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武术 >> 文章详情

形意拳论


太极歌:心猿已动,拳势斯作,刚柔虚实,开合起落。

两 仪 歌:熊 鹰 竞 志,取 法 为 拳。
           阴 阳 暗 合,形 意 之 源

两仪说
两仪者,拳中鹰熊之势,防守进取往来之理也。吾人俱有四体百骸,伸之为阳(鹰势),缩之为阴(熊势),均曰阴阳暗合也。前人见有鹰熊竞志,因取法为拳,防守象熊,进取象鹰,越此二势,其拳失真。名为心意者,象其形而思其意也。

三节说:

所谓三节,即是梢节、中节、根节。以人的整体而言,头为梢节,躯干和上肢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以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其运动规律为“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四梢说:

人有血、肉、筋、骨,其末端曰梢,盖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爪为筋梢。四梢用力,则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

① 血梢:恕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

② 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丧胆。

③ 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

④ 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五行说:

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五拳,前人根据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学说,结合中医理论形成的形意拳内与五脏相合,外与五官相配的理论。五行与五拳、五脏、五官相配的原理是:金在五脏为肺,在拳为劈拳,在五官为鼻(鼻通于肺);木在五脏为肝,在拳为崩拳,在五官为目(目通于肝);水在五脏为肾,在拳为钻拳,在五官为耳(耳通于肾);火在五脏为心,在拳为炮拳,在五官为舌(舌通于心);土在五脏为脾,在拳为横拳,在五官则为人中(人中通脾)。所以在五行拳中有谓:劈拳顺则肺气充,崩拳顺则肝气舒,钻拳顺则肾气足,炮拳顺则心气壮,横拳顺则脾气健。

六合说(歌):

形意拳讲求“六合”六合者,鸡、龙、熊、鹰、虎、雷,六形合为一体,表现为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六合还包括“内三合”和“外三合”,其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

七拳(星)说(歌):

七拳实指人体头、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的用法。形意拳廖有:“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中央;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他意,束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上胸膛,起手好似虎捕羊;或往裹拨一傍,后手只在肋下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之难;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膝打几处人不明,猛虎好似出木茏;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打法歌诀:           形意拳打法歌诀〈一则〉

 

打法定是先上身,手脚齐到才为真,

拳如炮行龙折身,遇敌好似烧身。

头打起意占中央,浑身齐到人难当,

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肩打一阴这一阳,两手只在暗中藏。

左右全凭盖世取,缩长二字一命亡。

手打起意在胸膛,其势好似虎扑羊,

站实用力须展放,两肘只在肋下藏。

胯打阴阳左右便,两足交换须自然,

左右进取宜剑劲,得心应手敌自翻。

膝打要害能致命,两手空幌绕上空,

妙诀对群勤习练,强身胜敌法无穷。

脚打正意勿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蓄意须防被敌觉,起势好似卷地风。

形意拳打法歌诀〈二则〉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来起占中央。

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暗中藏。

左右全凭盖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

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拳下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能在一恩尽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之难,

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膝打几处人子明,好似猛虎出木笼,

合身转着不停势,左右拨打任意行。

脚打采意不落空,消息全全后足蹬,

每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臀打起落不见形,好似猛虎出洞中,

练到妙处为奇宝,防身自卫是为能

七疾说: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脚要疾、意要疾、出势要疾、进退要疾、身法要疾也。

习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完全制胜。所谓:纵横往来,如生龙活虎。令人不可琢磨也。

一、眼要疾

眼为心之苗目,察敌情,达之於心,能应变化而取胜成功。谱云:“心为主帅,眼为先锋”,盖言,心之主宰,均持眼之速疾,而转移也。

二、手要疾

手者,人之羽翼也,凡悍隐蔽进攻无不赖之。但,交手之道,全恃迟速,迟者负,速者胜,理之自然。故俗云:“眼明手快,有胜无败”,谱云:“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敢月不放松”。亦为,手法敏疾,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取之,不怕敌之身大,力猛,我能出手如风,即能胜之也。

