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09-12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李正 访问统计:421
太极拳是文化拳,前几年我曾经出版了《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教学片,许多拳友来电话、来信对这部教学片表示欢迎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应大家的要求,我总结了十个问题,针对拳友们提出的问题和大家共同学习讨论。
一 太极图中蕴涵的哲学理念和太极拳“揽雀尾”这一组动作中隐含的太极图
我们先讲一下太极图的原理。我们看到由红黑两条鱼组成了一个圆,在这个圆中红黑(阳阴)两个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黑的在逐渐转化为红的,红的也在逐渐转化为黑的;在红鱼中眼睛是黑的,也就是阳中有阴;在黑鱼中眼睛是红的,也就是阴中有阳。太极图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哲学思想,它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阴阳两个方面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一定要相互平衡、协调,阴阳之间在运动的过程中互相包容、互相转化。我们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也要遵循这个原理。于是,我们的前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图的原理,不仅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而且在杨式太极拳85式和府内派太极拳108式的“揽雀尾”中,都蕴涵着太极图的图形。下面给大家解析一下揽雀尾的整个过程。
从揽雀尾的左棚式开始,收右手、右脚,然后抱球,右脚向前迈一步,右手手背向前、左手手心向前跟在右肘内侧。重心前移,两手由左下向前向右上作弧形掤,同时向右转腰,成弓步。接着,两掌到尽头时同时翻掌,身体后坐,腰向左转带动大臂、小臂、两掌,由右上向左下依弧形做捋,此时掤和捋形成了空间的圆。掤的时候是阳鱼,捋的时候是阴鱼。接下来,左掌合于右腕内侧两掌交叉,形成了阴阳之间的分界线,然后两掌平抹下按画弧向前推出,形成了空间的立体太极图。
在做揽雀尾的过程中,掤和捋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要画一个圆。挤的时候把左手贴在右手的内关处,即阴阳的分界线和交接处。两掌平抹后按的就是两只鱼眼,在做按的时候有一种练法是两掌向上画弧带回,然后再推出去,这样作不正确。因为从字义上理解,“按”是向下用力。所以,“按”应为在作完“挤”后两手平抹向下画弧随身体后坐然后随弓步两掌向前推出。这样就体现了一个侧立的阴阳鱼。
太极拳的揽雀尾要把身体内外结合起来,肢体动的时候丹田也在动。做掤的时候重心向前腰向右转,做捋的时候重心向后腰向左转,做挤的时候腰转向正面,丹田恢复正常。向下做按的时候丹田内收,在小腹内做立圈,随向前按的动作鼓荡。这样,在完成“揽雀尾”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外的掤、捋、挤、按。所以,太极拳是阴阳表里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一项运动。
那么,上述阴阳辩证统一的太极哲学思想在太极拳运动中的统帅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它贯穿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阴阳在套路演示、练习中的要求;
(二)是阴阳在推手和技击中的体现;
(三)是阴阳在修习养生功或其他功法(包括动功、静功)中的掌握。
首先,阴阳在套路中的要求是严格的。我们把阴阳分成两个对立的方面,可见的为阳,不可见的为阴。阳为上,阴为下;阳为前,阴为后;阳为左,阴为右。在练拳的时候,要求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都要相互协调、对称。例如:做杨式太极拳85式的搂膝拗步时,不能只注意前面的手和上面的手,而不注意下面的手和后面的手;只注意左边的手,懈掉了右边的手。这样上下、前后、左右不对称,套路表现不美观,甚至很别扭。外形不美观,形体不协调,内劲就不顺畅。所以,套路练习首先要求每个动作的上下、前后、左右必须要协调一致,互相呼应,通过外形的协调带动内在的协调。
第二个方面是推手。推手在训练的时候要求两个人不丢不顶,通过粘连黏随表现了两个人的合作,给人以美感。但是,竞技性推手在比赛时要尽力保持自身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两人搭手后,阳为发劲,阴为化劲。对方的劲过来了、为阳,我用化劲、为阴;对方的劲回去了、为阴,我即刻变阳、跟进。这样,把对方外形与内在的平衡打乱,保持自身的平衡和整体劲,以达到推手或技击致胜的目的。阴阳平衡在套路中表现为自身的协调,而在推手或技击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破坏对方的协调,让对方在失去平衡的瞬间被击出。此时的阴阳变化,尤为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练功。太极拳除了套路之外,还有许多功法,包括坐功、桩功、行功等。在打座或者站桩的时候,外形上要静,要闭目养神。而身体里面要动,要让内劲——也就是“能量”在身体的经络系统内流动。通过“能量”的蓄集、调动和运用,起到调整身体的作用。此时,外形可见的阳变成了阴,由动变成了静;体内不可见的阴变成了阳,由静变成了动。这就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身体表面的静和经络里面的动形成了内外的协调。
