时气喘如抽。发一拳其力至臂肘而止,不能通透贯达掌指。滕弃前所学专习少林宗法,而成少林俗家拳技巨子。

答复:拳技内三合气与力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6-11 12:29:33 
在明未清初之际在拳法上就有了六合论,外三合不必细究了,想释读一下内三合中气与力。气不外是练气与用气两种。练是为了使用,二者相依而存一体。说得俗一点也就是呼吸,拳法中的呼吸与常时呼吸方式是有区别的;没练过的人无论他有多粗壮獷悍稍一动做则气往上浮呼吸急促,头脑昏浊,耳目失观,手足失所措。究其原由气息粗率所至,练拳者必练气息使气沉丹田,虽腾 跳 纵跃也能平其心气,这样才能对敌应变,练气法在拳法中犹为重要了,在拳法的传承中先人总结出内三合不是没有道理的。气之府在於肺,出入之门在於鼻。拳法中一起落为一呼吸,也要以顺为要,不可逆制。举手投足使力,臂弯掌指有膨胀伸张之意,由此可见气血之通透。而力才能没有阻隔。话说回来;五十斤的沙包不为重,看似有力的人出拳掌而包不动?原因是什么?那也是气力不合的原故。更不能全力一击了,不会用力使气,也就不会练拳法了。拳法练气另有气法所在。练拳如练唱歌,气不在丹田难已有所成就。我们所说的气法与一些伪气功,意念导引有本质的区别,希望练习中自悟能明了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解读不够深入,只是浮浅的说气,与力的关系而已。因为它是内三合中很重要的环节。

答复:拳法六根是并重的统一体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6-17 10:11:36 
拳法六根的理论最早出现在清康乾时期,在这以前觉远大师称三根者为步 身 手。其后而称;步腿 手。觉远大师认为腿与步是一体,步腿相连,步也就包括了腿。其后滑掌门祖师张大奇则认为;步形中包涵了身形,只要是动步就必有身法所在,而是以身带步,所以身法在步中。腿法成其拳法中一大形态,其中还有脚法也涵概其中,这样形成了步 腿 手三根称谓。拳法六根的拳论较三根论要晚一些出现的,六根者;手 眼 身 腿 步 气。在习练拳法中眼根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习练在手,腿,步中处处可见,气根亦然。由此看来六根与三根没有根本的区别,也没有相抵之处,只是在称谓上不同罢了。后者是对三根的细化而已。但这里着重提出的不是如何称呼而是如何对六根的认识。这是应该明了的问题,这样我们练拳法才有章法可循。什么是章法?那是先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确有实用价值的拳论。六根并重;在习练拳法中同时体现在每一拳式中,不能偏废,也就是说;一招一式,都包涵着六根,六根无有单练与独存,否则拳法永远不会形成一体,六根不会统一,那就不成为拳法,偏根就是拳残,也就违背了拳法的章法,终究练不出拳锋来。这也是拳法中六根的统一性。虽然它们各有所用,而在拳法中是一个联合体,不能分割,同阴阳一样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世上没有纯阳纯阴的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六根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如果分割单练独存,它们就失去了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条件,拳将不拳,法无章可循,手 眼 身 腿 步 气相互没有了联系与配合,也就不成为拳法根基了。它如同生命的孕育一样起始就是一个完整的由里及外的发育过程,这是符合自然之法的。万物如此,何况拳法呢?