三、脚要疾

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立稳,则身稳,脚前进,则身随之。形意拳,浑身运力平均,无一处偏脚,进身直抢敌之位,则彼自扑。谱云:“脚打踩意莫容情,消息全凭后足蹬,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由此观之,脚之疾,更当疾於,手之疾也。

四、意要疾

意者,体之帅也,即、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脚有行逆之功,然其迟速、紧慢、均惟之适从。所谓立意,一疾眼,与手脚均得其要领。故、眼之明察秋豪,意使之也。手出不空回,意使之也,脚之捷亦,意使之捷也。观手此则,意之不可疾,可知矣。

五、出势要疾

夫存乎,内者为意,观手,外者为势,意即疾也。出势更不可不疾也。事变当前,心势随豪生,随机应变,令敌讯雷不及掩耳,张皇失措,无对待之策,方能取胜。

若意变甚速,而势疾,不足以随之。则应对乖,张其败必矣,故、意势相合成功,可决意疾,缓必免无疑,习技者不可不加之意乎。

六、进退要疾

此节所论乃,纵横往来,进退反侧之法也。

当进则进,竭其力而直前,当退则退领贯气而回转,至进退之宜。则须察于,敌之强弱,强则避之,宜智取,弱则攻之,可以力敌。要在速进,速退,不使敌人,得乘其隙。所谓:“高低、随时、纵横、因势”者是也。

七、身法要疾

形意武术中,乃五行、六合、七疾、八法、等法,皆以身体为本。谱云:“身如弩弓拳如箭,”又云:”上法需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故、身法者,形意拳术之本也。摇膀活胯,周身辗转,侧身而进,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进则直出,退则直落,尤必顾到,内外相合,物使其周身团结,上下如一,唯进退亦不能破散。所以,於眼疾、手疾等外,而尤贵乎其身疾也。

七顺说: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心气稳定,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七顺。

八要说:形意拳八要有两个含义:①指八种技法要领。其内容包括:内要提,三心要并,三意要连,五行要顺,四梢要齐,心要暇,三尖要对,眼要毒。②心、神、气的锻炼要诀。孙禄堂《拳意述真·形意拳谱摘要》云:"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心要暇是形意拳"八要"之一。指练拳时神意要悠闲,不可慌忙。《形意拳术抉微》云:"心要暇者,练时心中不惶不忙之谓也。夫惶有恐惧之意,忙有急遽之意。一恐惧则气必馁,一急遽则气必乱。馁乱之时,则手足无所措矣"。

八字诀:形意拳八字诀包括三曲、三扣、三顶、三抱、三敏、三垂、三圆和三挺。它是形意拳联系的口诀。

三曲:指膝、肘、腕三关节均呈屈曲状。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曲者何?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是谓之三曲”。

三扣:指肩扣、指(趾)扣、齿扣。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背(意指手指足趾)要扣,则气力到手,脏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为之三扣。”

三顶:形意拳术语,“八字诀”之一。指头向上顶,手掌外顶,舌顶上颚。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顶者何?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入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三抱:指丹田抱气,胆量抱身,两肘抱肋。形意拳谱云,丹田抱气,则气不外散,击敌必准;胆量抱身,则遇敌有主,临变不乱,两肘抱肋,则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谓之三抱。

三敏:指心敏、眼敏、手敏的观敌应变能力。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是谓之三敏。”

三垂:指气垂、肩垂、肘垂。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垂者何?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是谓之三垂。”

三圆:指脊背圆,前胸圆,虎口圆。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圆者何?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是谓之三圆。”

三挺:指颈挺、腰挺,膝挺。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挺者何?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

九数歌:

