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09-07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崔瑞彬 访问统计:636
近年来,随着意拳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迅速普及和不断发展,喜爱推崇意拳的人越来越多,认识和研究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和他的衣钵传人姚宗勋先生的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各位前辈和师兄弟以及广大意拳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今天意拳已经有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我们练意拳,谈意拳的发展,就不能不谈到王老,谈到恩师,更不能不谈到他们超前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和他们一脉相承的深邃博大的拳学思想。所以,五年前纪念恩师诞辰八十五周年的“姚宗勋学术思想讨论会”,开得就很有意义,也很有影响。
我自1968年开始接触意拳,后有缘拜在恩师门下,始人拳学正轨,也由此开始了自己四十年的意拳生涯。承蒙恩师厚爱,得其倾囊相授,追随恩师十数年,耳提面命,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时至今日,我自己也可以说是功成名遂,桃李满天下了。在恩师离开我们的这二十二年里,每当回想起当年跟随恩师学拳的经历,每当与人谈起恩师在教拳育人、拳学方面的造诣和成就时,总不免深深地沉浸三对往事的追忆之中,恩师的音容笑貌,一点一滴,清晰得仿佛就在眼前,眼里总是湿润润的,感怀之情,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在我心目中,恩师是慈父,也是严师,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彻底改变我生活和始终影响我一生的人,可以这样说,没有恩师,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恩师是王老唯一的衣钵传人,是意拳承前启后的一代拳学大师,是武术界公认的拳学实践家、理论家、改革家和教育家,是意拳科研的奠基人,是把意拳拳理和训练方法科学地运用到现代体育及其他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的过早去世,无疑是意拳事业乃至中国武术发展无法挽回也难以估量的损失,他为意拳继承、发展和创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世人瞩目,影响深远。
从1972年我跟恩师在京郊昌平崔村的真顺乡下练拳开始,直到他老人家1985年去世,在这十三年间,我学拳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乡下跟恩师偷偷地练;第二个阶段,是恩师落实政策回城后半公开地练;第三个阶段,是在城里开始公开地练;第四个阶段,是在北京市体委科研所的支持下,恩师带着我们在先农坛体育场进行强化集训。可以说每一个阶段,我对恩师都有新的认识和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在我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没有哪一段过去的事情有这十三年的记忆更加的清晰,更加的刻骨铭心。
恩师和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师徒缘分。从第一次见到恩师,我们爷儿俩就非常的投缘.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要行拜师礼,恩师说:“磕头就免了,鞠三个躬就行了。”临走时恩师送出我们很远,他对我说:“这儿你也认识了,以后一个人来就行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恩师开始倾注心血培养我。以后每次来乡下,恩师都要向大队请下一、两天的假专门教我练拳。因为那个时候教拳和练拳的社会环境都不好,非常的艰难。那一年恩师55岁,全家已被下放到了乡下,他自己还在受管制,更别提有什么条件教拳和培养后人了。所以,恩师一再嘱咐我:“要是有人问你干什么来了,你就说身体不好治病来了,千万别说学打拳。”后来,恩师问我是团员还是党员,我说什么都不是,他说年轻人应该上进,就这样我回到单位后就写了入团申请书,很快就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我自己除了把业余时间都用在练拳上外,工作中也更加努力,不久就成了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后来还被提拔成了工段长。
在第二次见到恩师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了他的身世,四岁从杭州到上海,如何再到北平,一直讲到下放到昌平的那些经历,还跟我讲了他自己练功的整个过程以及王老的练功过程,他说王老也是找到一个东西然后再找一个东西,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这一点对我练功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师徒的缘分。
他到城里的时候,经常带着我到各位意拳前辈的家里走动,有机会还带我到外地见世面,我也因此有缘得识了许多的意拳前辈,可以说包括了王老各个时期的弟子,得以聆听他们之间的谈拳论道,增长了很多的见识,开拓了不少的眼界,也正是这样,我对恩师的认识和了解才渐渐地深人、丰满和充实起来。
