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武术 >> 文章详情

宋书铭“五乘功夫”说解析

拳家言: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所言成功一也,又有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

歌诀云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毛发松弹守三阳。

气形化一归无象,阴阳互感通天下。

论曰:

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B]

毛发松弹守三阳:

此乃神明的“神拳”之攻防功夫艺境,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谚云:“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即然“正阳为一”,为何以“三阳”言之?而又言 “守三阳”?此中精义,须辨而知之。此“守三阳”。乃取“泰卦”的“三阳开泰”立义。泰卦卦象,坤上乾下。即如人体修练,外阴形,内阳气,修练拳术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正是“亨通泰平”的“阴平阳秘,其身乃治”的身体健康,安泰平和之景象。

但为何言“守三阳”呢?因为“正阳之气”分为三种用法,这在《拳经拳法备要·气法指要》中的“歌诀”说: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体;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此歌诀中说明了内阳之气的两种用法,一部分阳刚之气,放置在少腹丹田中,做为定砣而使用。一部分阳刚之气贯通筋骨壮拳势了。此两部分阳刚之气的作用已经说清楚了。已是“二阳”已明。尚有“一阳”又哪里去了呢?做何用了呢?这就是具有抗击打能力的“铁布衫”之功夫的说法之存在的道理。即有一部分阳刚之内气,根据具体功法,已在身体的“皮里肉外形成了一层薄膜,此薄膜的形成,犹如人体穿上了一件布衫,而此薄膜布衫具有护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效果,故以“铁布衫”喻之。这样,我们就知道“守三阳”之说,是指“少腹丹田的定砣之阳气,使之不能离位;合成铁布衫的阳刚之气的薄膜,使之不能消失,方具有抗击打的护体之功;随时以备出击壮大拳势击人的阳气,要守住而时以蓄备之。这就是“守三阳”之精义。然定砣之阳气,成膜护体之阳气,二者衷于职守也就勿虑了。最难的就是“壮大拳势的阳气”之如何守了?

此句“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关键在一个“松”字上。一般的习拳者在读到此句话时,认为“松”是指外形的“松活,松灵”来认识的,其实不然,《内功经》中说:“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注文中说:“松者,柔之甚也,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说明此“松”字是言表“内劲”之贯通筋骨壮拳势那“一阳之气”的状态的。因为此时的功夫艺境已经到了“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了。哪里还会有“外形”的“松紧”问题可谈论的呢?也只有“内劲” 的“松紧”问题可谈论了。况且,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就连内劲的“升降”法式的“吸提呼放”都不得已置之不用了。只运用内劲的“寂感遂通”的“涨渺”法式了。如果以内劲的浑圆收聚之“渺法”为“紧”,则内劲的浑圆发放之“涨法”为“松”。则此乃是此时此境之内劲的“松”与 “紧”的认识。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壮大拳势的那一阳之气”的“松弹”二字之精义,也就是此内劲的“涨”发之方法了。以上述对正阳之气的“三阳”功能之分配的论述,来认识“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诀言的精义,也就不会偏颇了。修练、建体、至用,自然有法了。

首先要确定:“毛发松弹守三阳”已是“三阳开泰”的神明艺境的“神拳”的功夫了。正是“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乃一触即发的功夫得矣!自然具备有“荷叶滚珠”的“无点不弹簧”之功夫,又有“沾衣如号脉,沾衣十八跌”的功夫。又有“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此数项功夫艺境,才能体现出神明的“神拳”功夫艺境。神拳功夫艺境才能充分体现出“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拳诀之全部精义。

然须要将神拳的“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防功夫艺境之实质内容,解释一下,才能让习拳者按法而修,功有所得。不至于进入误区。

来力不入,是因为有内劲在皮里肉外的合膜功夫,此膜合成,犹如身体穿了一层衣衫,具有相当的抗击打能力,自有护体的功能,古人称之为铁布衫。当对方击来时,有击到空桶壁上的感觉,自己不受其力的冲击而受伤,故曰此功夫为“来力不入”。

去力无阻,是内劲化于无形,当对方击我身体某处之时,我不畏其击打,当其击我身体瞬间,我内劲已然将其节节摧打直至脏腑,可造成对手被击打状态,此谓之“去力无阻”。亦可主动攻击而用,攻击时只触其皮毛,其必应击飞跌而出之,而其不觉有受力击打之感觉,只觉一触即飞跌而出。亦是“去力无阻”。

关于“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艺境,我行拳江湖数十年来,常证验于怀疑者,皆能让其试之亲自证验,无一次失误。故以此交友甚众。我并非自我吹嘘,实乃“以形鉴真”之证验也。我亦并非人前夸耀之辈,与我习拳的弟子张××,二十年的时间内并不知道我具备此种功夫,就在二零零三年十一月某天,一名美国朋友经徐谷明先生的弟子介绍来拜访时,我特约张××来一起陪客坐谈,在坐谈过程中谈到这种功夫时,为让这美国朋友相信,只得亲身一试,让这美国朋友随意击打我,(他从小练了八年··国拳术,很有一定的击打力度),他先以小臂击打我左小臂,内横向一击下去,力度很大,我用了“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法式,触及之后,其即觉得右肘、肩、胸、腹内,受到重创一般痛苦难受。稍微休息片刻,待其身体舒适,我正面偏马中盘式,其亦中盘架式直拳连击我腹部三拳,第三拳时其用上钻拳击我胸口窝处,我此时只用“来力不入”法式,但其拳头仍然骨疼,可证其力之大。张××见其击我胸口窝处,着实吃了一惊,深恐将我击伤,可证其不知我具备此种功夫了。第三次其连续两拳击我右胸肩窝云门穴、中腑穴处,我用“虚体来风”法式,将其所击之力透体而过,不受其力,使这位从美国来我国学习汉语、针灸的朋友,诺雷顿先生惊讶不已,深感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博大精深不可测度而不可思议。以后,诺雷顿先生拜我为师,学习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愿意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宣扬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甘愿作为一名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的虚灵妙境,正是“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真气功夫”的体现。但体内尚有铁布衫之膜形,丹田定砣之气,即内有“内劲之形”尚未到内气无形无象之候。如果以“毛发松弹守三阳”与“皮打抖弹震死牛”,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攻防功夫艺境来比较的话,“毛发松弹守三阳”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艺境。故我认为“毛发松弹守三阳”为神明的“神拳”之全体透空太极境界。后者为神知的“气拳、意拳”的劲形反蓄之懂劲的后期之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体现的是七年一中成的功夫艺境;“毛发松弹守三阳”体现的是十年一大成中的功夫艺境之一。一为神知,一为神明,两者的攻防功夫艺境,自有其水平高低的诧异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评分 回帖 收藏

分享给好友

南沙岙 发表于: 2011-08-05 08:08|只看该作者沙发

楼主,凌空劲不达后面是不是漏了几个字?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7:27|只看该作者板凳

引用:原帖由 南沙岙 于 2011-8-5 08:08 发表

楼主,凌空劲不达后面是不是漏了几个字?

