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07-21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于胜 访问统计:547
南涂山陆合棍源于明朝昔日南涂山于公尔济官拜沧州刺史,赴任途中临近沧州地界,忽遇一人拦轿子要求救命,于公即问缘由,答曰被人追杀。
于公打量来人不像恶人,就有怜悯之心。于公说我一个文人且这里只有一乘小轿,如何救得了你。答曰只要您愿意出手相救就有办法。于公随即答应帮忙。
只见来人掀起轿子钻到了轿子底下。不久大队的官兵赶到,上前盘问于公在此作甚,于公不慌不忙的拿出官文,官兵见罢即与于公行礼,询问大人是否见到一个逃犯,于公答曰刚才见到一人往前方飞奔去了。官兵立即整队往于公所指方向追赶。估计官兵已经远去,于公才敲了一下轿子唤所救之人出来。那人从轿子底下出来后,立即跪倒磕头,感谢大老爷的救命之恩。
于公扶起那人问道,你是何人,为何遭官兵追杀。答曰我是一侠客,平日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得罪了官府,所以遭到追杀;刚才听到老爷您说要到沧州上任,我也无处可去,如果老爷不嫌弃,我愿意跟随老爷。于公说我也没有从家里带人过来,你又会武功,就做我的侍卫好了。你叫什么名字,答曰我姓杨单字名秋,现在跟随了老爷就随老爷的官姓好了,即更名为于秋。于秋对于公说,老爷您可知道沧州人个个都会武功,高手云集,他们有不成文的规矩是新官上任后,就有人到大堂试刑,夹棍、老虎凳、辣椒水都不管用。老爷的刑罚如果镇不住他们,您这官也就当不成了。于公说既来之则安之嘛,到了再说了。
不日到达沧州府。马上就有人知道了新任刺史到了,立刻有人结伴来试验新任老爷的刑罚。接连几天过去了,所有刑罚都用了也没有人求饶,于公也是一筹莫展。一日于公在灯下沉思不免叹气,于秋见状就问,老爷是不是因为试刑的事而发愁,于公点头。于秋说我有一个办法,老爷不妨一试。于公问是何办法。于秋说用毛竹劈做两半,然后放到油锅里炸,毛竹油炸以后表面会翻起毛刺。把试刑的人裤子扒下来用毛竹打屁股。打上去以后往后拉一下,这样毛刺就会扎到屁股上,接下来回又痒又痛。
于公说这倒是个好办法,但是这眼下哪来的毛竹呢。我家后夹道里到是有几棵,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于秋说这个好办,我去走一趟。于是只身前往南涂山老爷府上,取了竹子两天就返回了沧州。次日,又有人前来试刑,用油炸过的毛竹打在屁股上往后一拉,竹皮上翻起的毫刺果然扎到了屁股上,当时感觉不大,回家过夜后就开始发炎,果然又痒又痛,着实不好受。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愿意试刑了。
到于公告老还乡之时,于秋说我没有家眷,也无处可去,愿意随老爷还乡,就跟随于公到了南涂山,并把自己的拳术和陆合棍传给了于公的子孙。起初只是限于于姓家族人习练,世代相传。
崇祯末年,社会动荡混乱匪患猖獗,南涂山村民感到危机,都想习武保家。于是村里张姓、王姓等家族族长一同出面与于姓族长协商,让本村子弟都来学习六合棍,以加强护村保民的力量,同时也壮大每年“四月十八南涂山山会“的镇山队伍。于氏族长答应凡本村子弟都可学习陆合棍。为了保守陆合棍的秘密,于氏族长当众亲毁棍谱,定下门规“习练陆合棍者必须人正品端,教习中只能口传身授,不准文字记录;非本村人氏绝不准传授”。至此陆合棍在南涂山村内广为传承,历代都有棍术高手。时值清朝中叶,由于传授分支较多,习练者良莠不齐,出现了招数和套路于原始的相左的现象,陆合棍的质量与威力也有所下滑。是年夏天,村里来了一对善使双拐的外地夫妇,号称威震京城武林,闻名前来讨教南涂山的陆合棍。当时身为“文武双举“的于檍(字应龙)不负众望,以他出神入化的棍法战胜了使双拐的夫妇,一时誉满乡里。