1.恩师是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唯一的衣钵传人。
意拳自王老倡导创立以来的数十年间,从学者不计其数,门人甚多,而在技击上出类拔萃者,尤以赵道新、韩樵、张恩桐、卜恩富、赵逢尧、尤澎熙、张长信、裘稚和、姚宗勋等先生最为著名,王老曾先后为多位成名弟子赐名,如韩樵名“道宽”,张恩桐名“道德”,卜恩富名“道魁”,赵逢尧名“道宏”,赵恩庆名“道新”等,唯至恩师处,王老折扇题诗赐名“继芗”,示为己之衣钵传人。
诗云:
愧我工拙难造极,指顾相究继之成。
赐名姚生字继芗,意在拳学种未亡。
可怜自幼孤无依,吾且权代做爹娘。
吾儿原本一书生,气概不似匠雕虫。
胸襟豪放人间少,眼底山川海内空。
老夫受授有宗勋,当知吾道不全沦。
从此深追和力造,祖国精神未了因。
但愿吾儿力有横,拳法能利我苍生。
更愿百折志不移,豪气飞空贯白虹。
寡言沉默暗自豪,厌看牛鬼混龙蚊。
壮心若儿堪降虎,收性谦和须让猫。
诗中表明了王老对恩师如父母般的关爱,有对他功夫的认可,对他人品的褒奖,还有谆谆的教诲、未来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王老之所以这样倚重于恩师,许以意拳之衣钵,看重的是什么?看重的就是恩师的人品、功夫、宽厚的胸怀和对意拳未来传承的希望。
论功夫,自1937年秋,恩师与王老试手失败后拜在王老门下始,恩师遂追随王老杖履,不离左右,醉心拳学,刻苦练功,深研拳理,在王老的倾心培养和师兄们的大力帮助下,仅三年时间,就成为王老门下的佼佼者,深蒙青睐,特别是在恩师战胜山西形意名家武先生之后,王老对恩师更加倚重,委以代师比武、代师授艺之重任,故凡在1940年后从学意拳技击者,皆受恩师之教益。恩师先后战胜孙啸、渡边等许多中外技击高手,名重京师,被誉为青年武术家,每遇切磋比武,其态度之从容,言语之谦和,身手之迅疾,打击力之分寸,技艺之高超,常使来访者赞不绝口,畏威而怀德。许多武林名家与恩师因切磋技艺而成为挚友,实非一般好勇斗狠者可相比。
王老各个时期的弟子对恩师的功夫也是推崇备至,钦佩有加。卜恩富师伯就曾对我们说:“王先生的弟子里,一个宗勋、一个道新,我惹不起,其他的远了打近了摔……”
尤澎熙师伯曾在《解放日报》赋诗一首,称赞恩师:“相逢相看两炘炘,话旧谈新思不群。老我情怀惟炳烛,羡君才气尚凌云。郢书燕说谁为笔,执是绳非匠有斤。”
北京的老一辈武术家们,很多人提起恩师都以“拳阎王”称之,对恩师的拳学造诣,十分敬佩。
论人品,王老赐名诗中可见:“吾儿原本一书生,气概不似匠雕虫。胸襟豪放人间少,眼底山川海内空。”
李文涛师叔在为恵师遗著《意拳》一书作序中写到:姚君之为人也,淳厚刚毅,重情感,笃仁爱,豁达大度。敬师长如父兄,爱同辈如手足,视学生似己出。古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岂宗勋之谓欤?
论意拳之传承,恩师克承师教,以发展意拳为己任,一生于个人生计无所萦怀,致毕生之精力于拳学研究与实践。十年浩劫中,迫迁京郊昌平,荒村牧马,然未坠其青云之志。虽身怀绝技,并不独自珍藏,时刻为中国武术和意拳能否发扬光大、造福人类而担忧。虽历经坎坷,始终不忘传艺后学,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意拳的栋梁之材,方使意拳一门火尽薪传,人才辈出^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恩师曾多次语重心长地督促我们加紧练功,一旦国家需要,可以派出有用的人材,报效国家,弘扬国粹。回想恩师及其家人在那个依然処于生计无所依靠的年月,自己却时刻在为中国武术和意拳事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而担忧,令人肃然起敬。正如1986年我到天津专程看望赵道新师伯时,他对我说的那样:“你老师是扛意拳大旗的人。”
恩师的师兄弟们这样赞誉恩师:若芗老为意拳之圣,而姚君岂非亚圣欤?赐名“继芗”,传师衣钵,不愧为意拳之亚圣。难怪张中师叔在世时,曾不止一次对我这样讲过:“咱们意拳往上数不就一个王老,到我们这一代也就出了一个宗勋。”
恩师作为王老唯一的衣钵传人,意拳亚圣,可谓是名至实归,乃是不争的事实,早为意拳界和武术界所广为传颂。
2.恩师是意拳承前启后的一代拳学大师,是武术界公认的拳学实践家、理论家、改革家和教育家。
作为意拳承前启后的一代拳学大师,恩师在全面继承王老拳学的基础上,积数十年瑞摩实践之经验,不囿于门户之见,博采中外拳学之所长,参以现代科学之研究,使意拳不断改革创新,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拳学思想体系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他是武术界少有的和公认的拳学实践家、理论家、改革家和教育家。
恩师认为,技击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并不高深莫测,是可以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的。所:以,他一生都在提倡、重视并致力于拳学实践,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拳学实践的一生。恩师经常教诲我们说:只有身经百战,才可谓实作通家,世上绝没有哪一个技击家,不是在反复实践中取得,成就的。遥想当年,他所居住的西城跨车胡同十四号院,就是他们师兄弟之间,经常实战对抗的训练场,有时也是与人切磋、交流和比武的场所,所以凡是1940年后从学意拳技击训练成名者,无不是在恩师的带领下,刻苦用功,从那|里实实在在打出来的一把好手。