前俯后仰,其事不劲。
左斜右歪,皆身是病。
正而是斜,斜而是正。 

头宜上顶,肩须下垂。
 左肩成拗,右肩自随。
 身力到手,肩自所为。

左臂前伸,右臂在肋。
 似曲不曲,似直不直。
 过曲不远,过直少夹。

右手在胁,左手齐胸。
 后者微塌,前者力伸。
 两手皆复,用力宜均。


 
    五指各分,其形似钩。
    虎口圆满,似刚似柔。
    力须到指,不可强求。

左股在前,右股后撑。
    似直非直,似弓非弓。
    虽有直曲,每见鸡形。
 

左足直前,斜侧皆病。
    右足势斜,前踵对胫。
    随人距离,足指扣定。

舌为肉梢,卷则气降。
 目张发耸,丹田愈沉。
 肌容如铁,内坚脏腑。

提起臂部,气贯四梢。
    两腿缭绕,臂部肉交。
    低则势散,故宜稍高。

十二形取意:

龙形
     龙形者, 有降龙之式, 有伏龙登天之形, 而又有搜骨之法, 龙者真阴物业 (龙本属阳, 在拳则属阴), 在腹内而谓心火下降. 丹书云: 龙向火中出是也. 又为云, 云从龙, 在拳中则谓龙形. 此形式之劲, 起手承浆之穴 (即唇下陷坑处, 又名任脉起处), 与虎形之气轮回相接, 二形一前一后, 一升一降是也. 其拳顺, 则心火下降, 其拳逆, 则身必被阴火焚烧也, 身体必无活泼之理, 而心窍必不开也. 故学者, 深心格致, 久则身体活泼之理自然明也. 
虎形 
  虎形
     虎形者, 有伏虎离穴之式, 而又有扑食之勇, 在腹内为肾水. 丹书云: 虎向水中升是也. 又为风, 风从虎, 在拳中而为虎扑, 臀尾 (名督脉, 又名长强). 起落不见形, 猛虎坐卧出洞中是也. 其拳顺, 则清气上升, 而脑筋足也. 其拳逆, 则浊气不降, 而诸脉亦不贯通也. 医书也: 督脉为百脉之原, 督脉一通, 诸脉皆通, 即此意也. 学者务格虎形之至理, 而淂之身心, 以通诸窍门. 
猴形 
   猴形
     猴形者, 物之最精最巧者也. 有缩力之法, 又有纵山之灵. 在腹内则为心源, 在拳中谓之猴形. 其拳顺, 则心神定静, 而形色亦能纯正; 其拳逆, 则心神摇乱, 而形色亦即不和, 手足亦必失宜也. 孟子云: 根心生色现于面, 盅于背, 施于四体. 亦此气之谓也. 此形之技能, 人固有所不能及, 然格致此技之理, 而身体力行之不惟能收其放心, 且能轻便身躯也. 学者于此形, 切不可忽焉. 
马形 
    马形
     马形者, 兽之最义者也. 有疾蹄之功, 又有垂缰之义. 在腹内则为意, 出于心源, 在拳中而为马形. 其拳顺, 则意定理虚, 其拳逆, 则意妄气努, 而手足亦不灵也, 先哲云: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则理直. 理直则拳中之劲亦必无妄发也. 学者于此马形, 尤须加意. 
鼍形 
    鼍形
     鼍形者, 水族中身体最灵者也. 此形有浮水之能, 在腹内则为肾, 而能消散心火, 又能化积聚, 消饮食. 在拳中则为鼍形, 其形能活泼周身之筋络, 又能化身体之拙气拙力. 其拳顺, 则筋骨弱者能转而为强, 柔者, 能转而为刚, 缩筋者, 易之以长, 筋驰者, 易之以和, 则为顺天者存也. 其拳逆, 则手足肩胯之劲必拘束也. 拘束, 则身体亦必不轻灵, 不活泼也. 不活泼即犹如鼍之能与水相合一气而浮于水面, 难也. 