答复:为什么尊崇少林宗法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7-20 10:57:51 
尊崇高少林宗法不是因其名声而附会,少林宗法的拳法是;经少林寺多少代人集中国拳法之经验而逐步形成少林宗法。它是实践的总结,也是拳法的经历。我们知道;拳经 张氏短打 拳经捷要这些都是出自少林宗法。真实的再现了拳法的本真。自明未清初后康乾时代来拳法见衰,而渐行舞拳充满市井,清嘉庆又出现了许多的流派拳法,后椐社会的需求拳风大变,本来少林宗法的拳亦不多,这样一来更难寻其踪迹了。拳法在明未以达颠峰时期,我们学拳法爱中国武术不得不对中国武术的发生发展有个略粗的了解。所以讲拳法也就要追述它的传承,传承的过程就是拳法来源与演变的历史,可见它内涵的真实性,好的拳法一定有其清晰的传承,这是不容置疑的。拳理明确;拳力是首要的,其次是拳的技法。有可行的习练方法并有其成果可见。这是其一。其二;拳法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步 身 手间的关系,也就是三根的一致性;同时 一齐 一片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样才能集一求整,才能展现步 身 手的整体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三根上下一致。也就是俗称六根统一,也有人称其为六合。四稍齐等。其三;在拳技法上要体现攻防的一体性,攻防一致,攻防两性不能分割,如同阴阳一样在一个统一体中,只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在拳法拳式的组合中步,腿 手 三者缺一不成拳。这也要求用力的方法 方向的一致性,这是每一拳式基本的形态特征,拳法的精微在於细节,这是少林宗法拳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准则,也是我们认知拳法的一个方法。少林宗法的拳法内涵有许多也是世人不知的秘要,它确实承载着拳法不可超越的高峰。少林历代武僧大师与名家巨子曾这样说;拳法 步亦能绝杀,况拳乎 形似春风柔水 势如骇浪撼山 态似侍茶美女 夺之如虎 步如醉脚罗汉,腰似春风弄柳,其惊爆之力足使人惊诧。这些都是对少林宗法拳态的写照。少林宗法彰显中国拳法之精深,是中国武文化蕴涵的真本所在。这是我们尊崇少林宗法的为什么——但愿我们不是叶公。

答复:拳弊说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8-17 14:57:00 
拳法者;卫之理,卫身御侮之术。就是自卫的道理,对已是通过拳法的习练身体协调,气血充沛而后气力融合,筋健骨坚,躯壳得以完全,魂魄可安生於内,以御病侵而延年。对外则习练拳之技法以御不法的肢体侵害。这是习拳的作用所在。在这里健身是第一位的,没有身健便没有后者御侮之术。首先不能很好健身的拳法,就不能成其传承的具有高超技法的好拳法。不是我们今天刻意的说及它,清朝乾隆年间张横秋的传人良轮也就是张氏短打的作者曾揭批拳法的种种弊端与不实之处,而我们今天所见拳法则彼彼皆是,这是传讹与误传,再者也是不懂拳法迎合社会需要的创新而至,都说是中国传统之拳法实则相差远矣。良说;常见有三脚猫拳师教人摆坐马势,将两脚分开,挺直坐下,不异老者登厕”。良轮话糙理不糙。又说有的拳师教人站弓步,在后腿弯上蹬一脚,看挺得坚硬不坚硬,练拳脚往地上使力,名曰;震脚,种种拳弊不一而述,这些都不是拳法所有,拳法应怎样去练身体的合一,怎样击防?怎样集一求整,怎样求拳力才是其宗旨.拳法的弊病久之会伤及身体,更谈不上技击一术了。有些名师“无非口传心授,照样画葫芦”,专一尚力,说站在那里人家推不动才妙,对拳法中身法,步法,手法这三根;相互协调统一在运动中的变化,没有深刻理解。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
    追求外在的观赏和蛮力,“飞拳舞腿,以美其观”,恃蛮力,推樁摆架势,以伺骗采。种种浮泛而无实绩。”名利大师满天飞,遂致以假充真,良轮还说;天下非无真拳,而是没有真传耳。古人倘能有此认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他又说;能识我拳真乎,故传授,而必传其真,世之秘而不传,传而不真者,皆师之罪,卒误人子弟。看张横秋弟子良轮所议拳法之弊,确让人感慨

答复:短拳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8-27 17:19:26 
何为短拳?短打?短锋是为短拳,短打。在拳经中说;短打胜长拳何也?长来短接易入身,跌拨好驚人,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短兵易入。短兵易於回顾也就是回防。拳锋随身而行,不易独行,肘不离肋,手高不过眉,腿循腰闭裆,脚膝手臂渐弯不直挺。这些都是对拳锋形态的描述,也是拳法肢体,手肘膝足肩胯外三合上下一致的拳形。锋不图外势,长卷短舒才是守身之要。这也是拳为什么短的原因,所以称其为短拳,短打。