恩师始终坚持实战是检验拳术水平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他自己一生与人切磋交流比武无数,在许多意拳前辈的书中或文章里,都清楚地记载着恩师与人交手时的情景过程,我也时常听到前辈们讲起恩师与动人时的那些精彩场面,以及他带领师兄弟们为支持正义、保护善良而痛击流氓的传奇故事。我们推手实战,很多时候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放开了手脚和他真刀真枪地进行真正的实战对抗。有人讲,功夫是老师手把手调教出来的,确实是很有道理,对于这一点,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相信很多的师兄弟也有同样的感受。
恩师在意拳训练中对如何发挥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作用及其对肢体的作用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由于精神意念的训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所以具有充分的协调性、广延性、适用性以及灵活多样性,并能有机的使它们高度统一,即具有整体的包容性。所以,要因材施教,避免出现公式化、套路化的弊端。在拳术训练中,恩师科学地吸收了东西方拳术与中国技击术的合理部分,并与意拳原有的精华熔为一体,继承和发展了王老的训练方法。比如,拳劲的松紧与虚实变化,在打棉球和打沙袋等训练中具体巧妙的得到体现。在基本功训练和推手、实战中更加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并十分强调快速、连续打击以及身体综合素质在现代搏击中的重要作用。
回想跟随恩师的那些日子,我深深感到,他对拳学实践认识之精辟,体认之真切,论述之透彻,决非一般拳术名家所能相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拳学实践家。
恩师的拳学理论既来源于他对前人经验的认识和对王老拳学的全面继承,也来源于将科学理论与拳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他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且在科学理论的不断验证下进行科学训练脚踏实地,始终坚持真理,信奉科学,鄙视玄说,笑骂由人,不予计较,是难得的拳学理论家。他把中国优秀拳术的核心、现代体育运动的精华以及国外武技的长処与意拳科学地熔为一炉,使他在拳学造诣上迖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他以释、道、儒及现代运动学、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力学、神经医学等作为训练的理论依据,科学阐述过去老拳谱拳论中那些不易被人理解的内容,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通俗地讲,他是在王老创立和发展意拳的基础上,把意拳更加的细致化、明朗化。对此,我们可以从恩师的遗著《意拳》一书以及他的一些书信、笔札中非常清楚地看到。他还尤其关注和重视像拳击和泰国拳这样国外技击的发展动态,经常让我们观看研究和讨论。他所教授的训练内容,与王老所传一脉相承,比如说争力和反应训练,这是意拳训练核心的核心,是意拳离不开的根儿上的东西,在这方面你怎么去发展?你不能说出的拳理老是双关语,让人云山雾罩,摸不着头绪,那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意拳的理解和认识。而到了恩师这里,在这些方面他就让它更清晰、更透明,一些在王老那个时候的说法和叫法,他就换用了现代的词语,使之更容易理解。所以,恩师那个时候就说:“意拳很难练,如果你再不说,你再不用现代的一些科学手段来阐述他的原理,学的人就很难掌握。人家也在研究、发展,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超过我们。”
恩师秉承了王老敢于打破传统、锐意革新的进取精神,是继王老之后的又一位开放的拳学改革家,因而他始终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待和认识意拳。他认为,任何学术只有前进才会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无疑是错误的,终将为社会所淘汰。意拳的历史并不长,至今也不过八十余年,应该说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拳学,还処在继续发展之中。王老当年创立意拳之后,总是在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试验,不断的改革意拳的训练方法。到了恩师这里,他在全面继承王老拳学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认真体认、糸统归纳、全面总结,才逐步完善并形成了意拳今天这样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和训练方法。
记得当年窦世明师叔在先农坛体育场看到我们训练的那些内容时,曾对我说:“瑞彬呐,你们可得好好练,现在姚师哥是真教人了!”接着他说:“很多东西,姚师哥过去都没教过我们。”其实,并不是恩师过去没有教过他们,而是比起当年的那些训练内容,恩师在教我们练的时候更合理、更科学、更丰富了。