鸡形 
    鸡形
     鸡形者, 鸡于世最有益者也. 能以司晨报晓, 又有单腿独立之能. 抖翎之威, 争斗之勇. 则鸡形中之功夫, 可谓甚大. 在腹内而为阴气初动, 在天为风, 在人为气, 在拳中谓之鸡形, 又能起足根之劲上升, 又能收天顶之气下降, 又能散其真气于四体之中. 其拳顺, 则上无脑筋不足之患, 下无腿足疼痛之忧. 其拳逆, 则脑筋不足, 耳目不灵, 手足亦麻木不仁也. 学者于此鸡形, 最当注意. 
鹰形 
    鹰形
     鹰形者, 其性最狠最烈者也. 有搜获之精, 又目能视微物, 其形外阳而内阴, 在腹内能起肾中之阳气升于脑, 即丹书穿夹脊, 透三关, 而生于泥丸之谓也, 在拳中谓之鹰形. 其拳顺, 则真精补还于脑, 而眼睛光明也; 其拳逆, 则真劲不能贯通于四指, 阳火上升, 而头眩晕, 眼亦必发赤也. 学者练此形, 便能复纯阳之气, 其益非浅显. 
熊形 
  熊形
     熊形者, 其性最迟钝, 其形最威严, 有竖项之力. 其物外阴而内刚, 在腹内能接阴气下降还于丹田, 在拳中即为熊形, 能直颈之力, 又能复纯阴之气, 能与鹰形之气相接, 上升而为阳, 下降之为阴也, 二形相合演之, 谓之鹰熊斗志, 亦谓之阴阳相摩. 虽然阴阳升降, 其实亦不过一气之伸缩也. 学者须知前式龙虎单习谓之开, 此二形练谓之合. 知此十二形开合之道, 可与入德也. 
鲐形 
   鲐形
     鲐形者, 其性最直, 无他逆论. 此形有竖尾之能, 上起可以超升, 下落两掌捣物如射包头之力. 在腹内能辅佐肝肺之功, 又能舒肝固气. 在拳中谓之鲐形, 能以活肩, 又能活足. 其拳顺, 则肝舒气固, 人心虚灵, 人心虚灵而人心化也, 又能实其腹, 实其腹而道心升. 其拳逆, 则两肩发拘不活, 胸中不开, 而气亦必不通也. 学者于此形勉力而行, 可以虚心实心, 而真道乃得也. 
蛇形 
    蛇形
     蛇形者, 乃天地所赋之性, 身体最玲珑, 最活泼者也. 身形有拔草只能, 二蛇相斗, 能泄漏天之灵机, 能曲能伸, 能绕能翻. 在腹内则为甚中之阳, 在易即为坎中之一也, 在拳中谓之蛇形, 能活动腰中之力, 乃大易阴阳相摩之意也. 又如易经方圆之中, 十字当中求生活之谓也. 其拳顺, 则内中真阳透于外, 如同九重天, 玲珑相透, 无有遮蔽, 人之精神, 如日月之光明也. 其拳逆, 则阴气所拘, 拙劲所捆, 身体不能活泼, 心窍亦不能通也. 学者于蛇形重勉力而行, 久之自能有得, 如蛇之精神, 灵巧奥妙, 言之不尽. 
鹞形 
    鹞形
     鹞形者, 有束翅之法, 又能入林之能, 又有翻身之巧, 在腹内能收心藏气. 在拳中既能束身缩体. 其拳顺, 则能收其先天之气, 人于丹田之中, 又能束身而起, 藏身而落. 先哲云: 如鸟之束翅频频而飞, 亦此意也. 其拳逆, 则心努气乖, 而身亦被捆拘也. 学者若于此形勉力而之, 则身能如鸟之束翅, 行之如流水一律荡平也. 
燕形 
    燕形
     燕形者, 燕之最灵巧者也, 有取水之精. 在腹内既能采取肾水上升, 于心火相交. 易云: 水火能济. 儒云: 复其真元. 在拳中既能活动腰气, 又有跃身之灵. 其拳顺, 则心窍开, 精神足, 而脑筋亦因之而强. 其拳逆, 则腰发怠, 身体重, 而气亦随之不通也. 学者于此尤当加谨焉.