戴老师好 原帖内容就是如此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7:29|只看该作者地板

太极歌(七言四句) - 宋书铭传抄谱

太极原生无极中,

混元一气感斯通。

先天逆运随机变,

万象包罗易理中。

无极歌(七言四句) - 宋书铭传抄谱

无形无象无纷争,

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无根蒂固,

浑浑沌沌乐无涯。

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 - 宋书铭传抄谱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用功五至 - 宋书铭传抄谱

博学(是多功夫)。

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

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

明辨(生生不已)。

笃行(如天行健)。

授秘歌(四言八句)(太极拳真意) - 宋书铭传抄谱

无形无象 (忘其有己),

全体透空 (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 (随心所欲),

西山悬磬 (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 (锻炼阴精),

水清河净 (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 (气血流动),

尽性立命 (神充气足)。

(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用功五至 - 宋书铭传抄谱

博学(是多功夫)。

审问(不是口问,是“听劲”)。

慎思(听而后留心想念)。

明辨(生生不已)。

笃行(如天行健)。

功用歌(七言四句) - 宋书铭传抄谱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

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十六关要论 - 宋书铭传抄谱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

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

达之于神,凝之于耳,

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周身大用论(七言八句) - 宋书铭传抄谱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心会论(八言六句) - 宋书铭传抄谱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七言八句) - 宋书铭传抄谱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作者待考)

十六关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心会要诀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八字歌

掤履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连粘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注:以上四篇系从宋书铭传抄拳谱中录出。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介》说:\"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许又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十七势而得名。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其要诀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传宋远桥。\"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宋书铭不知陈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刘彩臣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供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顾留馨附识

[ 本帖最后由 renju_0571 2011-8-5 18:07 编辑 ]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7:31|只看该作者1#

杨少侯“凌空劲”艺折宋书铭

作者:于志钧

宋书铭何许人也?今人知者不多。他就是《宋氏太极拳谱》的传人,是颇有争议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作者、明代太极拳家宋远桥的后代,以“太极拳三十七式”称著。关于宋书铭的太极拳水平之高,太极拳家许禹生、吴图南的著作都有记载,文字不多,录之如下:

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版)中记载: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

吴图南在《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香港商务版)注解中记载:宋书铭为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机要秘书,自言为宋远桥的十七世孙,精研易理,擅太极拳,其拳式名三世七,以共有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大同小异。其时太极拳诸名家,如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及吴图南偕相拜访宋氏,与宋推手,多莫能自持。

当时是民国初年,太极拳家许禹生在北京创办体育社,聘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等人为教员。这些人都非等闲之辈,如杨少侯、杨澄甫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杨健候之子;吴鉴泉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全佑之子;刘恩绶、刘彩臣皆为吴全佑之徒。

据先师吴图南先生讲述:宣统末年(1911),吴图南从友人处得到《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署名宋远桥的传抄本。后来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都抄了一份。当时,许禹生有个朋友,叫宋书铭,在袁世凯处当幕僚,也会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是祖传的,他自称宋远桥是他的远祖。于是,体育社的许多教员都随许禹生去访宋书铭,同去的有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吴图南等人。到宋书铭住所之后,宋很客气地接待大家。吴图南告诉宋,说他从朋友处得到一个《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宋听说之后,马上到内室,也找出一本家传《宋远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抄本,拿给大家看。两者除了名目略有不同外,内容完全相同。后来,宋书铭应大家的请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极拳,和现在的太极拳大同小异,没什么使人意外的。接着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只见:一搭手,许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大家看,宋推手的路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欢用两只手掌压住对方双臂,宋则不同,两手臂专在对方双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侧与人接触。他们表演完毕,其他人多有不服气的表现。因为,这一行人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之翘首。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许禹生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了,纪早先是练岳家散手的,很硬梆,后来从凌山学太极拳,凌山是杨禄禅的徒弟,以刚发著称,所以,纪子修就刚上加硬。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双手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孰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要把宋压垮,纪猛一用力,打算把宋击翻在地,就听“嘭”地一声,纪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切磋之后,众人纷纷向宋请教。宋书铭把珍藏的祖传《宋氏太极拳谱》抄本赠送给众人。这些人多是吴氏太极拳家,所以《宋谱》就被吴氏太极拳吸收,以后成了吴氏太极拳的经典。《宋谱》的内容究竟是些什么呢?何以如此厉害。这就是许宣平《十六关要论》等经典,其中讲到“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太极拳的功夫有五乘,曰:骨、筋、皮、毛、气。歌曰:

磕格碰撞是骨打;

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

毛发松弹手三阳;

阴阳互感通天下。

宋书铭,所以手臂放在对方手臂之下,他打的是手三阳经,皆在手臂外侧,即汗毛的一侧,故有“毛发”之称。然而,这是太极拳的第四乘功夫,下面我们就要讲个太极拳第五乘功夫的故事。

宋书铭与太极拳名家推手的事立即惊震京师,访者日众,多被宋婉谢。一天,杨氏太极拳宗师杨少侯携徒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来到宋书铭住所拜访。少侯先生是当时京师太极拳第一人,其技艺之高、名气之大胜过杨澄甫,他的太极拳得班侯的亲传,儿时得乃祖禄禅教授,功夫极佳。宋闻听少侯来访,亲自迎出门外。把少侯一行让到室内,寒喧过后,少侯表明切磋拳艺的来意。宋书铭对少侯久已闻名,能与少侯接手,就是一份殊荣,何况登门造访。当即到室外,接手。宋与少侯一搭手,竟然空如无物,就感到遇着对手了。少侯也觉得宋的全身没有实处。两人似乎静止,少有动作。只见少侯像是在练气功,头悬、身正、气沉、体舒;宋则相反,运功、提气,不敢稍有松懈。突然,少侯抬手,一拉一放,就见宋书铭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连退数十步,才慢慢停下来。过了一会,连声说:“好厉害的‘凌空劲’,我领教了。”接着咏歌诀一首: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故事讲完了。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是什么?为什么达不到?要找答案?吴图南大师告诉您,其病在:

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关于“凌空劲”吴图南先生有《凌空劲》歌一首,如下:

凌空劲歌

禄禅、班侯、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彻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倚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如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琢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透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随心意,至此方叫功夫完。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摘自《武当》1996年第3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7:34|只看该作者2#