所以,练太极拳是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运动调动身体内部的经络运动、能量运动、内脏器官运动,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外形表现的美观、舒展、大方,推手、散手的高超技术,都是在阴阳协调的哲学理念指导下达成的。
二 关于太极拳的内劲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提出过同样的问题:“练太极拳很久了,没有内劲。”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内劲?我认为,内劲是一种经过特殊训练,全身协调的整劲,在太极拳叫“浑圆劲”。劲和力的区别在于“劲”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力”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单独的士兵。“内劲”是全身协调的结果,是精神、意念、呼吸与肢体动作完美协调后,爆发出的能量。套路训练、桩功、行功的训练,都是内劲训练的基本方法。
力是劲的基础,力的来源是哪里呢?力来自于人体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丹田是发动机,腰肌是发动机的支架。最初是丹田在发力,这个最初的力通过经络流向施力点和支撑点两个方向。假如施力点是右手,支撑点是左脚,丹田力向上的部分循体内经络向右手运行。丹田力向下的部分循体内经络向左脚运行。向下运行的力到达左脚后,给地面以压力,地面同时给予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向上循经络追上丹田向右手发出的作用力形成合力,也叫整劲。以此类推,这就是内劲的形成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丹田发出的力在运行、整合的过程中,上下左右经过若干条经络和多个关节,如果经络不通、关节不松,就会消耗或憋住许多能量。于是,内劲、整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经络的通和关节的松。而丹田的初动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整合在一起的力叫内劲。
在两人推手的时候,一方发力时,是由丹田发力。向上的力通过与对方接触的点作用到对方身体上;向下的力通过脚对地面的压力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顺着腿、腰、背、肩、大小臂又传到与对方的接触点追上前面的力形成合力——内劲,这时内劲只有两个支点——与地面接触的脚和与对方接触的点。此时与对方接触的点也就是作用力的点的选择很重要,因为要通过这个点,去破坏对方的平衡。而这个选择是在运动中捕捉到的,内劲在不断地变化?
在练套路的时候,手上没有支撑点,但我们要想像成有。而两只脚都有向下、向前、向后、向上出来的劲。比如做搂膝拗步,两脚一定要踏实,而不是轻飘飘地浮在地面上。向前进步时,落地的脚要脚跟先落,然后依次到脚尖,待全脚落平后踏实。这时人站在地面上并不是只有自身的重量,还有丹田和腰肌向下的力,使人站得更稳,这就是套路要练的内劲。再如野马分鬃的动作,是通过丹田和腰把劲分向左手左脚、右手右脚。这时要找手的感觉,尤其是手指。练拳时手指一定要饱满,手指不能软,不能弯。有的人打拳手指是弯的,美其名曰“放松”,这种“放松”内劲没有到达手指,也就是没有到达最末梢,不能体现内劲的充实与经络的通畅。所以,放松的是心态、关节、肌肉、韧带,而手指和脚指要饱满、紧张。
内劲的训练是,打拳时两只手每个手指都像粘满了稀泥,在做动作时似乎手指上的稀泥要流下来,这时手臂带着手掌转动不让稀泥流下来。通过旋转、平衡去感觉手指的充胀感。这种充胀感从起式到收式不能间断,如果中间感觉没有了,就是劲断了。太极拳柔和缓慢的动作就是在体会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当流动到劲点的时候,全身从里到外是一种充胀的状态。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形式,内劲是练不出来的。同时,练拳时身体要像吹足了气的气球,充满了水的水袋,要追求内在的感觉。
三 关于太极拳的呼吸