答复:弓步的形成与变异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9-3 9:56:51 
弓步在拳法中严格说是一种步形,它起始於鸡步也称巽风腿形,在短打中是第一步形也是最后的步形,名家说身如弓 前脚似箭,后脚如弦。它在起步时是鸡步,闭裆脚从裆下而起,运行中成前箭后弦,身由缩而展为弓步形,落下成丁步形,丁步形是在小於半弓半马之间。这称为一起一落。弓步形在实际应用中即是进步形也是闪步形,也就是说攻防一体,进与退是它的两个方面。这就是弓步形在拳法中的原始形态。而后拳舞出现使它变异;现在我们看到弓步造形,它已脱离了拳法原有的内涵意义,也可以说;有别於拳法技击要求的弓步形态了。这种变异源於拳法技击术的退化,它也是由於社会变革而形成的。我们今天讲它是讲它在拳法中原始的形态与作用。真正的了解中国拳法的原始。

答复:张氏短打说——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9-6 10:09:25 
下面是我从张氏短打中节选的【拳技统宗百法锦囊】身步手宗旨
常闻学书者曰:“不知六书者不可以会字”。吾谓习拳家:“不具三法者尤不可以宗拳也”。何为三法?乃“手法”、“身法”、“步法”是也。一法未精则不可以抵敌,三法不备,学而未入门,与不学拳者无异。然而三法之中首重于步,以步为主,以手为用。步者根也,身者本也,手者技也。如步拙者,无根而枝附如失耳。即手为门户,以掩周身,固不可忽。若非身体还转支应,莫撄动敌之锋。然身手虽具圆活,苟无步多进退相承,终难避冲逃直。纵能偏闪斜侧,手动而脚不应,身转而步迟。上下乘违而进退凝半,焉能克敌制胜哉?嗟乎,今之习拳者,耑尚重手,不知体而只为用,竟置步法而不言,是犹捨本就末也。
我做个粗简的解读
常听学书的人们说:不晓得六书的人,不可以说自已会写字。我们习拳练武的人,不具备“三法”,也不可以称其会拳法,更谈不上说宗论派了。
    什么叫做“三法”?就是“手法”、“身法”、“步法”。这三法之中,任何一法不精,就不能御敌。不具备三法,学拳还没有入门,与根本不懂拳法的人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三法之中,最重要的是步法。以步为根,以身为本,以手为用,手法不过是具体的技法。拿一棵大树做比喻,步法,是树根。身法,是树干。手法,是树枝。步法笨拙的人,好比大树无根,这样一来,树枝就失去了依附的地方了。
    虽然说手是门户,用以掩护全身,当然不可忽视,但是,如果不是由身体回环转动支应,只凭手,不可能抵御对手的拳锋。然而,虽然身、手具备了圆活的技巧,如果没有步法上的进退腾闪变化相承,最终还是难以避开对手横拳直冲,即使你能拧腰斜侧偏闪,手动而脚不相随而应,身子转动而步法迟钝,上下不相一致,进不能全身而进,退不能全身而退,怎能克敌制胜呢!唉!如今练拳的人,只崇尚沉重的手法,而不懂得拳法的主体是身法只追求手法的使用,竟将步法置之度外而不谈,这就好像捨去了根本而只去寻求末梢一样。用我的话说这样的习拳者还是好的呢,还有一样求者偏重於手。而更多的是拳舞
与花捎的架式,拳技没有完肤。智者以求实,愚者好虚荣,人各有所志,不能去责怪了。