关于“杨少候与宋书铭推手较技”的辨析

民国初年(1912年),纪子修、吴鉴泉等太极拳名家与袁世凯幕僚宋书铭比武较技,轰动一时,成为当时北京武术界的热门话题,拙作《谈谈宋书铭》曾经谈及,不再重述。

近期网上“杨式太极拳”、“武林逸事”栏目,有同好拙文谈及“杨少候率弟子东润芳、尤志学、乌拉布(吴图南)、马润芝造访宋书铭”切磋拳艺,大意为:少候与宋书铭二人相持于气功态,然后少候发凌空劲,宋书铭败北“就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云云。笔者师从张虎臣,上承杨少候、许禹生,愿就此话题谈谈个人看法。

民国初年许禹生(1879——194533岁,杨少候(1862193050岁,宋书铭(约1840—?)72岁。许禹生是少候父健候弟子,与少候同辈、同学,二人亦师亦友;许任职(袁世凯执政时)教育部专门司主事,宋书铭是袁世凯的幕僚,二人都具有高文化水准且精通易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由同事关系发展成忘年交,在切磋拳技中许被宋折服以弟子礼师之,二人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许禹生师从杨健候、杨少候学杨氏太极拳于清末,在前,被宋书铭拳技所折服学宋氏太极拳“三世七”于民初,在后。许禹生在民国初年创办北京(平)体育研究社,从而成为当时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属下教员纪子修、吴鉴泉,杨梦祥(少候)等,都是名重于世的拳界大姥。由许牵线,纪子修、吴鉴泉、刘彩臣等与宋试手后,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叩头请为弟子,说明宋书铭的功夫非同凡响,高出纪、吴、刘甚多。

王新午先生师承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三位大家,1942年他所著《太极拳阐宗》记载其师许、纪、吴等与宋书铭推手较技事最详,但书中没有“少候携弟子拜访宋书铭”与宋试技的论述。笔者也没听张虎臣老师讲过“少候与宋书铭推手”之事。

宋书铭的太极拳技高深莫测,因而杨健候的弟子许禹生,杨班候的弟子纪子修(按: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言其师纪子修的拳技与万春、凌山、全佑一起,同学于露禅、班候),全佑之子吴鉴泉等争而师事之,从而使他成为民国初年轰动武术界的新闻人物。(按:宋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平行存在,即不源自陈沟,也不源自赵堡,这也是太极拳起源之谜……)

宋书铭与杨少候,那个本事大;杨少候与孙禄堂,那个本事大……诸如此类问题,恰如民间俚语:“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十个聪明人也回答不出来。”

杨少候性情古怪刚暴,心高气傲、自尊心极强(按:不然不会于1930年“贫困首都(南京)毅然自尽”),但人品武德俱佳,从未有过仗技欺人之举。因此,他不大可能以(50岁)青壮之身,未经人介绍,私下带着几个徒弟,造访比他年长二十多岁、已是古稀之年的宋书铭,去切磋什么技艺。倘若如同好文中所说,这种年龄悬殊的比试是真的,赢了又有什么光彩!少候岂不是有盛气凌人之嫌,今后还有何脸面在武术界立足为人师表。

宋书铭性格古僻,视拳技如性命且极其保守,和弟子们约法“不须传人,不须说是他教的”,从不显山露水。宋是个文人,在袁世凯身边作文案工作,地位相当于元首的机要秘书,绝不会行事张扬,动不动就接受武界人士的挑战、一决高低。因为这不合乎情理。再者以宋的地位、身份,所处的年代而言,也不是任何人想见就能见得到的人物。因此,既使少候携弟子来访,首次见面也不大可能向江湖武夫比试输赢一样,取笑于一旁观战的晚辈。

退一步讲,就算少候和宋书铭试技真实存在,如同好文中所说宋书铭被少候施“凌空劲”,“就像被风刮跑了一般,倒出三丈开外”,愚以为72岁的宋书铭老头难逃此劫,必死无疑。倘若真是这样,也就不会有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等拜宋为师学练宋氏太极拳的历史了;也就不会有袁世凯复僻帝制政局动荡,许禹生因宋书铭身怀绝世武功,数次邀聘他到体育研究社执教,宋皆坚辞不受,袁死宋归隐乡下,格守古训“忠臣不事二主”、再不“出山”不能知所终的历史了。

武术界向有格言“天外有天”。越是高手,越有涵养,不会挟技自诩为“老子天下第一”,除非有深仇大恨,在万得已下,才一决雌雄。一般情况下,高手之间多谦虚谨慎、互敬互让,即使较技也点到为止,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心知肚明,不会在弟子或众人面前喧显、哗众取宠,使人难堪无法下台——“1956 年,因参加全国武术大会,杨澄甫的传人牛春明、李雅轩、崔毅士等聚集北京,多年未面的师兄弟又得相见,道不尽、说不完的苍桑巨变、兄弟情谊,闲瑕之时,难免要技痒试手……会议结束各回单位,都感觉会议间的相互切磋,技艺又有提高,当弟子们问及他们“谁的功夫好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别人的功夫比自已好”,就是明证

综上所述,愚意以为“少候与宋推手试技说”不一定成立,愿同对此事感兴趣的博客诸君共同讨论之。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7:36|只看该作者3#

以上内容均为网上摘录 仅供各位参考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8:39|只看该作者4#

“五乘功夫”解析

拳家言: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所言成功一也,又有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

歌诀云

自古传承门路清,体用精求无虚华。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毛发松弹守三阳。

气形化一归无象,阴阳互感通天下。

论曰

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上述内容,乃摘录的宋书铭先生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动手功夫五层艺境升华的语录。同好摘录下来问我作何解释?我据文依次一一解析,并一一实手操作印证,同好闻听,又亲身验证全部内含精义后,拍案叫绝!建议尽快整理成文章,公布于。并随口命题曰:“五乘功夫”解析。奈于同好诚信,盛情难却,不敢怠惰,随即提笔整理成文。依录文次序解析如下:

“法分三修,成功一也”语出《杨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一文中:

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此论指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方法,可系统的分出三种,即大成修法,小成修法,中成修法,虽然法分三修,成功一也。说明三成修法皆为达到“拳道合一”的神明艺境之“化境”。只有修炼达到拳道的“化境”,方算成功一也。如果没有达到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者,皆不能说是成功了。只能说是还在“道”路上修行的人。

然法分三修的说法之内容为何?

