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08-18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李淑敏 访问统计:663
2015年8月4日是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振铎先生的九十大寿,来自海内外的弟子和亲朋共500多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在热烈的寿宴上,谢文德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个来到杨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给老人家敬酒,并祝福老师健康长寿。回到家后,谢文德仍然感慨万分,他回想2005年他主持举办的杨老师的80寿诞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又看到今天的热烈场面,看到自己的老师仍然像十年前一样神采奕奕、精神抖擞,他十分欣慰。他回忆起自己和老师相遇、相随、相识和相知的50年太极历程,想到他们师徒50载的深情厚谊,他难以平息自己的心情。此时,我也为之动容,提笔来记述他们师徒之间半个世纪的交往和情缘,传颂这段太极世界中的传奇和佳话。
晋祠疗养相遇恩公
在山西太原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下,有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完美结合的园林建筑。这里殿宇辉煌,古木参天,流水潺潺,十分秀丽壮观,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晋祠”。晋祠有众多的古建筑,有晋水的主要泉源“难老泉”,隋代的槐树以及“古柏齐天”的“周柏”,还有“倾城四十宫女像”的“圣母殿”。在这古木参天,流水如碧玉,“侍女”笑语嘤嘤的晋祠圣地,谢文德相遇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先生,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太极人生。
1964年的2月,谢文德因心脏病在北京陆军总院做了心肺大手术,1964年的5月天,大病初愈的谢文德到晋祠疗养院疗养。在此,他浮想联翩,他想自己还不到30岁就得了如此大病,今后如何为社会服务、为家庭尽责,他又想,一定要使自己的病体尽快康复,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以回报社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在晋祠疗养院疗养期间,谢文德以极大的毅力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使身体逐渐好转。有一天,疗养院的护士长告诉他,大礼堂里有太极拳表演,让谢文德去观看。那天下午,他来到疗养院大礼堂,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在舞台上正在表演太极拳,其拳势舒展大方,气势磅礴,神态飘逸自然,谢文德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从没有见过如此美妙的太极拳,他马上意识到,要使自己的身体尽快康复,必须要学练这种太极拳。舞台上的表演结束后,谢文德赶紧走到舞台前,询问表演者的姓名,这时他得知,这就是杨氏太极拳的嫡传人杨振铎。从此,他结识了杨振铎先生,并下定了决心,要跟随杨振铎先生一招一式,认真刻苦的学练杨氏太极拳。
谢文德在晋祠疗养院休养了三个月,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和练法,并使自己的身体逐渐康复。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太极拳是强身健体的最佳运动。从此以后,学练杨氏太极拳成为他每天必修的功课,传承和研究杨氏太极拳成了他终身的追求与坚持。
咬定青山永不放松
清代诗人郑板桥《竹石》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谢文德深知,太极拳博大精深,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认真刻苦的修炼和学无止境的态度,很难得其真谛。人生贵在坚持,任何事情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坚持是一种耐力,坚持是一种毅力,坚持是一种追求,坚持是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谢文德从认识杨振铎先生后,就坚定了对太极拳的执着追求,他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的事坚决做成,这是谢文德的风格和个性。1964年初秋,谢文德从疗养院回到了家中。不久,开始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时能否仍然坚持天天习练太极拳,使谢文德面临巨大考验。一是他接受了新的工作任务,去参加《太原晚报》紧张的创刊筹备工作。二是家中孩子很小负担很重。三是自己做了大手术后伤病还没有痊愈,体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敬业的谢文德上班忙工作,下班帮家务,一天忙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这时要不要起早去继续坚持学练太极拳,对谢文德来说是个考验。他想,我这个年轻的“病秧子”、做了那样大的手术,经历了九死一生,如果不坚持锻炼,病魔会再度缠身。