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武术 >> 文章详情

论“气沉丹田”——翁福麒 周毕文


“气沉丹田”是与“虚灵顶劲”相对而言的。二者是一个共同的整体,不可偏废,是王宗岳首先在《太极拳论》中对练拳者的身躯、形体、姿势和“内在的意境”提出的两大要求。本文论“气沉丹田”为了真正弄清楚“气沉丹田”的意义,必须首先搞清“气”和“丹田”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沉”法。

一、丹田

“丹田”究竟在人体的什么部位?现列举各种说法于后,供参考、分析。

1.神阙穴。属任脉,位于脐中。后面正对命□穴(属督脉,腰椎第二棘突之下凹陷处),为一身之中,断脐之所。

2.气海穴。属任脉,又名下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上,脐下一寸半处。

3.石门穴。属任脉,别名丹田。位于体前正中线上,脐下二寸处。

4.关元穴。属任脉,位于体前正中线上,脐下三寸处。

以上是从针灸穴位的点上看,上下就有三寸之差。以下又有人把丹田分为上、中、下三处。

5.上丹田,印堂穴。别名有祖窍、玄窍、空窍、根窃、山根、宗根、天根、有根、方寸、元门、众妙门等。它是元“神”出处之所,泥丸脑府的门阙,在人体至关重要。

6.中丹田,膻中穴。属任脉,又名上气海,为“气”之海。位于体前正中线上,在两乳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7.下丹田,泛说有神阙、气海、石门、关元等穴。为蓄“精”的仓稟。

另外,还有把上、中、下丹田认定是在:

8.上丹田,百会穴。位于后发际之上七寸,约当两侧耳廓尖连线的中点,头顶心处。

9.下丹田,会阴穴。位于会阴部正中,前阴部与肛门之间。是任、督二脉的起点。

10.中丹田,位于上丹田百会穴和下丹田会阴穴的连接线与神阙穴和命门穴连接线相交点。

百会穴与会阴穴在身内的连接线叫“冲脉”。神阙穴通过命门穴,围腰部的圈线叫“带脉”。“冲脉”相当于人体中轴线的头和躯干上半部分。若以此种说法,则其所在位置就相差更远了。以上所说丹田的所在部位,大部分是在气功应用。武术中所说的丹田,都认为应当在小腹部,虽然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的点上有距离,在对“面”上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二、气

中国人对“气”的认识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气”是气体也。这里所谈到的“气”是专指人体内在的“气”。中医认为“气”的由来,是一个极为微妙和深奧的问题,也是现代人体科学发展到今天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医界有人认为,宇宙万物之生长、发展、运动、变化(生、长、化、收、藏),都是“气”的作用。

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活动,也同样是由“气”的功能作用所为。“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宇宙之大气(天空之气),人体之生气(生命之气)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人体是个整体,人与天地也是个整体。

因为人的生气与天之大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医的先贤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由人的胚胎时期开始,气就有了萌芽,因为胎儿要靠母体进行内呼吸,以吸收营养而发育、成长,这就需要依赖母体的祖气(精气)。胎儿离开母体切断脐带后,靠自身的机能,由“哇”的一声哭,开始即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

“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能够自由散布的物质。“气”在人体中是流动的,周身上下、内外表里无处不到,因为它是生于先天,禀于后天,所以又有先天祖气(精气)、后天谷气(胃气)的名称。

人体的气,又称为“真气”,在《灵枢.剌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就说明了真气的本身是禀受于先天,得到天之大气,与水谷饮食之气并合而成,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真气即元气。气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气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钟(集中)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表曰卫气;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

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因为来源是禀受于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原气”,但它要靠后天营养而不断滋生。在《难经.第三十六难》中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有生命门户的关键之意,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是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故张景岳云:“命门为原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之火体现肾阳(元阳)的功能;“命门”之水体现肾阴(元阴)的物质。所以说“命门”是“水火之宅”,“命门”之火(肾之元阳)也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

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元阴之处;命门主火而升发,为人身元阳之处。元阴是先天的真水,元阳是先天的真火。二者相互关系是阴阳互根、水火相济,只有阴阳水火互相作用,才能产生真元之气。真元之气不仅是人的生命力,又是人身生化的源泉。

以上所说的,具有各种名称的“气”,都是属于中医学说的理论。中医所指的这些“气”,是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地发挥机能的原动力。显然,这种“气”不是我们所讨论“气沉丹田”的“气”。

在前面说过,“气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这是说,在天的大气从鼻入,通过喉进入肺与人体进行气体交换。这个“气”是实在的气体,并能进入人的体内。这种吐故纳新,吸氧呼碳的常识,任何人都知道。

三、如何“沉”法

有的练功家所谓的“气贯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小腹部位),亦称“气沉丹田”或“丹田注气法”等。即是:当吸气时自感有气下行至小腹。呼气时此“气”由小腹徐徐吐出,并有意下沉,小腹使之产生感觉,此即称“气贯丹田”。当深吸气时横膈下降幅度増大,可以直接压挤肝、脾、胃、肠等脏器,而产生下行之力。另外通过以意领气,日久自然意到气到而呈现气贯之感,与力感合而为一,便形成气贯丹田。