大成之修法:此“大”乃言天为大之意。天者,干也,阳也,天行健,在人则为内气。即建“健之体”的修炼方法,皆谓之大成之修法。而此大成修炼的方法,就是常说的内功系列方法。或站、卧、坐、动,皆以建“健之体”为目的的方法皆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列方法,可使健之体在自身内外川流不息,独立存在而不改,是为健之体立,而具“阳刚之性,无有入于无间之功”。此所谓“天得一以清”者也。

小成之修法:此“小”乃言地为小之意。地者,坤也,阴也,坤顺干,在人则为外形。即建“顺之体”的修炼方法,皆谓之小成之修法。而此小成修炼的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外功系列方法,即抻筋拔骨,展筋抻骨,骨响齐鸣,或静或动,皆以建“顺之体”为目的的方法皆是。通过“抻筋拔骨,展筋抻骨,脱拙换灵”的系列方法,可使“顺之体”达到动变柔弱无骨,空灵剔透,是为“顺之体”立。而具“阴柔之质,静而不燥,顺随之能“。此所谓‘地得一以宁”者也。

上述建“健之体”的方法,名曰“洗髓经”,建“顺之体”的方法,名曰:“易筋经”。经者,修行之道路也。此乃宗《易经》天人合一之旨,而立定的千古不变之修炼法则。这一点,在《系辞下传·第六章》有云:

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此段论述说明:健之体合天德,顺之体合地德。健之体刚;顺之体柔。再刚柔合德建立“健顺德之体”,柔外刚中,以体现“天地之撰也。才是通向神明艺境的德之体。虽然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所称什:天地、乾坤、刚柔、气形、健顺、阴阳,等等,名目繁杂,但有序也,不越天道理法,只为说明“建德体,至道用”的系列内容,始终一而贯之尔。不如此不可以谈清论明。故明者,拳道亦不难言也。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8:40|只看该作者5#

健顺德之体的建立,此即中成的“诚之者”之修也。人在天地之间,故谓之中。人者,万物之灵者,其能名神,故能上利天,下利地,以为人之所用。修炼者正当此刻,即以灵神,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空灵。而此健顺德之体的建立之系列修炼方法有:内功修法、外功修法,内外功合修方法,套路修法,招法单操,太极推手,类比实战等等,皆可运用之。目的,乃建立健顺德之体,关于这一点,前贤早有论述,录之于下,以资对照:

噫!大矣哉!拳之为体,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既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以灵神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

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

变动飞潜各有常。

——摘自《浑元剑法内外篇原序》

以上乃建立自身“健、顺、德之体”的系列修炼方法之内容、过程。体立则有其用。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德体、至道用的全部内容、过程中的建德体之部分的内容、过程。下面再论至道用之部分的内容、过程。

拳者道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也。太和所谓道,健顺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健顺,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拳道艺境,即修炼者达到的拳与道合的境界,是谓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神,天德也,氤氲不息,为敦化之本;化,天道也,四时百物各正其秩序,为拳家古今不易之道。故能“德其体,道其用”。体者所以用,用者即用其体。此即拳家所言的“体用一源”之艺境时的精义。而此体用一源之证象“一于气”而已。

气者,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也。气,其所有之实也。其氤氲而含健顺之性,以升降屈伸,条理必信者,神也。神之所聚而成象成形以生万变者,化也。故神,气之神;化,气之化也。故曰:神无方,易无体,大且一而已尔。虚明照见,神之明也;无远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无间也。如以拳道合一的体、用论之,乃是:“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此乃法分三修,成功一也的最终之拳与道合为一之成功的境象也。

此德其体、道其用的拳道功夫艺境,正前面录文之《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句的精旨妙义。释之乃“拳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此乃言明拳道艺境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体用一源之精旨妙义,乃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之体、用也。故曰:道用阴阳、健顺之阴阳,一太和之气也。此论讲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德其体、道其用的建德体、至道用之两步内容,可谓清且明矣!

然此“法分三修,成功一也”之神明的大成艺境,并非一蹴而能成之,乃循序按法修炼,逐层升华而来。然就拳法二字的精义而言,前贤早有明论,其曰:造乎神者,方谓之法;化乎一者,始称之拳。语出良轮先生着《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四捷法》谱。释解此言之精义,乃:造化乎神明艺境的系列之修炼方法,方称为拳法;神化乎太和一气之太极境界时,始能谓之拳。明白了这关于拳和拳法之定义的概念。就可以对录文之:“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及“歌诀”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其精旨要义了。就能对其“五乘功夫”的划分之说法,有个明确的认识了。

在分析解释此“五乘功夫”的说法之前,首先要认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成手之功成次第的先后步骤之过程。也就是传统拳术攻防功夫之层次的划分。然传统拳术门派多,拳种甚繁,自古而今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功夫艺境层次的划分之统一标准。为统一起见,选五个说法,化为一个都能认可的说法为标准。使习拳者都能够理解,而能认可、接受。

第一个,取《易经》的四象法则之四德境,即:顺、逆、和、化。顺者,健顺之体的顺从法;逆者,健顺之体的逆从法;和者,健顺之体和之至也,太和一气的太极境也;化者,化乎无形无象的无极境也。

第二个,《内功真经·神运经》的:形拳、气(意)拳、神拳,三层艺境说。

第三个,形意拳门的明劲、暗劲、化劲,三层功夫艺境说。

第四个,《浑元剑经》的:形、气(意)、神的三层功夫艺境说。

第五个,《太极拳论》的:法虽万殊,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成手的三层攻防功夫艺境说。

会同五家的说法之精义,就形成了: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三层攻防功夫艺境的说法了。对于这个划分的说法,凡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都可以认可、接受的。只要其认真的对待,诚心的理解,决不会提出异议的。

下面就以“形拳,气、意拳,神拳”三层功夫艺境为核心,综合五家之说法,融会贯通而初步划分出一个都能认可的说法来。再依此比较“五乘功夫”之说法,有了对比性,对“五乘功夫”之划分的说法、认识就会更清楚一些了。认识清楚则能为习拳者所用了。

形拳招熟:练拳始练形,成手功夫亦从形拳开始,乃难从易处起的修炼法则。以外形之筋、骨、皮为主的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艺境,名之曰:形拳。然形拳的攻防功夫,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家拳法的形拳,一种是内家拳法的形拳。

外家拳法的形拳,后天之功,崇尚后天血气之横力,筋努骨突,尚气用力。此所谓拳史中的“外家拳法”。其乃二阴统一阳,小人之修法,道法消。是为历代拳家所不取之拳法也。如依此法而修,其法不能造乎神明艺境的缘故。历代诸大家著谱立说,多将此种外家拳法列入旁门而严厉批评之。

内家拳法的形拳:

亦后天之功,然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尚德不尚力,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是因形练形,极至道成者。其妙存乎虚灵之人,其法能造乎神明艺境,筑道之基也。此所谓拳史中的“内家拳法”之形拳功夫。其乃遵一阳统二阴,君子之修法,道法长。是为历代拳家著谱立论宣扬传承之拳法也。如依法而修,适时转法,其能造乎神明艺境。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成手功夫,必始于此“形拳”功夫之修。