他下定决心,天大的事摆在面前,也要坚持习练太极拳。从此以后,无论寒冬腊月、炎夏酷暑、刮风下雨、重担在身、身体不适、家中来客、走亲访友,出差在外,熬夜加班,都要坚持天天习练,雷打不动。谢文德从晋祠休养回到市区后,杨振铎老师也回到城里,家住山西省政府后面的坊山府,谢文德每天早上骑上自行车找杨老师学拳。当时,杨老师没有固定的教拳场所,谢文德总是千方百计地追寻着自己的老师,他每天打听到杨老师的行踪,像“追星族”一样,跟踪而去,穷追不舍。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谢文德成了单位的“三家村”、“四家店”的成员,作为“黑笔杆”被批斗。大字报,小字报,铺天盖地,迎头而来。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使谢文德经常难以入眠,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坚持练拳,又是巨大的考验。每当遭受批斗之后,他回到家中,静下心来,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全身放松。到第二天早上,他像任何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背着太极刀和剑,又到活动场地去习练太极拳。他的毅力、他的坚守、他的执着没有使他倒下去,他仍然沉静在与生命抗争的太极世界里。1969年10月,谢文德和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一起,到石家庄参加“中央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班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要求大家每天早晨出操跑步,谢文德为了遵守管理,他早上出操,晚上练拳,在这种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中断练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学生上山下乡,干部下放锻炼,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谢文德随着这股潮流被下放到偏僻山村接受锻炼。期间,地头田埂、农家庭院都成为他练拳的场地。后来,他的工作单位几经变换,经常出差在外,甚至到国外去考察学习,他无论走到哪里,环境条件怎样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天天坚持习练太极拳。几十年来,他走到哪里就把太极拳练到那里。谢文德经常讲:人说学拳容易坚持难,其实学拳不容易,坚持更难,更不容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坚持,只要用心,再难的事也能做到。1995年,谢文德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杨氏太极拳传承和研究中。这时,他对太极拳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文化素养和理性思维,去认识、诠释、研究太极拳,太极拳的各种理念沉淀在他的头脑中,渗透到他的骨子里和血液中。他讲,如果说在工作岗位时太极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退休后太极拳就成为我生命的全部。
50多年的坚持和追求,使谢文德感触颇深,他深深地体悟到,太极拳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和生命体验。太极拳是武术,也是文化,是科学,也是艺术,50年修炼太极拳的过程,是习武的过程,也是习文的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是强身健体的过程,也是完美人生的过程。50年的太极人生,使谢文德收获了健康,丰富了头脑,涵养了身心。一路走来,他感受到自己的生命状态既清晰又真实,既平和又完整,既和谐又美好,既平静又安宁。谢
文德讲究文武并进。他的文笔和他的拳术一样和顺流畅。他继承了杨振铎太极拳的舒展大方,气势恢宏的特点,又注入了南方人特有的柔情与神韵,谢文德的拳势像和风细雨,像晋祠“难老泉”水那样清澈,又像南京秦淮河水那样碧波荡漾,蕴涵者幽情和风韵。谢文德的拳势突出了他人格的魅力,他行拳极其认真,他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男女老少都愿意和他交谈和亲近。他讲拳、演说、授课,语言精炼,通俗易懂,知识丰富,引人入胜。拳友们说:“听谢老师讲拳,是一种美的享受”。50多年的太极修炼使他掌握了太极真谛,太极拳造诣不断加深,但是,谢文德牢记一个“谦”字,最忌一个“满”字。他认为太极拳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他深深地感到,虽然自己修炼太极拳已50多年,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弄懂,必须继续学习与探求。
师徒情深江月照人
唐诗《春江花月夜》中有这样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谢文德与杨振铎先生之间的友情,就像江月一样光瑩照人。谢文德有幸结识了杨振铎先生,他和杨振铎先生从相识相知到如今已有半个世纪,他们师徒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是师徒,也是朋友,更是知已。用师母胡瑞娣的话讲:“我们就是一家人。”谢文德19岁来到太原,这个在鱼米之乡长大的南京人,在太原举目无亲,在他人生的路途中,结交时间最长,彼此情谊最深的就是他的老师——杨振铎先生。