太极拳的呼吸我定义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自然呼吸”。既是“自然”的,又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就说明太极拳的呼吸是在长期反复的同一种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故意控制的。太极拳的呼吸要“深、长、细、匀”,在“松、柔、圆、活”的动作带动下形成了腹式呼吸。什么是“腹式呼吸”呢?平时我们的呼吸形式是胸式呼吸,因为肺在胸腔中,肺活量受到胸腔周围一圈肋骨的限制。长期的太极拳锻练,使我们的身体内外都产生了“松沉”的现象。身体内部的“松沉”,让我们的横隔膜下降,为肺部腾出了向下的空间,使肺活量得到了扩大的空间。吸进肺部的空气量大了所携带的氧气量就大,人的精神状态就好。这种生理上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心理上的变化,练习者会感到胸怀宽广了。
我们过去讲太极拳呼吸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开吸合呼,起吸落呼。“开吸”即身体舒展、扩张的时候吸气;“合呼”即身体收缩、蓄集的时候呼气。“起吸”即身体向上时吸气;“落呼”即身体下蹲时呼气。这是个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必须要这样做。在平常练拳时,不要去考虑哪个动作是呼,哪个动作是吸。在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后,呼吸会自然形成规律,形成 了和自己的精神,意念、以及内劲都结合在一起的呼吸形式。于是,动作的长短大小,姿式的高低曲伸决定了呼吸的程度和形式。我在做揽雀尾的掤时,手臂向外时意和气向下沉,但是每个人可以不同,不能硬性统一。做同一个动作可以是呼也可以是吸,经过若干次重复形成了规律,形成了把自己的精神、意念、内劲都结合在一起的呼吸形式,这就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自然呼吸”,是长期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规律性东西。
呼吸和经络系统也有一定的联系。人体经络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个很重要的体系,它和呼吸是什么关系呢?上面我们讲了横隔膜下降形成了腹式呼吸,增大了肺活量,同时压缩下腹部。而人体的经络系统就是一个封闭的液压系统,下腹部也就是俗称“丹田”的部位是液压缸,在经络系统内流动的体液都要回流到这里,也就是“气沉丹田”。当横隔膜下降时,下腹部的内脏同时膨胀,被挤压的体液顺经络充往四肢,这也是内劲的起源。体液在经络系统内畅通流动的作用是传导温度、传递能量、传达感觉、杀菌消毒、自我调节。穴位在经络系统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上下水系统中的弯头、三通一样,是整个系统中的分流和改变流动方向的节点。当经络系统中某处不通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病痛,用针灸、按摩或其他方法使该部位畅通了,病痛就会得到治疗和缓解。练太极拳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调动身体内部的体液即增加体液的流量和压力,对病灶部位进行冲击按摩,使病灶部位畅通。中医理论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大家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站或坐均可,两手平抬,鼓一下肚子,这时会觉得手指有充胀感。这种感觉就是体液在腹腔受到挤压,然后顺着经络走到了身体的末梢——手指。这里经络和腹腔的关系,腹腔和呼吸的关系结合起来,就是太极拳练习要找的感觉。当练拳或站桩时,每一个动作都要把身体内体液的能量调动到手指上去,调动到运动中所需要的部位去,这也是太极拳内劲训练的方法。
四 关于太极拳的“六合”
六合是内家拳修炼的重要原则。六合即内三合与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合”?“合”实际上就是协调,这个协调还是离不开阴阳两个字。运动时肢体之间互为阴阳,可见的肢体与不可见的心、意、气又互为阴阳。阴阳之间要平衡协调,就是太极拳修炼中对细微之处的精确要求。
在练拳时,每一个套路和动作都要外三合。手脚、肘膝、肩胯从上下、前后、左右、长短、大小、均衡等一定要协调,要追求整体的完美统一性。如果不重视整体的协调性、对称性,只是就动作论动作,整体的内劲是练不出来的。所以在练套路时一定要追求外形整体的协调性也就是“外三合”当“外三合”在不断旳练习中逐渐形成后,再去与“内三合”合而做到“六合”。
“内三合”中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中“心”指的是精神,“意”指的是意念,“力”指的是力量和内劲。心与意合就是做着这件事情不能想着别的事情,要全神贯注;意与气合的气这里指呼吸,精神意念结合之后又要与呼吸结合,就像上面讲的“开吸合呼,起吸落呼”;气与力合就是在心、意、气有机地结合之后,在发力时尤其要重视与呼吸的结合。
六合之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内三合、外三合就是讲太极拳的系统性、连续性、统一性,最终达到外形的完美和深遂的内涵。
五 太极拳的“十三式”和“十三势”