此“形拳招熟”功夫阶段,乃完成外形的中正安舒,势正招圆,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的招势功能为首要内容。然其招熟的功夫艺境之标准,《浑元剑经》中有所描述,记之如下:

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其身势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进,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中有诈诱、诳骗,虚引、惊骇之式,横斜、曲直,奇正之机,以诸势连合一势,势如长河,势势相承,节节贯串,滔滔不绝。要求身柔若絮,方能具备攻防招法实施的灵、稳、准之初步要求。

此层形拳招熟的功夫,乃四德境的健顺之体的劲形顺从之法式,属于形意拳的明劲功夫阶段。是为小学阶段。

关于此形拳招熟之境界的说法,在《神运经》中有所描述介绍。其曰:炼形而能坚。故形气盛而能纵横。又曰:击敌有用形,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形受形攻,形伤而扑于地。自可以证之了。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8:42|只看该作者6#

气(意)拳懂劲:

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其特点是: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以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力也。能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的境界。

此层气拳或名意拳懂劲功夫艺境,劲巧招妙,乃四德境中的逆从法,即健顺之德体的阴阳逆从之法式,或曰:劲形反蓄之法式。少林拳经云:势去意回;宋老迈先生说的来回劲。都是指此层功夫境界之法式的。可以知道,此气(意)拳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之法式,普遍存在各门派、拳种中,并做为一层功夫艺境而存在着。在形意拳门,就是“暗劲”功夫的这一层次。

关于气拳、意拳懂劲的这一功夫艺境之论说,在《内功真经·神运经》中就有详细描述之介绍,其曰:“炼气而能壮。固气以为纵横之本”。又曰:“击敌有用气之法。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

形意拳论曰: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在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落,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摭拦。此是二步暗劲,有形无之用也。

上引两段之论气拳、意拳功夫境界之说法,足可以证明这层功夫之存在了。

神拳神明:

即一气灵明不昧的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此乃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无形无象的无极境界。至此乃体、用一源之境。此层神拳功夫,乃四德境的健顺之德体的和、化之法式。正是形意拳门所说的“化劲”功夫艺境。

关于神拳神明境界之说法、艺境之描述,古谱中多有论说描写,为节约篇幅起见,这里只取《内功四经·神运经》中之言,其曰:炼神能飞,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精神敛而能飞腾。击敌有用神之速。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自可证之。关于神拳的其他功夫艺境,后面还要针对具体问题,再加以论述。

上述将成手的功成三步的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之体、用与四德境的顺、逆、和、化之法式;形意拳门的明、暗、化劲的艺境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融会贯通的统一之说法,综合的做了说明。这时,我们再分析解释录文中的“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与歌诀之精义,也就容易认识了,只要依歌诀顺序,逐句解析,就能逐层说清论明了,自然而能引人入圣境,一览无遗矣!

磕打碰撞是骨打:

此乃形拳的劲形顺从的第一步功夫,即明劲实骨的艺境。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 《拳意述真·明劲》关于此明劲实骨的攻防功夫艺境,心意拳门在《交手法》一文中早已经谈出,部分记录如下:

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根先看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时撒手,着人成拳。用拳要卷紧,用把把要用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窝,手落手窝。右足当心,膊尖向前,如是换步,亦如是势。拳从心发,以身催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进人进步,一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发中有绝,一握浑身皆握,一伸浑身皆伸;伸要伸得进,握要握得狠。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锛打,肘打,膊打,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拗步打,横步打,以及上下左右前后百般打皆要一起相随。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要胆大;内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静似书生,动如雷发,人之来势,亦当审察……。

此“交手法”一文,只摘录到此,后面可自行寻文阅读。此文中:捶要沉实而有骨力;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之句,都表明了“磕格碰撞是骨打”的形拳之明劲实骨的功夫艺境。这也从中论证了形拳的明劲功夫的施招用手多磕格碰撞的方法。故推出“磕格碰撞是骨打”。这句拳诀是在说形拳的明劲实骨之功夫艺境的。是攻防成手三步功夫的第一步,乃是没有疑义的了。

全身五弓为筋发:

古人云:“人身犹如一张弓”,乃指自身攻防机体的蓄发机制之势而言的。三皇炮捶门言“三张弓”。而陈氏和武氏两家,讲究全身整体劲势的蓄发相变是要求细致到“一身备五弓”的。上述三种说法,有传统拳术历史发展的痕存焉!然其所反映的自身攻防机制的“弓”的概念,是一致的,讲究全身整体劲势的蓄发相变的要求是相同的,故将“一身备五弓”的内容,简介如下: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蓄发相变,是为全身的攻防机制达到整体劲势的最佳状态的方法。这是指“形拳”的整体劲势而言的。然只有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五弓“三正两奇”的攻防蓄发相变,才能“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发同时,生生不已,源源不断,滔滔不绝。关键是全身的“十二经筋”连结全身之骨的攻防动变机制的建立,故曰:“全身五弓为筋发”乃“形拳”的第二阶段之功夫艺境。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须往后撑(是用意),要往前顶(乃用形),“暗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蓄吸(发)之势(武式的身弓,以大椎为弓梢之一,较“暗门”的调节动度为小)。身弓备,则腰部柔韧中定而下沉,上于“暗门”虚竖,大椎微微鼓起有上提之意(即拔背,气贴背的作用);下于尾闾内前送而内劲有上翻之意。尾闾骨要前送,则无突臀之病;臀又要有上泛之意,则内劲自裆中上翻,经脊背至头顶而下,气落丹田。

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用意微微下沉,腕关节柔软松活而不失掤劲谓之“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用意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踝骨为弓梢。足弓备,则膝节有力微前上挺,胯骨后跨托前胯是为了坚膝。前足掌踩,后足跟蹬,内劲往上翻,腰腿的“劲势”自然相顺相随,是谓“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自然能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运化于胸,发于背脊,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中正安舒,左右虚实自然能够上下相随。以不动之腰脊,催动动之手足。周身劲势齐整如一,就能“机由已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粘直发劲,蓄发相变,滔滔不绝,其环无端。功夫极深者,但依着何外即从何处发之。

文中“五弓论述”,摘自《太极拳全书·P246

此一身备五弓的攻防机制的势势相承,节节贯串,内气、外形的虚实变换灵动,不断的弧形走化,不断的直进粘逼,而变转时仍然以周身外形规矩合一为主要内容,都表明了“全身五弓为筋发”,乃形拳之“暗劲”的初期功夫艺境之说法。