谢文德是杨先生最早的门生。50多年来,最早向杨老师学拳的人,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半途而废或病魔缠身,只有谢文德至今伴随在杨先生左右。谢文德是杨振铎先生最勤奋、最刻苦和最认真的门生之一,几十年来他勤学苦练,始终如一。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与杨老师分别下放到不同地方,两三年后相继回到了太原,从此时开始,每到星期天早晨,太原迎泽公园藏经楼前就是他们师徒相会的地点。谢文德讲:“在星期天早晨,杨老师必到藏经楼前教拳,他一招一式地讲,我们一招一式地学。每到学练结束时,杨老师满头大汗,我的脚下则是汗水一滩。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严寒酷暑,我们就是这样度过的”。谢文德是最注重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理论的学生。他长期在理论宣传部门工作,动脑、写作、学习、研究是他的习惯。几十年来,他对太极拳理和拳论的学习研究从来没有放松。他学习研究太极拳架、拳理的笔记有十几本。整理和汇集的各种太极拳资料厚厚的一摞。他写的有关太极拳的研究文章很多,有的发表,有的未发表,有的以别人的名义发表。几十年来,他默默耕耘,为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文德又是杨振铎先生最信赖的门生。经过半个世纪的交往,杨振铎先生深知谢文德的品行和为人。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成立后,先生推荐他长期担任协会的常务副会长,除了特殊情况,凡是协会的活动,谢文德基本上不离杨振铎先生左右。当初,杨振铎先生到各地去教拳,是谢文德陪同;杨式太极拳协会的各种活动和大小会议的讲话文稿,必出自谢文德之手;他是杨氏太极拳协会各种大型活动的首席新闻发言人,各类会议和庆典的首席主持人。杨振铎先生的许多稿件由谢文德写成。杨先生的一些家事、私事也经常是谢文德帮助协调和处理。2005年11月份,谢文德陪同杨振铎先生回河北永年商谈有关杨露禅陵园筹建事宜。2009年12月,杨振铎先生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聘为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杨先生在第一时间内将这一喜讯告诉谢文德,让谢文德和他共同分享这份荣耀。唐代杜甫的诗云:“秋色正萧洒”,“秋水共长天一色。”谢文德和他的老师相处了半个世纪,他们之间的情谊是一部太极传奇,是一段人间佳话,是一首美妙动听、柔情似水的太极拳赞歌。
尊师重义恪守本份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练太极拳,必须选择明师。谢文德常讲:他在人生中遇到杨振铎这位明师,是他三生有幸。在50多年的太极生涯中,谢文德非常重视武德的修养,强调学拳先学做人。他认为,武德最讲究尊师重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修武者对师长要尊重,对师兄弟要“仁义”,对较技者要礼、让、宽。这些都是学拳者必须恪守的本份。从年龄上讲,杨先生只长谢文德8岁,可以说是同辈人,但谢文德总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任何场合,说到自己的老师,他总要把杨先生抬到最高,在太极拳的各种活动中,凡是由谢文德主持的比赛,表演、观摩等活动,他第一件事就是郑重地向在场的人介绍:“这是我国著名太极拳大师,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先生。”如果新闻媒体的记者采访谢文德本人,他也是三句话不离老师杨振铎。长期以来,在他的脑海里已形成了一种模式:一谈太极拳,就讲师父杨振铎,他认为杨振铎与杨氏太极拳密不可分。在我们家中,专门设有收集杨振铎先生的个人资料袋,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最早的资料是1961年11月2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题为《太极拳名手各显身手——杨氏嫡传人杨振铎作精彩表演》的剪报。50多年收集的各种报纸刊物上有关杨振铎的资料装满了一大袋。在谢文德看来,这些资料价值千金。
对新时期的师徒关系如何定位,谢文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尊师重义要对师父诚心诚意,始终如一,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师前一套,师后又一套,不能搞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不能搞庸俗和低级趣味的那一套。人活在世上,要懂得感恩。感恩是心灵的滋润、是生命的拥有,是友谊的纽带,是达人的情结。感恩是德,感恩是福。谢文德对他的老师始终抱有感恩之心,他经常讲,杨老师教我太极拳,使我走上健康之路,他的恩德永世难忘。谢文德的感恩来自心灵的真诚,他不显山、不露水,他无声无息的用双手烘托着有恩于他的人,他不随波逐流,更不人云亦云,他以他独特的方式来感恩,来回报有恩于他的人。杨振铎和谢文德的师徒关系,从表面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实际上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像明代诗人所云:“其中有达德,友谊薄云天。”
绿叶扶花太极花红