现在许多研究太极拳的“专家”把太极拳的“十三式”和“十三势”混为一谈,失去了太极拳的层次感和修炼的原生态。在太极拳体系中,徒手套路有十套拳,“十三式”只是在初、中级套路中对方位和身法、步法的要求。“十三式”也叫“四正四隅”,在套路的演练时要走出“四面八方”;即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方位,同时体现出“手、眼、身、法、步”的“退、顾、盼、定(中正)”。因此,“十三式”是对具体动作的具体要求,也有一种提法叫“八门五步”。
而“十三势”则不同,它蕴藏着太极拳原始状态时的丰富内涵和运动趋势。太极拳套路中许多重要的动作名称都是动物的动作拟人化,这说明我们的前人在创造太极拳的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模仿动物的形象对人类的健身和技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最初的太极拳是模仿某一个动物或者某几个动物,如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后来发展到模仿十三种动物:狮、虎、龙、蛇、熊、鹤、猿、马、猫、凤、鸡、雀、蟾。它们分别单独成式又综合成形,直到目前也是太极拳修炼的高级功法,被称为太极拳的“十三总势”或叫“太极十三内丹功法”。各势的名称如下:狮子揉球、豹虎推山、蟠龙戏珠、长 蛇串珠、熊罴推轮、鹤舞松荫、猿猴舒筋、野马分鬃、狸猫扑鼠、彩凤朝阳、雉鸡司晨、灵雀起尾、金蟾望月。每一个势子都有四句口诀,既形象化又便于记忆,如“狮子揉球:狮子揉球张大口、摇头摆尾滚圆球、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揉”。这十三种动物的形象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串起来成为一个套路。太极拳的各种套路都是由此演化而来,所以叫“十三势”或“十三总势”。
六 命门和腰脊的状态和重要性
前面我们讲了丹田和经络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命门和腰脊的作用。太极拳修炼一个重要的理念是阴阳对称,即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内必有外。不管是套路练习还是推手、散手,当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一个向前的点时,和它对应的部位一定有一个向后的点,这两个点之间力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例如:两手向前推,脊背上就有一个对称的点和命门同时向后撑,就像一个气球吹起来是向四周膨胀的,是圆的,这时它的力是平衡的。如果只是向前膨胀,在气球上是不可能的。太极拳就是要把人练成一个膨胀的气球,当有一个点向外发力时,必有若干对应的点与其保持平衡,此时尤其要重视命门和腰脊的作用。另外,这种膨胀力有距离感,当我们发力时受距离的限制不能破坏外形去攻击目标,而是当对方在我们膨胀范围之内时,由于我的膨胀对方被催出去。当对方在膨胀范围之外时,我不向前凑着去打他。在套路练习时也要求前后对撑,只是有些动作比较明显,有些动作隐在其中。例如“豹虎推山”两手向前推的时候,臀部要收敛、脊背要圆撑、命门要突出,腰脊决不可以塌下去。再如“提手上式”,前手和命门、腰脊形成了对称、对拉劲,如果只有向前、向上而没有向后、向下的对称劲,或者屁股撅起来了,就容易前失。所以,太极拳要求上下前后左右的对称,两手之间的对称,手和脚之间的对称,手脚与腰脊、命门之间的对称,总称为“外三合”,是非常重要的。
七 关于太极拳的意念
什么是意念?意念是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和感知,是对正在进行或将要发生的事情的设想。练太极拳时意念要放松,要勿忘勿助,实际上就是要自然。人在工作、生活中,任何有目的的事完成的过程,都是意念的结果。有的事情需要精神集中、全身贯注;有的事情则顺其自然、身心放松。练太极拳要像我们生活中的某些动作那样自然才行。例如我们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菜,是个最普通、最自然的事情。一 桌人在吃饭时,一边聊着天一边各自夹着自己爱吃的菜。我们可以把一粒小小的花椒夹出来扔掉,可以夹起一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可是外国人要用筷子吃饭就会手忙脚乱,即使一块红烧肉也很难夹起来。这是因为此时外国人的意念过重,精神紧张,两根筷子不协调。而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用筷子吃饭,几十年了已经非常熟练和自然,是在不用刻意的去想、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完成的。放松的状态是自然、自由、自如的状态。自然的就不是刻意的;自由的就是不受约束的;自如的就不是被迫的。在生活中我们下班回家,不用刻意去想,不管是骑自行车、开车或坐公交车,可以和同行的人谈笑聊天,经过平时很熟悉的路或商场、影院都没有意识到,在一个很自然的状态下就到家了。这个过程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完成的,但如果你下班后的意念不是回家而是想去看电影,那么你又会很自然地到了电影院。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可能每走一步都在想着要回家或者要去电影院,如果这样就是意念过重成了傻子。我们练太极拳或练功也是这样,意念过重会走火入魔。所以我们要求意念既不能太重又不能没有,要勿忘勿助。勿忘就是有心去做,勿助就是无意去求。意念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性的,但又不是每时每刻去刻意想它。所以在练拳、站桩、打坐的时候,有了这个意向就可以了。例如站桩,打坐时要意守丹田,并不是脑子里一直在想着丹田,这样会加重丹田的负担,只是在练功时知道有这么一个原则就可以了。