上述乃形拳的明劲之骨力,暗劲初期全身五弓为筋发的功夫艺境之阶段,主要是因形练形的有形之筋劲骨力的形拳功夫。形拳功夫阶段主要的是攻防招法运使的招熟的功夫之磨练的阶段。因为还是以外形之筋劲骨力为主而用于攻防之中。虽然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但不能以此为主要功能之体现,故列属于形拳功夫范畴之内,此时攻防招法运使的招熟功夫,为此阶段功夫之完成,即形拳功夫艺境的完成。此乃谚云:三年一小成的小成功夫。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8:43|只看该作者7#

皮毛抖弹震死牛:

此乃气拳或意拳的功夫艺境之成熟之境界的描述,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个皮囊装有半罐子水的“皮囊劲”的攻防功夫。即暗劲功夫后期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动静互为其根,阴阳神其用的懂劲所能发放的分劲打法之说法。即通常所说的“隔山打牛”的分劲发劲法。此时功夫已在内劲的惊弹、崩炸、抖搜之蓄放为主而用之,不在外形的拧裹、钻翻、螺旋的蓄发之劲势中而求之了。所谓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第一步,已初步脱离形拳”的筋劲骨力的有形之法式,而达到无形之内劲的有形之运用的功夫阶段了。所谓无形的内劲之有形的运用,是说外形的全体透空,故曰皮毛;而内劲的抖弹,是说内劲在体内自觉还有腾挪、鼓荡、抖弹的劲形之状态。即内劲尚未化于无形之候。而此真功是说真气功夫的简说。此时乃“外无形而内有劲形”的状态。关于此时的功夫艺境,前人亦有明论,记之如下,以资对照。

能隔断血气之道路使不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分筋骨毙性命于倾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知其聚,明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的……。

摘自《易筋经贯气诀·点气论》

夫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有其事理亦可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倾,如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克人其有不利者乎?

摘自《六合十大要序·十曰内劲》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摘自——李亦佘《五字诀·劲整》

此“皮毛抖弹震死牛”的气拳,或曰意拳的“暗劲”后期之懂劲的全体透空的攻防功夫艺境,自是神知的阶段。已然不在外形的筋劲骨力之拧裹、钻翻、螺旋之形势中求之了,惟以内劲之惊弹、崩炸、抖搜之劲势为用了。故有临皮打的内劲抖弹摧人致内伤的效果,乃发放内劲势的技术至巧至妙之功夫所致。有此功夫技术技巧者,亦可具备“用必打犯不伤人”的功能了。

毛发松弹守三阳:

此乃神明的神拳之攻防功夫艺境,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谚云:“驱掉阴邪,然后立正阳”。即然正阳为一,为何以三阳言之?而又言守三阳?此中精义,须辨而知之。此守三阳。乃取泰卦的三阳开泰立义。泰卦卦象,坤上干下。即如人体修炼,外阴形,内阳气,修炼拳术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正是亨通泰平的阴平阳秘,其身乃治的身体健康,安泰平和之景象。

但为何言守三阳呢?因为正阳之气分为三种用法,这在《拳经拳法备要·气法指要》中的歌诀说: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体;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此歌诀中说明了内阳之气的两种用法,一部分阳刚之气,放置在少腹丹田中,做为定砣而使用。一部分阳刚之气贯通筋骨壮拳势了。此两部分阳刚之气的作用已经说清楚了。已是“二阳”已明。尚有“一阳”又哪里去了呢?做何用了呢?这就是具有抗击打能力的“铁布衫”之功夫的说法之存在的道理。即有一部分阳刚之内气,根据具体功法,已在身体的“皮里肉外形成了一层薄膜,此薄膜的形成,犹如人体穿上了一件布衫,而此薄膜布衫具有护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效果,故以“铁布衫”喻之。这样,我们就知道“守三阳”之说,是指“少腹丹田的定砣之阳气,使之不能离位;合成铁布衫的阳刚之气的薄膜,使之不能消失,方具有抗击打的护体之功;随时以备出击壮大拳势击人的阳气,要守住而时以蓄备之。这就是“守三阳”之精义。然定砣之阳气,成膜护体之阳气,二者衷于职守也就勿虑了。最难的就是“壮大拳势的阳气”之如何守了?

此句“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关键在一个“松”字上。一般的习拳者在读到此句话时,认为“松”是指外形的“松活,松灵”来认识的,其实不然,《内功经》中说:“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注文中说:“松者,柔之什也,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说明此“松”字是言表“内劲”之贯通筋骨壮拳势那“一阳之气”的状态的。因为此时的功夫艺境已经到了“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了。哪里还会有“外形”的“松紧”问题可谈论的呢?也只有“内劲”的“松紧”问题可谈论了。况且,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就连内劲的“升降”法式的“吸提呼放”都不得已置之不用了。只运用内劲的“寂感遂通”的“涨渺”法式了。如果以内劲的浑圆收聚之“渺法”为“紧”,则内劲的浑圆发放之“涨法”为“松”。则此乃是此时此境之内劲的“松”与“紧”的认识。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壮大拳势的那一阳之气”的“松弹”二字之精义,也就是此内劲的“涨”发之方法了。以上述对正阳之气的“三阳”功能之分配的论述,来认识“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诀言的精义,也就不会偏颇了。修炼、建体、至用,自然有法了。

首先要确定:毛发松弹守三阳已是三阳开泰的神明艺境的神拳的功夫了。正是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乃一触即发的功夫得矣!自然具备有荷叶滚珠的无点不弹簧之功夫,又有沾衣如号脉,沾衣十八跌的功夫。又有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此数项功夫艺境,才能体现出神明的神拳功夫艺境。神拳功夫艺境才能充分体现出“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拳诀之全部精义。

然须要将神拳的“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防功夫艺境之实质内容,解释一下,才能让习拳者按法而修,功有所得。不至于进入误区。

来力不入,是因为有内劲在皮里肉外的合膜功夫,此膜合成,犹如身体穿了一层衣衫,具有相当的抗击打能力,自有护体的功能,古人称之为铁布衫。当对方击来时,有击到空桶壁上的感觉,自己不受其力的冲击而受伤,故曰此功夫为“来力不入”。

去力无阻,是内劲化于无形,当对方击我身体某处之时,我不畏其击打,当其击我身体瞬间,我内劲已然将其节节摧打直至脏腑,可造成对手被击打状态,此谓之“去力无阻”。亦可主动攻击而用,攻击时只触其皮毛,其必应击飞跌而出之,而其不觉有受力击打之感觉,只觉一触即飞跌而出。亦是“去力无阻”。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8:45|只看该作者8#