宋代词人张炎有这样的词句:“秋月娟娟,人正远远,……路绵绵,梦吹旧曲,如此山川。平生几两谢屐,便放歌自得,直上风烟。”在记忆杨振铎和谢文德师徒关系的此时此刻,我不由自主地要“放歌自得”,努力唱响太极拳界的这段神奇佳话。太极拳以它特殊的魅力,造就了一批社会精英,涵养了一股人间正气,培育了一种精神力量,流淌着清澈明亮、柔情似水的浓浓情谊。太极柔情像和风细雨滋润人的身心,溢满天地人间。太极拳之间的友情是天地之情,太极拳动是情,静也是情,开是情,合也是情,虚实转换都是情。从杨振铎和谢文德之间的关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难以言表的太极之情。
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花红还得绿叶扶,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帮衬。谢文德讲,他在杨振铎这朵红花面前永远是一片绿叶。好一片绿叶,没有绿叶的扶衬,红花不会鲜美,只有绿叶扶花,太极之花才会绽放,才能绚丽多彩。谢文德为了帮衬他的老师,使这朵太极奇葩红遍大江南北,五洲四海?他擅长的功法就是用他的知识、智慧、用他的笔墨、口若悬河的演讲来传播太极拳,来弘扬太极文化,来宣传杨振铎老师的拳艺和恩德。他说他是一片绿叶,是为了衬托花的美丽,而我认为,他还是孔雀身上的一支美丽的羽毛,几十年来用这支“羽毛”作笔,来书写和展现“孔雀开屏”的美景和绚丽。
谢文德在50多年的太极历程中,他手中的笔一直是紧握不放,这也是几十年来他当记者、做编辑、搞宣传等本职工作中所养成的习惯和本能。他撰写的太极拳文稿中,介绍和宣传杨振铎的文字占很大比重。其中,公开发表的有:《杨澄甫宗师没有向其子弟传拳吗?》(《中华武术》2004年第3期);《弟子眼中的大师风范》(《中华武术》2005年第5期);《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大师》(《永年太极拳志》);《人行万里,心系故乡》(《太极》2006年第1期);《周身一家浑然天成》(《太极》杂志2012年第四期)。此外,还有许多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以及许多关于介绍宣传杨先生的讲话稿可以说是举不胜举。2005年初,为庆贺杨振铎先生八十寿辰要出版一部大型画册,这部画册的全部文字编写工作由谢文德来承担,为了编写这部画册的文稿,谢文德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编写了两个多月,才完成了这部大型画册的所有文稿。这部大型画册出版后,谢文德又撰写了介绍这本画册的文章。他在题为《献给杨振铎老师80华诞的厚礼——介绍大型画册<太极大师——杨振铎>的出版发行》一文中,指出该画册以凝练、隽永的文字为轴,对杨先生80年的人生足迹以及他传承祖业,开拓创新的太极人生,作了全景式的描述,这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杨先生的太极画卷,也是杨氏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记录。
谢文德经常为杨先生撰写论文,起草讲稿,而且一提笔就是没明没夜,我曾对他讲:“你也是个70多岁的老人了,这样操劳太辛苦。”他说:“我没有别的本事,只有用这支笔来报达师恩”,谢文德是有名的“笔杆子”,在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中,在所有认识他的拳友中,都认为谢文德写篇文章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其实,无论写什么文章,都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都是一系列的高强度思维活动。但是,在杨振铎面前,他从来是有求必应。有人说他是“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默默的,无声无息地,毫不张扬地为杨氏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倾注着心血与汗水。谢文德的人品大家有目共睹,他始终对老师怀有感激之情,对所有拳友富有仁爱之心。他牢记一句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经常讲人要懂得感恩,要有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全身心的放松。只有这样,在行拳中才能达到良好状态,进入高境界。
传承太极体验生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长青不老歌》中唱到:“博爱存心,和光映面。不惑不忧,不惧不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服务第一,手不释卷。”这是对谢文德50多年太极人生的真实写照。半个世纪以来,谢文德把传授杨氏太极拳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传授太极拳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他把学练太极拳,传授太极拳,弘扬太极文化,弘扬太极精神,作为人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在传授太极拳的过程中,谢文德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传拳方法,被大家誉为“谢老教拳法”。其特点是: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动作规范,严谨细致,结合拳理,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和光映面。谢文德把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气势恢宏的特色,凝聚在他这个南京人平和细腻、温文尔雅的特质里,运用它善于思考的头脑和理性思维的能力,把对太极拳的各种知识的认知与积累,融入到传授杨氏太极拳的整个过程中,这是他独特的授拳风格,也是他独有人格魅力的展现。