比如说,王老那会儿是单纯的跑步以锻炼体能,到了恩师这里,他借鉴国外拳击的方法,变成了跑步发拳,不仅锻炼体能,更能够锻炼在运动当中的高度协调能力。而且意拳的跑步发拳跟拳击又不一样,应该说它比拳击来得更细致,要求在跑动当中,不但要求整体的发力,而且还要有很多的变化。此外,早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恩师就已经将护具、手靶、脚靶等合理地运用在意拳的训练之中。在这一点上,恩师一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他认为,之所以要戴拳套、穿护具练习实战,一是为了保护练习者,但最关键的是这种训练手段能够更贴近实战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训练与实战之间的距离。还有,恩师将拳击训练中打梨球的形式也借鉴过来,加上意拳的内容,拳击打梨球,是原地不动用拳去作,而我们则是要求动起来用整体去做,根本上还是要培养你在高速运动中的高度协调统一能力。这就是洋为中用,是科学的拿来主义,也正是因为借用了人家的形式,再赋予其全新的内涵,才使意拳原有的训练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恩师是拳学教育家,为了意拳的发扬与光大,他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他择徒甚严,须品学兼优并经较长时间考察合格者方予正式授艺。若发现有沽名钓誉之徒,则严加训斥,不再视为门人。他常对弟子讲:“拳术是一门科学,若随世俗庸夫之见,为名利而随波逐流,欺世盗名,所得者仅一己之利,所失者乃拳术真髓,而且人格丧尽,此非做学问者所为。”
恩师治学严谨,对弟子要求极严。曾记恩师教诲:“不是要培养你当一名打手,是要把你培养成拳术家。”记得我在练进步换掌时了练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可以了,就想接着往下练。可是恩师就是不发话,就这样一个进步换掌,我练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当时我都快练不下去了,每天都是咬着牙,强迫自己练。有一天,恩师看着我,终于发话说:“行了。”当时,我心里的那块久悬不下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后来在实战中,包括我到国外教拳和别人动手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掌握进步换掌有多么的重要。
想起恩师当年的严格,我深有感触,他不是说你会了就行了,他要让你把学到的那个东西练到自动化的程度。他不止一次地嘱咐我说:“你今后要是真想培养一个学生,他有一的东西,你就给他说到比一多一点的东西,他练不到身上你就不能再给他往下说了,这是真正的在教学生,真正在传道,真正让一个人在拳术上成长。”
恩师的教学特点,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他教我一个内容,在等我掌握后,再教我下面的内容时,他会告诉我这个是怎么来的。比如说,初从恩师学拳时,他根据我当时的水平从撑抱桩开始教我,但是他告诉我,在撑抱桩之前有一个扶按桩要练,扶按桩之前有一个提抱桩,提抱桩前面还应该练提插桩,站提插桩先要求上下的劲儿,不同的桩法里面有不同的劲儿。这就像你一开始是初中一年级的水平,恩师会教你比这个水平稍高一些的东西,当你掌握了,他会告诉你,这之前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他会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一直到初中给你讲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数十年间,恩师培养了不少的意拳后起之秀,遍及全国,凡受过恩师教诲的学生,拳理认识较深,拳术意识很强,实战威力很大。
恩师不仅将拳学认识和理论上加以升华,他还触类旁通,把意拳的拳学理论运用到指导书画篆刻等艺术的创作上,一样的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次,我去看望王十川师叔,进门还没来得及坐下,他就对我说:“前两天你老师到我这儿来,我好长时间才刻了一方好印让你老师给看看,你老师一看往地下一扔,说:‘什么好印,赶紧磨了重刻。’当时我脑子一转说:‘我不磨,要让我磨也可以,得让你老师给我讲出道理。’你老师对我说:‘你问谁是强者,那自己就是弱者,却又以强者自居,又不谦虚,还在寻找强者。’你老师让我改一个字,叫‘谁是弱者’,这样又不枉自为大,而自身又有战之能胜的精神气质。你老师还对我说,以后刻印不要低头缩脑,要觉得是站在太空里刻地球之状,要感觉是在石中行刀。”
王十川师叔以其通过意拳锻炼培育出来的功力和意境,使其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刻印时之劲力,可以使刀入石一厘米有余,实为稀世之罕有,他还将恩师在王老“神圆力方、形曲意直”的基础上发展的“神游物外、意含宇宙、形似有无、力在自然”的拳学内涵精髓,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柔弧跌宕、力曲含弹”的独特书法篆刻艺术风格、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独树一帜,确实是他那“直造古人不到处”的真实写照,为此也奠定了王十川师叔享誉书界印坛的大师地位。
所有这些,都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拳术并不是像世俗所讲的那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是一门真正值得也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去研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
3、恩师是意拳科研的奠基人,是把意拳理论和训练方法科学运用到现代体育运动及其他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