关于“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艺境,我行拳江湖数十年来,常证验于怀疑者,皆能让其试之亲自证验,无一次失误。故以此交友甚。我并非自我吹嘘,实乃“以形鉴真”之证验也。我亦并非人前夸耀之辈,与我习拳的弟子张××,二十年的时间内并不知道我具备此种功夫,就在二零零三年十一月某天,一名美国朋友经徐谷明先生的弟子介绍来拜访时,我特约张××来一起陪客坐谈,在坐谈过程中谈到这种功夫时,为让这美国朋友相信,只得亲身一试,让这美国朋友随意击打我,(他从小练了八年··国拳术,很有一定的击打力度),他先以小臂击打我左小臂,内横向一击下去,力度很大,我用了“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法式,触及之后,其即觉得右肘、肩、胸、腹内,受到重创一般痛苦难受。稍微休息片刻,待其身体舒适,我正面偏马中盘式,其亦中盘架式直拳连击我腹部三拳,第三拳时其用上钻拳击我胸口窝处,我此时只用“来力不入”法式,但其拳头仍然骨疼,可证其力之大。张××见其击我胸口窝处,着实吃了一惊,深恐将我击伤,可证其不知我具备此种功夫了。第三次其连续两拳击我右胸肩窝云门穴、中腑穴处,我用“虚体来风”法式,将其所击之力透体而过,不受其力,使这位从美国来我国学习汉语、针灸的朋友,诺雷顿先生惊讶不已,深感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博大精深不可测度而不可思议。以后,诺雷顿先生拜我为师,学习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愿意宣扬中华民族文化,宣扬中华传统拳术功夫,甘愿作为一名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的虚灵妙境,正是驱掉阴邪,然后立正阳的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真气功夫的体现。但体内尚有铁布衫之膜形,丹田定砣之气,即内有内劲之形尚未到内气无形无象之候。如果以“毛发松弹守三阳”与“皮打抖弹震死牛”,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攻防功夫艺境来比较的话,毛发松弹守三阳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艺境。故我认为毛发松弹守三阳为神明的神拳之全体透空太极境界。后者为神知的气拳、意拳的劲形反蓄之懂劲的后期之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体现的是七年一中成的功夫艺境;毛发松弹守三阳体现的是十年一大成中的功夫艺境之一。一为神知,一为神明,两者的攻防功夫艺境,自有其水平高低的诧异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气形化一归无象:

此乃神、气、形,浑化归一的无形无象的无极功夫艺境。是神拳的拳与道合的拳道合一之最终正果,乃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圣境,亦名无上境。而通常拳家所说的神明艺境,神化之功的无上境界。前贤对此功夫艺境,亦多有所论,摘录几则如下: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

——摘自王宗岳《太极拳论》

妙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

——摘自良轮《张氏短打拳》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极矣! ——摘自杨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摘自孙禄堂《拳意述真》

上述各前贤之论,从各个角度,都对拳道合一的练、体、用,给予了论说,可使习拳者有所遵从而精心修炼,以期功得正果,自是超凡入圣,以享无穷天乐!

为什说此乃神拳的拳道合一之最终正果为圣境呢?亦名无上境呢?因为天地具好生之德,故能造化万物,习拳练武到了神拳的拳道合一的化境,是为神武不杀之境。传统的武学、拳学之最高的无上境,就是天人合一的神武不杀的境界。至道之境,自具好生之德。习拳练武,能造于神明艺境,具神化之功的神武不杀之时境,当然赞参天地;立于其间,必足以止戈于亿万代之后。此乃无上之功德,亦是无量功德。能于此者,皆在于下一句诀言,始泄露了天机,使习拳者有法可遵了。

阴阳互感通天下: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之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始终、过程,功成步骤的核心,不外是“健顺参半,阴阳互感通天下”了。这要从体、用的内容来论通天下之本义。即建德体、至道用都存在着健顺阴阳互感的德体建,自身天下通;至道用,方可行走江湖,通行天下无阻,正所谓:体健天下无敌手,拳成四海无人争。故要论明此义,必须分体、用来论,才能见得清楚明白。下面依次简单论之。

体:健顺德之体,和之至也,虽曰:一气流行,内有健之体的阳刚之性,顺之体的阴柔之质。互感者;假外形以炼内气;假内气以练外形。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动静互为其根;阴阳神其用。阴阳各司其职守而互为其用。正是: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具柔方为坚。柔化刚发,以柔用刚。无不是内气、外形,阴阳互感而贯通之。天下者,自身也。通天下,贯通自身。只有健顺参半,阴阳相济,君臣主从分明,方能一气贯通全身,直至拳道合一的无形无象之无极之体。此正文有太极安天下之精义尔。此乃“阴阳互感通天下”之句从“建德体”而言之精义。

用:亦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柔化刚发,以柔用刚。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正是阴柔走化不离阳刚粘逼;阳刚粘逼不离阴柔走化。值此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潜神而练,默然揣摩,渐至神明,随心所欲。所谓:粘走相生,化打合一,就是与他人较技时与人阴阳相济,互感而通,本是舍己从人,唯以他力取法之无上法。能如此者,可以通行天下无阻挡者。正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是谓能“通行天下”。此通从“至道用”的方面,认识“阴阳互感通天下“一句诀言之精义的。

盖皆由此而及也!即,皆由自身的健顺之德体,君臣主从阴阳互感而贯通,神明不昧;与人较技,舍己从人,粘走相生,阴阳相济;机由已发,力从人借,处无为则无不为也。是无争为争,故天下莫与之能争也。此乃“体、用”立论阐明“阴阳互感通天下”的全部之精义。

至于“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练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这段话的精义,是在言说练功层次顺序的,练功自有功夫艺境的层次之差异。而每步功夫层次之成果,又是下一个层次之修炼出成果的基础,故修炼者只能依层次顺序而递进升华,修炼过程要有始有终,有本有末,层次有先有后,这是不能躐等的。而这段论述,又指明了每个功夫层面的具体必备的功夫内容是什,只有具备了一个功夫层面的内容,才能向另一个功夫层面升华。而这段语言,也是以“骨、筋、皮、毛、发”五乘功夫层次为核心而展开的。故不是孤立的一段论述,与前后文乃是统一的,而这段文字主要指明练习中应注意些什?是指导修炼者如何才能不断升华的至关重要的论述。简意的说,乃是:凌空劲不达,就要气感通天下,炼气不达寂感遂通之境,是做不到凌空劲之功夫了;体不松而用招,招法是不会具有攻防作用的,要想用招法攻防有效就要身体松活;招不熟而言劲,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攻防招法纯熟了,才能修炼懂劲之功夫境界;劲不懂而练气,不懂劲而要修炼“皮打抖弹震死牛”的用气功法,这也是不可能的;气不感焉得通天下,内气功夫不能达到寂感遂通的境界,就想达到“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境界,也是行不通的;只有达到“气形化一归无象”“拳道合一”之境界,才能“阴阳互感通天下”,达到“神拳”的无为之化境,具备神化之功的。下面再依次具体解释每句话的精义。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8:48|只看该作者9#

引用:原帖由 南沙岙 于 2011-8-5 08:08 发表

楼主,凌空劲不达后面是不是漏了几个字?