十六处练法:十六处练法
一寸:足步(原文)
解释说明:形意拳中的寸步,"不钻不翻,一寸为先"是指近距离一尺来远用寸步,多用于靠手时使用。
二践:腿(原文)
解释说明:践也是步法的一种,在心意拳谱中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如践蜡."是指三五尺远用践步,是起而钻,足落如翻,进步时足尖翘起,足落足根踩定如踩毒物.心意拳谱曰: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退蹬。
三钻:身(原文)
解释说明:在心意拳谱中有钻身而起,藏身而落的,也有长身而起和展身而起,束身而落的,着都是练拳方面对身体动作的一种要求的说明.当然整个十六练法是对形意拳练拳拳式动作的整体要求,不能分割起来。
四就:束身(原文)
解释说明:在襄县心意拳谱中就有缩也就而为一.伸缩,束长,起落,这都是拳式练法动作的相对过程。
五夹:如夹剪之疾(原文)
解说说明:在心意谱中有两股夹紧的要领。有的地方把拗步拳式称剪子股。
六合:内外六合(原文)
解释说明:内外六合是外三合,内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当然也有谱曰,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意与计合,气与力合,总之六合是内外高度集中统一,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百枝摇。
七疾:疾毒则内外合一。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原文) 。
解释说明:疾是迅雷不及掩耳,快的意思.毒是狠毒,只有内外合一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形意六方:起,钻,横,落,翻,顺,起钻横为顾法,落翻顺为打法,形意拳顾打一体,打法即为顾法,顾法即为打法.奇中有正正中有奇,看横却是顺,看顺却是横,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
八胫:手摩内五行(原文)
解释说明:内五行指内五脏,心肝脾肺肾,心意拳谱叫做"嘴里掏手,双手出手,手摩内五脏而出手.磨胫是指两髁骨,相摩擦是与剪夹之劲相吻合的。
九梢:
十警:警起四梢,火机一发物必落,磨胫,磨胫意气连声(原文)。
解释说明:警如龙之警,即警,战,抖,擞,出手如断弦,回手如火烧,心意谱曰:遇敌好似火烧身,使敌不可琢磨,警起四梢是四梢要相齐.火机是指心属火,心动如火焰,心意拳先师买壮图曰:"心欲动周身俱动,意要行视谁谁惊."磨胫是手摸内五行,磨胫是两小腿相擦,嘴里掏手,肚里掏足。意气连声,声是指雷声。
十一起落: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才称起落(原文)。
解释说明:前边说过,起钻横为顾法,落翻竖顺打法,顾打一体,顾法即打法,打法即顾法,所以起亦打,落亦打,一打无不打。
十二进退:退步高,进步低,进退不是狂学艺(原文)
解释说明:形意拳进先进前足,退先退后足,进步时足尖上翻,地不平有障碍物足掌可以触到,不被绊到,进步低足与地面所构成的弧度小缩短进步距离,提高速度.退步时稍微抬高后腿不至被绊倒,但不可极端,过高会失去重心。
十三阴阳:看阴却有阳,看阳却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能阴阳相合成一气,气成能打人,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之气(原文)。
解释说明:这里所谓阴阳是指阴阳互跟互相促成的意思.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能阴阳相合成一气,一气成始能打人成其一块。
十四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相随(原文)。
解释说明:内五行指五脏,外五行形意拳指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心意拳指踩,扑,裹,束,决.外五行相佐,内五脏心肝脾肺肾。
十五动静:静为本体,动则作用,若言其静,未漏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原文)。
解释说明:心意拳谱曰静如山岳,动则山崩.静极生动,动静都是相对而言.凡事都要自然合度,在交手要法中曰,心要空虚而狠毒,静似书生,动如雷鸣,动静是指蓄而未发之间.形意拳讲义中歌曰:走如病郎一身疮,坐如绣女把身藏,动如猛虎下山冈,三岁顽童须提防。
十六虚实:虚者精也,实者灵也,精灵皆有成其虚实(原文)。
解释说明:王自成所著心意十法中有这么一句话,"心领神会不可言传."根据我个人认识,虚者精也,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找功能性的,这个精是指悟性和聪明智慧.如姬隆丰引言中: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意合多一精,心与气合多一力.实者灵也,这个灵仍是功能性的,是指动作灵活准确协调的意思.这些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也称为元气,这个气就是精气.所谓精满则神足,神足则气旺.心意谱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歌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郭云深论形意拳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①。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②。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③。

