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在拍摄片场
最近,武侠因为一个人的名字而再度走热,无论电影还是小说,这个人叫徐皓峰。
陈凯歌根据徐皓峰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道士下山》正在热映。而在去年9月底,徐皓峰第三部自编自导的武侠电影《师父》顺利杀青。作为《一代宗师》编剧之一的他,还曾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编剧奖。
自2013年起,徐皓峰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逝去的武林》等“武林纪实”系列,长篇小说《道士下山》、《武士会》,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等多部作品。很多作品都是以真实的武术实践为背景,徐皓峰直言,自己最得意的不是制造出来的故事,而是“关于武术的知识点”。
为什么要那么真实地写武侠?怎么看待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又怎样看待武侠电影的衰落?昨日,徐皓峰携新书《坐看重围——电影〈师父〉武打设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身兼武侠小说家、编剧、导演等角色,让徐皓峰对武侠、武人有了很多独到的看法。
真实地写武侠是受了外国人的刺激
记者:为什么要那么真实地写武侠?怎么看金庸、古龙的那一类型,觉得他们过时了吗?
徐皓峰:好像强迫症一样写武术的知识点,或者写以前不能普传的武术口诀,这主要是受了外国人的刺激。我看到了一些现象,在德国、希腊的一些公园里,中国武术的一些秘招、秘诀,由外国的咏春教练或者别的拳种师父就在公园里直接教、直接打,而在我们的公园里,单是一个推手都找不到。另外,我看到一些外国人,他们其实在教中国的武术,却引得中国的青年很好奇,去学,号称自己学的是外国功夫。这对我刺激太大了,咱们有一些老拳师过于保守,我就感觉外国人拿我们祖先总结出来的拳技去挣养老金,去挣零花钱,我们却还是极其吝啬地对我们的年轻人保密,我觉得起码得让咱们自己的年轻人知道。
金庸和古龙各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在武功形态上金庸其实继承的是还珠楼主,很多武功其实是巫术或是神仙术,古龙对武打场面的写法是日本浪人小说的写法。我的写作基础是跟他们不一样的,想跟他们一样我也学不来,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模仿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作者非常多,但没有成功者。不是说文学才华比他们两个人弱,而是他们文学背后的文化是你所没有的。机缘巧合,我的文化基础主要是民国时候北京和天津北方武林的口述历史,这是我的基础。
武侠电影已经走向末路
记者:陈凯歌导演说,从《黄飞鸿》以后武侠电影只有一部《功夫》不错。您对这20多年来的武侠电影怎么评价?
徐皓峰:这20多年是武侠电影的衰落期和转移期。最早武侠电影发源于内地,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就被国民政府禁了,后来40年代末在香港复兴,一直到现在。1992年之后,武侠电影的风潮就过去了,香港电影崩盘,之后武侠电影的创作就再也没有形成香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家都拍武侠电影的潮流,武侠片就变成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了。周星驰拍了一部武侠片,陈(凯歌)导拍了一部武侠片,张(艺谋)导拍了一部武侠片,武侠电影作为一个商业的类型在整体上已经走向末路了。
中国武术有一些门派确实有速成法
记者:武打片的演员本身有没有功夫重要吗?听说您新片《师父》的主演廖凡几个月时间功夫已经上身了。
徐皓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武打片,演员必须有功夫,但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徐克、陈小东他们发明了一种方法,演员不会功夫,但是通过替身、威亚、镜头剪接也能显得武功很高,这是他们的一个伟大发明。但是对于我而言,用书法打比方,我追求的不是行书,因为行书可以伪造,但是魏碑是没有办法伪造的,没有经历过岁月,你就出不来魏碑的味道,我希望自己拍出魏碑一样的武打片。
我对廖凡进行的是实在的武术训练,我训练演员基本都是两个月,中国武术里有一些门派其实是有速成法的。传统的武术要走江湖,抢码头,走镖路,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我们武术的前辈就总结出了一套习武的速成之法,我训练演员其实用的都是传统的速成法,祖师爷们总结的这个方法还是挺管用的。
记者:很多武术题材的电影都喜欢设置与外国人比武打擂的桥段,有人觉得看多了就会腻烦,有人认为中国武术的实战价值并不高,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徐皓峰:我在一批上世纪50年代的材料中看到,当时北京武术界但凡有一点名气的武术家,在解放前基本都经历过日本人重金买艺的事,花钱买你武术的套路跟练功的秘诀。日本人登门比武,如果输给你他不是扭头就走,而是一定要跟你学的。还有解放前国民政府跟外国政府之间的比武和交流是非常多的,中国打胜日俄的事情都留存在政府记录里面,老百姓见不到。关于这方面详细的历史证据我梳理出来,写在《坐看重围》这本书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