凌空劲不达:

拳诀云:拳有寸隔,见肉锋伤;腰无少主,巧终狈狼。说明全体透空是真功夫。

凌空劲:凌者,侵犯伤人之谓也。如“凌迟”之凌,以内劲言之,即“发”也,发则如矛,自能侵犯伤人之谓。泻力者,名曰:空力法,即“化”也。化者,有化于无形,有化于无效。化于无形者,神化之功;化于无效,可有诸法之用,敷、盖、吞、对,诸法皆可化于无效。以“对”法言,乃来力不入,去力无阻之法式。来力不入者,内劲合成薄膜的铁布衫之功夫,乃“盾”牌的防守之功夫,无矛可刺穿也;去力无阻者,内劲的无有入于无间之功夫,乃“矛”枪的攻击之功夫,无盾可阻挡也。此内劲的矛盾统一于自身的功夫,非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实不可能者也。只有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之功夫,方才具备“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艺境。而这个功夫艺境的名称曰:“凌空劲”。但凌空劲不达的直接原因,是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尚未达到“三阳开泰”的“感而遂通”的艺境。也就是说尚未达到:合膜功成,丹田定砣,内劲涨渺,感而遂通的艺境。如何有凌空劲的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能呢?此凌空劲的功能,就是前面歌诀中:“毛发松弹守三阳”一句所描述的功夫艺境之情景。而具体的关于凌空劲的解答,请观读《凌空劲秘诀·阐释》一文。

体不松而用招:

攻防招法变化至妙之自出,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之也。身体不松活灵动而僵、硬、蛮、横,而又想用招攻防巧妙,那怎能够做的出来呢?肯定了用招攻防巧妙,乃身体松活柔若无骨是基础,没有松活柔弱无骨为基础,想出手用招而具备攻防效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体松用招也只是“磕打碰撞之骨力”。

招不熟而言劲:

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攻防成手过程而言,先求形拳的招熟功夫成,而招熟又分为磕打碰撞是骨力的形拳初步功夫阶段和全身五弓为筋发的成熟阶段。只有筋劲骨力的形拳之招熟后再求气拳、意拳的懂劲,这才是功成之顺序。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则一贯。是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如果攻防招法都不纯熟的情况下而求懂劲的皮打抖弹震死牛的功夫境界,乃是欲速则不达的愚蠢之事,欲想成功是不可能的。如果攻防招法都不熟,就言说懂劲的皮打抖弹震死牛的功夫如何能用,岂不让人家耻笑吗?

劲不懂而练气:

懂劲,就是知道如何运用阳刚之内气,阴柔之外形了。知道柔化刚发的法则;知道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动手较技时知道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功法,也就是阴阳相济的懂劲功夫成了。这时才能谈到讲究如何修炼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的毛发松弹守三阳的神明功夫艺境。如果连劲都不懂呢,就讲究如何修炼太和一气的神明艺境,这同样也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在不懂劲的时候,大量的修炼内功,方有利于懂劲。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记之如下:

气贯周身法

夫气起于丹田,长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行丹田,入于两肾间会阴穴,沿腿中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低,功夫到此,可谓通真。 ——摘自《浑元剑经内篇》

上段气贯周身法的论述,就表明了“劲不懂而炼气”这句话的精义了。只有极早的修炼内气功夫,才能懂劲,才能通往神明艺境,才能达到真一不二之圣境。

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修炼,不到心合无的感而遂通的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自动化的神明艺境之前的时候,怎能说自身已是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拳道合一之艺境了呢?诀言:拳有寸隔,见肉锋伤。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功臻全体透空的太极境;无形无象的无极境之艺境,才能达到寂感遂通的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只有如此之境,才能是体健天下无敌手,拳成四海少人争。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为高明,不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如果,功夫修炼未至太和一气的感而遂通的神明艺境,焉得通行天下呢?内不得全体透空之真境,外行走天下必有阻。此乃“气不感焉得通天下”一句之内、外必受阻之精义尔。

上面一段言语阐述已毕,下面再将引用《易经》的这段话阐释一番,以求其全也。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此段语出《系辞上传·第十章》,此句话的意思是说《易》本身是演义天道的学问,天道无思考之事,《易》也没有思考;天道本无为也,即不先物为,《易》也本无为也,同样不先物为。天道寂静象没有行动,《易》也寂静的象没有行动;天道乃能感应到天下万物之需求,就顺遂以成全之,《易》亦能够感应人之所求,因其能贯通天道理法,故亦能顺遂以成全之。如果《易经》学说,不是天下最神奇、神明的至道学问,其能灵验到如此“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吗。

前贤以《易》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的这一功能,借喻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法身道体,本不是思考而成之的。就要法无为的唯道适从的修炼,所谓法无为,就是不先物为,才能因物之所为,即无不为,方能循序渐修顿悟而致功成艺就。这就是依循“磕打碰撞是骨力,全身五弓为筋发”的形拳之招熟为练功起步;继之以“皮打抖弹震死牛”的气、意拳之懂劲为进阶;再继之以“毛发松弹守三阳”的神拳之神明为初步功成;再继之以“气形化一归无象”的神拳之神明的拳道合一之寂感遂通的艺境。寂感遂通的艺境,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无为之神明艺境。达至此艺境,心合于无,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能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达到此寂感遂通的无上境,别无它种秘诀,只依阴阳互感的建德体、至道用循序渐进,便可自通,自通达后,便可通行天下畅达无阻,即“体健天下无敌手,拳成四海少人争”。此乃“阴阳互感通天下”一句的内、外,始终之精义。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功夫,如何能至“寂感遂通”的神明之“无上境”呢?然修炼不致“寂感遂通”的神明之无上境,如何又能说的清楚明白呢?故知前贤的“五乘功夫”之论述,乃脱凡入圣之大家所言。乃为方便后继而开的方便之门。今即为同好所请,不敢怠惰,竭心尽力以解之,如有不尽前贤之精义处,皆我之过也。希方家以斧正,明家以指误,吾代后继以谢之。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2003111

回帖 评分|

renju_0571 发表于: 2011-08-05 18:50|只看该作者10#

http://www.taichiforum.org/viewtopic.php?t=4812

“五乘功夫”解析

http://www.taichiforum.org/viewforum.php?f=28&sid=b107ac79fbd88f59f82d2d8f3e279b2d

中華拳術攻防之道

[ 本帖最后由 renju_0571 2011-8-5 18:53 编辑 ]

上一文章内家拳的几个层次... 下一文章太极十八跌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8
8
1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