四、三层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十法摘要:

身势有束有展,注意守洞为要。

第一法曰三节三节者举一身而言之,手肘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腿足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各有三节: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此梢节中之三节也。如头为梢节,胸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此中节之三节也。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此根节中之三节也。三三九节合而为一,人多不知,知之不相合,知独不知也。相合一气为之和,气之相贯,为之和,气贯不和,贯独未贯也。和而不勇,和独未和也。三节必须和全一气,精神贯一,要不外起、追、随而矣。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可也。如得此法,必须上中下浑身一气贯注,都不至有长短、曲直、仰俯之病,则三节明矣。

第二法曰四梢  四梢者,发指舌牙是也。发为血梢,指为筋梢,舌为肉梢,齿为骨梢。四梢能齐发,内劲即出矣。舌欲催齿,齿欲断金,(舌有催牙之能,牙有断金之功,心一动而四梢急齐,胆能稳而五行必和。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手发,一枝动而百枝摇,四梢发而内劲出矣。

练此拳有尹哈之声,非口授不得而知,吚哈之必要,久而久之,人之丹田气能稳固,能练者延年益寿。

第三法曰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配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如心属火,心动火焰生。肝属木,肝动急如箭。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成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者存于内也。眼通肝,鼻通肺,耳通肾,口通脾,舌通心,此五行者著于外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交合云遮自,(彼为地,我为天,手为云,双目为日月也),武艺相战蔽住五行。(也有曰蔽日光)。论确诀是火到金回,乃自然上法。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余可类推。鼻嗅,耳听、眼看,舌当味,口调和(调和万事吉与凶)。又有眉之用神,肾起心落,自然上法。(水升火降之事),要得真在用心。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舌合多一精,心与口合多一吻《口对口相接诀窍也》。心与眉合多一神(眉眼有神光之气),心与意合出真艺,心与气合最能攻,要得真五行,对此要分明。

第四法曰身法盖身法有八,起落、进退、收纵、反侧而矣。起为横(如风),落为顺(如坠)进走底(如卷地风)退走高(如倒须之钩),反背顾后,侧身顾左右也。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与三节法相合为一,是为之妙,身法之好专熟妙。好字本是无价宝,有钱将往何处找,要知顶好路,方在四梢找。四梢齐,五行动,身法活,动必敏捷,取必自然,身法之法得矣。然则四梢有关身法何,血梢发起不知凶,骨梢发起不留情,肉梢发起刚柔兼断,筋梢发起力大千斤。身起未落莫容测,才知灵山大光明,身法收纵审老嫩,出洞入洞紧随身。全身法目,如鹰劲出于额颅,以高视低属阴,阴气落于颚角,以低望高属阳,阳气落于枕骨。(鹰棲树上而下视之势,有英气独立,纵横世界之势)。熊立树下而上望之势,有穿奔,纵跃,英雄相斗之气慨。身如弓,手似箭,消息全在前足躜,(手比百箭,身似弓,消息全凭后足蹬)。把把似鹰捉,步步似鸡行,收纵似猛虎,变化似蛟龙。转侧乌牛摆尾,动似猩猩竖身。野狸落项,猛虎扑人。熊之背膊,猴之纵灵。势势之内着着之中装气注神。心意使用,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势低者休扑,势迫者不顶,必得审出老嫩高低与远近,知其左右老嫩。动之身法,静休养,声东击西不放松。起势如风,落势如轮。发出似箭,收回似弓。快哉身法得矣。

第五法曰步法步法者,寸步,垫步,翦步,快步是也。寸步者与人较勇,专以前足进踩直前,为步踩,一寸有余可耳,是为寸践步也。垫步者,如隔二三尺远,可用后垫步进一步,仍上前足而取其后足之地(进前足,急过后足)。翦步者,是遇身高力大之人,可愈得进前足,急过后足之交叉步,再急上前足滞后足,平飞而去(并非跃之而往)。似有马奔虎践之意,非艺成者不可轻用。惟远不发足,如遇人多,如遇器械,则连腿带足并践而上,即所谓踩足而起之说。善学者,随便用之。总之,法不可执,习之以纯熟,用之以无心,方尽其妙也。