气贯丹田,可以行气往下,能促使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气贯丹田时,小腹确有吸气时凸出,呼气时回缩的动作。

还有不少练功家,把“气沉丹田”只解释为:“在练功时尽量加深呼吸、加长频率,把呼吸气向下引到丹田处”。

分析这些解释,不难看出,讲说这种道理的人是富有想象力的。稍有生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与外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主要是依靠肺部。空气能出入的内脏只是肺脏。外界的空气不可能穿透肺底、膈肌到达腹中,更何况深在小腹的丹田呢?应该说是:在进行“腹式深呼吸”有了腹部肌肉的收缩、扩张配合了胸廓的呼吸运动,加大了吸气量而矣。

还有人把“意守丹田”当成“气沉丹田”。他们说,在练功时把精神、思想、意念集中在丹田处。由于长时间意领、意守就能意到气到,此即为“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是气功锻炼的方法之一。气功中的“导引术”就是在练功时把意念集中守于“玄窍”(上丹田印堂穴)、中丹田膻中穴、下丹田小腹部等部位。进而把“意念(气团、热感)”缘任、督脉循环运转成为“小周天”。功深后还能扩展到上、下肢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等八脉进行运转,成为“大周天”。(这是气功的功夫,而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只能把“意念”显示在应用的躯体的部位上。不能把“意念”用到丹田、脚下或其他的部位上去。太极拳与气功有很多共同、相似或接近之处,但绝不能就说成太极拳=气功。所以“气沉丹田”绝不是“意守丹田”(意沉丹田)。

在中医界人士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元气即丹田气。

“元气之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胚胎之结,中间一点动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得母荫育充盛,发挥作用。后天元气赖精气(笔者按:应是饮食营养的谷气)之不断滋养,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元气愈充沛,脏腑愈强盛,身体就会强壮。故练功家非常注意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中医学说可以这样讲,但不能应用到太极拳里。否则,就形成是:元气即是丹田气,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此气原本自然存在于气海丹田之处,又何必再谈“气沉丹田”呢?

祖国古代的医学、近代的中医理论都说人体内存在着各种不同名称的“气”。这种“气”在西医中、在生理学中、在解剖学中没有査到,尚须研究、探讨。我们应该承认人体之内存在着这种“气”。但不是我们所讨论“气沉丹田”的“气”。当然,人体内确实存在着不少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部,其次是在腹部,其他各器官中多少都存在着气体,就连细胞中也有气体存在。可是这些气体不能受意识的支配或体形姿势的变动而改换其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这些气体不能因为人的意念或运动而使它集中、沉落在丹田(小腹)之处。

那么,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呢?根据笔者自身的体会和研究众多老前辈们的论述,结合一般科学道理,论证如下:

1.先确定丹田的位置

在前面已经把练功家所说的丹田位置介绍出来,也可能有遗漏之处不再补充。一般通常的说法都是指丹田在小腹。难道说只是在表皮上某一点或某一处面积之内吗?不是的。针灸的穴位也不是指表皮处而言,是针刺入到组织内固定的深度后,所感到,发现“得气”的地方。

“丹田”是道家(修道、炼丹之士)说在体内修炼出藏“金丹”的地方。当然,这个藏丹之处,也不可能在体肤表面。那么,从皮肤表面算起应当深入到多少尺寸呢?可惜笔者还没有查找到可靠的数据。所以说这个距离是某个发言人自己选定的,笔者现在指定“丹田”具体的位置是在:从小腹隆起的最高点,向身体站立时的中轴线(冲脉)垂直交接处。将此点扩大为团。此处完全符合“下丹田”条件的要求。中国人常说:“精、气、神”各有所在之处,它们分居于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练精化气之处”;中丹田藏气是“练气化神之处”;上丹田藏神是“练神还之处”。现在所说的“丹田”正是居于小肠之间,是营养精华输出的总库房,也是生殖精液的大本营。

2.什么样的“气”才能由意识和形体的改变而移动。

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之“气”,实际是人体的“重心”。重心就像水平仪中的气泡一样,在摆放端正时,此气泡居于中心。

3.“气沉丹田”

就是通过身体姿势的改变后,使重心沉降到这种说法的“丹田”处。

重心者,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地心引力)产生的合力。此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重心。人体的重心不像物体那样恒定在一点上。因为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体的体型各异,还经常改变成各种不同的姿势与运动状态。所以人体的重心是随着身体处于生理过程的进行和体态姿势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着。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端正站立时身体的重心,位于第三骶椎上缘前方约7厘米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的后方高约4~5厘米处。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重心经常上下、前后、左右地摇摆在5~10厘米的范围之内。