为了规范统一棍法,避免以误传误,于檍老师联合村内棍术高手一起,重新修订了陆合棍谱以及应手秘诀,并传与得意弟子于严武,使本门文字性的东西得以保存和传承。后世于嘉模,于丕丰,于丕升,于丕臣,张宝録,房铭清,于茂丙,于长松,于茂海,于庆章,于国强,于中华,房树仁,于国霖等历代老师均按谱授艺,沿传至今。上世纪中叶,随着于丕臣、张宝録等名师英年早逝,南涂山人的尚武之风也不如以前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向性格孤僻难处,概不收徒的房铭清老师再也沉不住气了。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站出来了,由衷地发出了“不能愧对先师和后人”的呼声。他亲率侄孙房树仁、房树义、义孙张相德(也是他平生仅收的三个徒弟)将自家的小菜园碾压成练功场,开始教徒习武,传授南涂山陆合棍和螳螂拳。历时二十载,直到老人谢世。
陆合棍门规很严,讲求“无德不传,无信不传,无义不传,传子不传女”。严禁传授给村子以外的人。如果关系非常好且无法推脱,也只是传授一半的套路,至于棍法的技击应手秘诀是绝对不会传授的。上世纪本村老拳师于长松的女婿酷爱武术,一直缠着老岳父要学习陆合棍,于长松老师严守门规,只传授了四合给女婿。所以村子以外流传的所谓的“南涂山陆合棍”是不完整的,或者说第五和第六合是所习练武师根据自己经验的总结。
村子以外的人只知道“南涂山陆合棍”有六合,但是根本没有人知道本门棍术有“大棍,中棍,小棍“之分。在征得师傅允许的之后,现公诸于大家。大棍即为大家所练习的陆合棍,共分为六合,二十二进,二十二出;中棍和小棍是历代名师总结出来的高招绝手,是本门之绝密,视为珍宝,非本村入室弟子是没有机会学习的。
武林中有句谚语“月棍,年刀,不离手的枪”,说的器械当中棍最好学,枪最难练。但是练武还讲求五个字“会、对、好、妙、绝”,就是说会了不一定练得对,对了不一定练得好,以此类推。
陆合棍讲究“七年练手,三年练棍“,就是说前七年学套路,练习的是手眼身法步以及器械的协调,后三年才能学技术,且技击应用必须由老师做批解,因为在棍术里面除了大开大合的力量型动作(阳手)以外还有好多需要巧劲的动作(阴手和藏手),所谓的“一招变三式”老师不讲是悟不到的,而且技术高超的老师又何止“一招变三式”呢。门内有“陆合棍共六合,合中带批,批中带合,六六三十六合“的说法(形容招数千变万化的意思)。
老师批解以后还要勤奋练习,细心揣摩,方能见到成效。村内老师傅常说”得了人家的棍,得不了人家的法“,就是这个意思。
南涂山陆合棍除了一些大开大合和假卖破绽的动作以外,基本要求身体与棍的结合要紧凑,以减少让对方寻找破绽的机会,在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同时,去攻击对方。电影《一个人的武林》中的台词“功夫是杀人技”的确是古代功夫的真实写照。本门棍术讲求一招制敌,也是同样的道理。本门棍术演练起来不像武术比赛中的棍术那样包括窜蹦跳跃、场地奔跑、360旋风脚接劈叉等动作,非常具有观赏性。本门的棍术套路演练起来并不好看,但是实用性非常强。
“南涂山陆合棍”已被烟台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余饭后村内又兴起了练习陆合棍的热潮,大家感觉到这样既继承了本村的传统文化,又能强身健体。愿这株武林奇葩在新的时代更加的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