八十年代初,恩师与北京市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意拳研究组系统地研究意拳及其训练方法和思想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意拳的推广、发展和提高,进行了大量运动方面的科学试验,并把意拳的训练方法广泛地应用到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当中。
当年,我们曾在国家体委做过机能测试,我们在跑步机上和专业田径运动员一起跑1500米。跑步之前做血压、脉搏等方面的测量,大家都用各自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后,看谁用最快的时间恢复到跑步之前的状态。测试结果,我恢复得最快,用了四分多钟就恢复到了平静状态,方法就是用站桩和试力进行恢复。专业田径运动员用他们自己的方法,需要十二分钟左右才恢复到平静状态。为什么做这样的实验?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找到一种能够迅速恢复机能的方法,因为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以后,恢复的时间越长,对他进行下一个大运动量训练的影响也就越大,这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
恩师与国家体委和北京市体委携手,将意拳训练方法的核心,具体而巧妙地运用到游泳、举重、田径、射击、足球等现代体育运动的训练之中,取得了很,籽的成效。比如,训练射击运动员时,运用意拳的“精神杠杆放大”的训练原理,就是使运动员手中的枪杆与靶心直接连索,提高了命中率,使几名运动员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一次全国运动会上,名列前茅。
最突出的实例,就是恩师帮助我国前亚洲铁饼纪录保持者李伟男的训练。当时,李伟男要参加世界大赛,必须突破61米大关。记得,那天李伟男的比赛和训练录像拿到意拳研究组,恩师和我一起研究,发现李伟男在铁饼出手的一瞬间头是折的,因为凡是投掷的项目都一样,出手的一瞬间,你上下的力没有,离心力就減弱。这就好像一个车轴,轴一弯了轱辘怎么转?恩师就用意拳的方法辅助李伟男训练,除了教他站桩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根据铁饼的运动形式,在他铁饼出手一瞬间之前的动作,让他空手做,手里没有铁饼就跟做试力一样,如果是右手拿铁饼,则左手就要和右手呼应起来,左手要有向外伸展的意识,意境的远近非常关键。训练结果,李伟男的成绩很快就大大突破了61米大关。可见,意拳的训练,并不只是简单的就在那儿站桩、试力什么的,以站桩而言,就已经是精神、生理、心理三者统一的锻炼了。
此外,恩师还将意拳的方法应用到医学等其他领域,医学家修瑞娟提出的“微循环系统是人的第二心脏”的科研论题,就是在我们的帮助下,给她做了很多相关的医学试验,来证明她所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这一科研论题的发表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同时,这既验证了意拳站桩在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验证了恩师对王老健身桩功法的全面继承和科学发展。多年来,意拳站桩简便易学,建身治病效果明显,无偏差弊病,流传很广,已得到了医学界科技工作者的一直肯定,更加丰富了现代医学体育医疗方法的内容。目前,意拳站桩已被编人国内外大部分体育医疗及健身功法教材当中,也引起了人体科学基础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恩师,他的意识之新颖,视野之广阔,思想之超前,堪称是意拳科研的奠基人,是把意拳理论和训练方法科学运用到现代体育及其他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可以说,他开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先河。
正当意拳事业蓬勃发展之时,恩师终因积劳成疾,身患绝症,离开了我们。恩师的逝世,使意拳事业遭受到了至今也无法挽回和难以估量的损失,也使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位让人尊敬和怀念的恩师。然而,他对意拳继承、发展和创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已深深地铭记在我们心里。
铭曰:高风亮节,赍志而终;道范长存,硕德流芳。
恩师一生的事业和成就,无疑是意拳发展史乃至中国武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王老唯一的衣钵传人,意拳之亚圣,作为意拳承前启后的一代拳学大师,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成就的拳学实践家、理论家、改革家与教育家作为意拳科研的奠基人和把意拳理论和训练方法科学运用到现代体育及其他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将永远为我们后世所景仰。
最后,让我们与时俱进,团结一心继承先辈遗志,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开拓的精神,创新的理念,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检査自我,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为把以王老和恩师为代表的先辈们开创的意拳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