第六法曰手法手法者,有出手,起手,领手,截手,单手,双手之别。当胸直发为之出手,筋梢袭发而已。起落曲折得宜为之起手。知彼虚实,应我自然,为之领手。三艺领会,发声而出,制敌无呼吸之空,碎敌心房炸乱为之截手,(有手则无手,打人如打偶,起前手如鹞子入林,须束身而进,催后手燕子取水,必翻身而进沾)。双手而发,单掌独进,为之单手。两手交互剪叉相应,并起并落,并吐并按,起如抽落如钩,为之双手。手法足法,本自相同,而足为用,亦必如虎之行无声,如龙之影莫测,如鹰之捉物急狠。手起莫向身外去,足起莫向空里蹬。手足之规格,起钻落翻,忌踢宜踩。忌长宜短,讲手。起膝望怀,起腿望膝。左腿未起右腿随,左足未落右足起,手法并相齐是也。

第七法曰上法进法上法者以手为妙,进法者以步为奇。(步稳而捷,步速而坚),总以身法整齐为至要。起手似单凤朝阳,进步要急抢硬踩。分其刚柔,别其远近,审其斜正,三节分明,四梢俱齐,五行能蔽,身法活泼,手不空发,足步相应,上法进法得矣。

第八法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顾者又分为单顾双顾,上、下、左、右、前、后,顾法是也。单顾则用截手(手似飘风闪电)。双顾则用横捶(似反弓发弹),上顾则冲天炮,下顾则用掘地炮捶,前顾则用前梢捶,后顾则用后梢捶,左顾用侧风势,右顾用拦身炮(左右顾卷边捶,摸法有谓边掌是也)。此则随机应变之法,迎敌之来势而动之,非他们之钩、挑、蓬、架是也。

开法: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是也。如左开往里而接括出,右开往外踩而缘就势抖出。如刚开有六势之硬劲,气合声出,手随身发。柔开有后六势之软劲,寓意于后,加以拙之,借劲掀之是也。

截法者,截言、截面、截心、截身而已。言彼未动,而我先截之。截言,彼言语而我先截其有歹心。截面,彼眉喜眼笑而我先截其歹意,身不动而自主张也。截心,彼虽不露坏意,而先防彼有短毒也。截身,彼来奸而我急踩急寸,更如踩毒物也。

追法者,与上法进法一气贯用。即所谓随机紧趋,追风赶月不放松也。乘势躜进,彼难遁逃,何虑其有邪法耳。

第九法曰三性调养法  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乃势中之妙用也。眼中时常循环,耳中时常报应,心中时常警醒,然精灵之意在我,不至为人所瞒,而有见机之作,总之调养三性,非由静悟而难洞明深奥也。

第十法曰内劲法夫内劲者寓于无形之中,发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者也。然真理,也可黍焉,盖志气之帅也,气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追之,此必知之理也。今以此意言也,内劲使之充实,外功必然合力。若夫制敌应变之法,以为开劲非也,以为攻劲非也,以为崩劲非也,殆粘劲也。开劲太直而难起落,攻劲太死而难变化,崩劲太促而难展扩,故皆强硬露形而不灵,尽非此艺之妙法。惟粘劲诀,内劲要充,外功必实。(心意寓于丹田,元神养于气海,小腹之际逐日静养,元气自灵且捷),出没甚捷且又灵,应敌自然而最神,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其精。总之内劲充正,如虎之蹬山,如龙之行空,可以制敌似木偶,眩昏乎其中。发手劲吐,不外乎内劲,不外乎粘劲,不外乎内劲中之粘劲,有粘劲必须有懂劲,能懂敌之来劲,自然能得之真劲,真劲中可能使出按劲,又能使出吐劲,粘按吐三劲乃内劲深而内劲灵矣。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8
9
8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