答复:张氏步法说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9-10 14:10:02 
张氏短打对步的认识【原文】;手法固宜于重,然必谙于披窍捣窍,方能克敌。而身法虽贵于低,不有“起伏卷舒”,何以操持,兼有伸缩圆活之力、精阴阳幻化之微?更须手一动则身旋步转,拳一出而肘肩并随,乘虚因势,方不撄人之力,刚柔相济,始称御敌之奇。环转活便,斡旋上下,庶不愧于身手运用之妙也。至于步法则不啻于快便尤宜“轻浮坚固”,其要以“跟实指悬”,沉而移行。换步之间,撇膝勾臁,“跟踹尖翘腿随行”。发不待意而后夅,迎锋触敌,刚柔相乘,顿则粘挨直入,硬则顺势斜还,让中不让,不攻而攻,无中翻有,绝处重生,庶几有下部之能,方称为步法。岂止疾快而已耶?
然必专心练习,朝夕无间,方能到此地步位。岂初学入门者遂得而言者哉?是以步法切于身手,必先重致其功,以立根者,然后可以言拳。简释;手法固然应当沉重,然而必须熟练地运用“披窍捣窾”的技法,才能御敌制胜。就是通过偏闪腾挪,避实就虚,攻击敌人空处,而身法虽然贵乎于低,但是,如果没有起伏卷舒,腰腹聚散,怎么能够运作身体,而有伸缩圆活之力,精确掌握阴阳幻化的运用。这里说身法不止是一个“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起伏卷舒”,起伏就是手起身落,腿随身起,身体卷舒,腰腹聚散,步转身旋吞吐,这是颤抖发内力的根源。手一动身转步旋。拳一出,肘、肩要随之同行。这就是三根一致性的拳理。乘虚因势,才能不与人逆锋而行,刚柔相济,才能称得上是拳之技法。环转活便,上下斡旋,才够得上步身手运用的玄妙。至于步法,则不止是快捷。尤其应该“轻浮坚固”,诀要是“跟实指悬”,这种步法沉稳,却又可以很随意地旋转移动。换步的同时,随之有撇膝、勾臁技法,脚跟、脚尖踢踹腿等技法同步法同行,迎锋而上,触敌而变,对手稍有停顿,就可粘手偏身而入,对手刚硬,就顺势斜走,左“之”变右,右还归左,运用偏闪腾挪,躲影蹁跹,巧妙御敌。这叫做让中不让,不攻而攻,无中生有,绝处重生,先险而后安之法。有下部御敌的技法,才能称得上是步法。哪里只是快捷而已呢!步法,更重要的是角度的变化,落与对手的位置及对手拳势变化而相应。再有步法带有手腿的技法、然而,必须用志不纷,凝於神的习练而不间断,才能练到如此地步。哪里有初学入门的人就能轻言步法的呀?君不知步法有拳法的三分天下之称,可见它的重要。正是因为步法密切地关系到身手,必须下重力,把步法学到手,要先立根,然后才能说拳。

答复:中秋感言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9-13 12:08:02 
缘遇恩师了生愿,少年伊始习拳功。月圆时节话中秋,不见月老人已变。老去拳功意转疏,不为御敌习健身。前人之路后人继,终知拳功为何物。感言於中秋节。

答复:拳谱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9-21 13:27:18 
拳谱;它是系统的记录具有价值传承的拳法.其中涵概;拳法的源流,师承.拳法宗旨,技击术中的特点及风格.为达宗旨的习练过程。其二;拳法的拳式名称,拳式演练秩序,练拳的诀要,身法,手形,腿形,步形运用诀要.这是拳法的核心。其三;对拳式的释解,范例.这是拳谱最基本的要件。这是古代人记录拳法,承继拳法的一种方法,但不经师传,按谱寻思,或有一知或半解,不得全器。这也是本门拳法的习练规范。而不至在传承中讹传,误传而失本来。反映出我们先人的聪慧,对优秀拳种,民族文化的一份责任。

答复:传承 扑脚客(论坛元老) 2011-10-11 20:34:35 
学习拳法不能不讲传承。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沉积,其国术拳法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冷兵器时代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也成为谋生的一种营生,先人在那种社会条件下不断的从实践中提纯升华,在明未清初已达颠峰而后渐衰,如今很难再见本真了。其原因由於社会的变革,冷兵器时代的消失,拳法的价值也随之改变,但更多的是健身与娱乐了,虽说自卫的功能已不是首要,但仍然有它的魅力所在,从那些濒危绝迹残留下来的拳法中可见;中国拳法技艺之精湛,中国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仍有它的研究价值。仍有许多国人热爱它。拳法以传承的方式延续下来,各拳法也良莠不齐,但凡优秀的拳法都有一个清晰的传承,有它的出处也就是源流,再有是它的师承,历代师祖的品相,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步 腿 手这三根的一致性与通变的相溶性,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它不为人知的习练方法。由此而见它的隐秘性,之所以它传播的范围窄小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后学者承接人择拳的准则。我们传承一个传统的拳法不能不这样的去询证,以免误后学者,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应肩负的责任。所谓传承就是传续 承接,先传后承,承上启下之意。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也就是对先人所遗的认知,也是对这宝贵文化真实与价值的印证。


上一文章锦州少北武术--标... 下一文章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8
8
9
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