谢文德在50年来,为杨氏太极拳的耕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他对杨氏太极拳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走到哪里就把太极拳的种子播撒到那里。他每走到一个新地方,都要开垦和灌溉出杨氏太极拳的一片新天地。50年来,在中共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大院里,在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宿舍区内,在太原市街心公园的树荫下,在迎泽公园的藏经楼前,在太原龙潭公园的花径、草丛旁,在汾河岸边的朝阳下……,都留下他传播太极拳的身影,回荡着他浑厚的讲拳声。他还到全省各地如晋城、侯马、长治、闻喜、汾阳、和顺、应县等地区传拳授艺,山西省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传播太极拳的足迹。他50年的太极行程,就是一路走来一路拳的历程。
谢文德有几句名言广为传颂,一是“练拳教拳是我最大的快乐”;二是“太极拳每天都是新的”;三是“太极拳就是生命体验”。这是他50年来对太极拳的修炼、探求、理解得出的总认识、总结论。太极拳是生命的体验,太极拳在长期的修炼和感知过程中,你会体验到生命的真实存在。动静相宜、松柔圆润的太极拳,不仅能调适人体生命内在的矛盾,使生命内在的气机保持顺畅、和谐和旺盛,而且可以使人体生命顺应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去感知生命存活的质量,感知人体生命存活的价值,去感悟生命的本质、可贵、情感、完整和美好。
太极辉煌共同铸就
我国古籍《汉书》中有个典故叫“持橐簪笔”,是说汉代有位名士,手里提着书袋,头上插着笔,随时准备执笔写作,这样“事孝武帝数十年”。当我看到谢文德保存的有关太极拳的大量文稿的时候,就想到这位汉代名士。我翻看着那一页又一页的用手书写的各种文字,它记录了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20多年的发展历程,记载了杨振铎和谢文德师徒对杨氏太极拳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和贡献,这是杨氏太极拳在山西传播发展的历史,也是谢文德为杨氏太极拳奉献的记录。
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2年4月4日成立。协会成立后,每年要开展太极拳的各种活动,所有活动、观摩、比赛、交流等文稿几乎都由谢文德起草。主要有:“1982年4月协会成立大会报告和理事会会议纪要”;“1982年12月协会工作总结报告”;“1983年协会成立一周年报告”;“1984年的两个会议纪要”;“1992年庆祝协会成立十周年报告”;“1997年庆祝协会成立15周年报告”;在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谢文德撰写了长篇文章“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回眸”;到2002年7月,他又为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太极拳国际邀请赛撰写了文章在“太极”杂志发表,《中华武术》2002年第9期龚建新先生发表的文章“天下太极是一家”也介绍了这次邀请赛的盛况。
1992年5月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在太原举行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当时《武术健身》记者张新华女士跟踪采访,根据采访内容,她撰写了长篇报道《太极雪球滚起来——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访问记》在《武术健身》发表。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会长杨振铎老师得到大家拥戴,不仅因为他嫡传太极的辈份和精湛的拳艺,还因为他的高尚品德和传播太极的赤热心肠”,“花再红,还得绿葉扶植。杨振铎老师谈起协会10年的发展,打心眼里庆幸山西太极拳事业得‘贵人相助’。------协会常务副会长谢文德是顶大梁的人物,他曾是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的‘头儿’,主抓协会的常务和宣传工作。”这是对谢文德在协会定位的最好诠释和肯定。对于谢文德为杨式太极拳传播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杨振铎老师也给予充分肯定,他送给谢文德的书法条幅内容是《共铸太极辉煌》。50多年来,他们师徒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呕心沥血,携手并肩,铸就了杨氏太极拳在山西辉煌发展的历史。但是,谢文德知道,要使杨氏太极拳更加辉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继续努力和奉献。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期望是,杨氏太极拳虽然是杨露禅开创的,但它是属于民族的,是属于世界的,期望更多更广的群众参与到杨氏太极拳的习练、传播、发展中来,杨氏太极拳的前景会更加辉煌灿烂。
杨振铎和谢文德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