现在谈谈如何能使重心沉降到丹田之处(气沉丹田)。

人在用力、挺立、僵直时都能促使自身的重心向上移动。反之,如果能将全身放松,既便是保持原姿势也可以下降重心。

要让重心下沉到小腹中间,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1.在体内要使膈肌活动有这样的现象,一般人都能感觉和体会到。在做挺胸、挟背、颈推向后上提的“胸式呼吸”时,就会感觉到自已长高了些,这实际是重心上移的“副作用”。如果按照太极拳诸多的姿势要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再加上深长细柔的“腹式呼吸”,则能使重心降下来。此时重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膈肌的提(收缩)、沉(舒张)。通常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骨骼肌和身体的活动确能影响内脏、肺和膈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对的说膈肌能起到调整某些内脏器官的适当位置。因此,“内家”的功夫都主张要“胸空腹实”,就是让膈肌舒松而促使重心向“丹田”下沉,气息出入才能顺畅,心情才能平静,大脑才能排除杂念,进入专心致意的境界。

2.在体外要使腰部向前挺紧或往后放松,就能使重心升降,对没有练过功的人来说是不易感觉出来。为了确让人知道它是能够移动的,可以做这样的实验。

①会游泳的人,一般都知道要想在水面上仰着漂浮起来,其具体的姿势必须尽量往后仰头把两耳没于水中,而把鼻和口露在外边。这不只是为了便于用鼻和口进行呼吸,也是达到颈和背往后上方挺起来。第二个要点,是要把肚脐露出水面。这样挺胸腆肚的要求,是把腰部用力绷紧,加大腰椎向前凸出的弯度。其目的就是使重心在体内上升。人的两下肢的质量比重大于胸腹腔。为了让较重的下肢也能浮起来,就必须把重心往上提才行,不然是漂不起来的。

②如果是不会游泳的人,下不了深水也不要紧,可以在浴池里体验一下。身体斜坐于水中,后脑靠着水池的边沿两腿伸直。在不改变身体其他部位和姿势之时,如把腰部向前微挺,就能使臀部浮起,如把腰部向后微放松,则臀部自然下沉。这个实验也能说明挺腰、松腰可使重心上升、下降。

因此,要使练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处,首先必须要调整好正确的姿态。尤其是内、外两个关键的要领。

练太极拳必须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互相照应、上下一致、不可偏废。并要练习好特殊的姿势要求。如:悬顶竖项、两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贴齿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抜背、松腰叠胯、溜臀裹裆,屈膝折踝,展指(趾)舒掌。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周身的关节和肌肉放松,不能使关节用力合拢和肌肉紧张僵直。同样,精神、情绪、心境、意念也都要放松,平静、安舒、专注。呼吸更要均匀、轻松、缓细、深长。内部因素也是促使人体重心升降的条件。以上所述亦适用于调息、意守的气功功法。气功家讲究前通“三田——玄窍、膻中、气海”,后过“三关——尾闾、夹脊、玉枕”的小周天和通达四肢八脉的大周天。再进一步做到意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如此种种涉及到较高的功夫,都必须先由身形姿势做起,如果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的“气沉丹田”之处,其他功夫皆等于白练。或许有的人还没有在主观上意识到要这样做,但功夫深厚者,确能自然达到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在普及、推广太极拳之时,在开始学太极拳之时或将入门之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学会这种锻炼要领,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谈谈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气沉丹田”。人们通常把形意、八卦、太极称为内家拳。主要是它们与其它武术拳种的区别在于屈膝降低重心。太极拳不仅只是屈膝运动,而且还要求从始至终都要贯注“松净、用意”以求在体内的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丹田处),在动作时不发生骤然的变动。这就是内家拳最主要的特点。根据太极拳的特殊性质所决定,要求做到“气沉丹田”有如下理由:

①气沉丹田,是人在地面上站立或活动时,重心已降到尽可能的低处。我们都知道人体站立时稳固与否,是决定重垂线是否在支撑底面积之内。如在其内时则稳定,如垂点是在支撑底面积的中心最佳位置上,则是最稳固。如靠近边缘时,则有倾斜的危险。移出支撑面积以外,就会倾倒。此既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之实意。同样大的支撑底面积,重心愈低,稳定角愈大,则站立得愈稳定,愈容易掌握自己的平衡。当然降低重心的高度,是以有利于运动为原则。

②人体在站立或活动时,如降到适当的低度,则肢体能伸屈得更长,有利于进退舒展。另外,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图解法则,人体站立向前推力时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其所成的合力愈大。比如:某人靠在不大于其体重的一物体上,只要身体做出一定的倾斜角度,就能推动该物。虽然他本人没有任何从主观上想用力去推。事实上,他自身体重倾斜后所产生的力足以推动该物体。③重心低,站立稳固,则上体愈能舒松、轻灵、敏捷、运动自如,呼吸也能平稳、均匀、深长。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绪达到安舒、集中、平静。才能更好的用意识引导动作。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先在心,后在身”。杨禹廷宗师也说:“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意识是第一主导”。所以在塑造各种姿势或完成要求的动作之时,皆首先要有意念的引导。要使自已达到“气沉丹田”,意念的先驱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综合以上的例证和观点,可以总结出“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就是在练拳和推手时,无论在定势刹那之间的“静”和在动作不断进行时的“动”,都要运用“意识引导动作”和“体神的彻底松净”。尤其是腰部的舒松(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弯曲的腰弓往后垂直)能让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轴线与小腹下部的交叉处。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

上一文章武术“抱拳礼”的... 下一文章习练健身气功...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8
8
9
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