八 太极推手和散手中的“打”和“化”
在太极拳习练中一般认为“打”是把自身的力施加于对方,而“化”则是把对方施加于我的力消掉。“打”往往和“发、放、进、逼”同义,“化”往往和“闪、收、走、卸”同义。“打”走直线,“化”走弧线。有诗曰: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发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在这里“走”和“化”结合形成了一个新词,而“粘就是走,走就是粘”又把“粘”和“化”联系起来。如此“化”的内涵又扩大了,我们可以把“化”理解为运动。“走化”就是通过运动化掉对方的力,“粘”就是通过运动把力施加于对方。再进一步“化就是打,打就是化”,“打”和“化”就都是运动起来的动作,其目的和效果都是为了“保持自身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在这里“打”和“化”又具有了同一性,于是“化打结合,彼此不分”。
九 太极劲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太极劲是通过长期修炼所获得的整劲,通常叫浑圆力。太极劲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涌动力(涌劲),一种是冲击力(透劲)。涌动力像深海的海水涌浪,船行驶在海面上大浪涌过来可以把万吨巨轮托起来又抛下去,浪大了还可以把大船掀翻。远远的看着大海的浪涌过来,非常有气势,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太极拳的涌劲像大海的涌浪一样,把对方的根掀掉,使对方失去平衡,但对对方的身体没有伤害。冲击力则像台风下近岸的拍浪,岸边的岩石受到海浪的拍击,承受着巨大的能量,临近的土地都会感觉到震颤。水是柔软的,但是可以传递能量。我们端一盆水用力泼向对方,用高压水枪喷向对方,都可以让对方感到力的威力。透劲是一种速度极快、接触点很小、爆发力极强的穿透力。它可以瞬间穿透对方的身体,而对手没有位移。发透劲时意念要穿透对方的身体;发涌劲时意念要掀动对方的脚跟。这两种劲表现形式不同,练习方法也不同。练涌劲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汹涌澎湃;练透劲像瀑布跌落。养生健身的练法是山间小溪、涓涓细流、潺潺悠悠,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修炼太极拳要明白,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练法。
十 太极拳修炼的层次和境界
太极拳是内家拳,要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进行阶梯性修炼,其最高境界是“炼虚合道”。
(一)炼精化气:“炼”是“熔解”;“精”是被“熔解”的物质;“化”是“重新组合”的过程;“气”是身体内部的“能量”。我们练太极拳的第一步,要把身体练好,要让身体内的五脏六腑正常工作。要能够把我们从大自然中所摄取的精华:水、氧气、光照和各种食物,转化成能量——气。我们的口腔、牙齿就是粉碎机,把各种食物嚼烂通过食道输送到胃里。而人类的食物是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精华。胃是搅拌机和选矿场,把摄入的各种物质搅拌后提取了“精矿粉”同废料一同输入肠道。肠道通过蠕动对“精矿粉”进一步提取形成了我们身体所需的“能量”——“气”。“气”以液态的形式存于丹田。废料通过直肠排出体外。丹田是人体能量的仓库,能量(气)是液态的,通过经络系统输往全身并达到四梢。“气”在经络系统内循环,它的作用是传导温度、传递能量、传达感知、排毒杀菌、滋阳补阴。丹田是能量的总仓库,人体的十二条经络都从腹部出发,气(能量)在经络系统内循环往复周流不息。在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的温度、压力、流量是平衡的。当人体的某个部位出现病变时,系统内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发出调节指令,提高温度、增强压力、加大流量,对病灶进行修复。这是动物的本能。野外的动物也会生病,它们都有自我调节的方法。人也是动物,也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但由于人类社会的进化,更多地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动物的本能退化了。修炼太极拳就是要激发内在的潜能,第一步“炼精化气”就是要转化、聚集能量。正常人都有炼精化气的功能,但是通过修炼太极拳、打坐、站桩,我们身体内各个系统的协调性会更好,对摄入体内的各种物质,转化、吸收的效果更好。
(二)炼气化神:“炼”仍是“熔解”;“气”是液态的能量;“化”又是重新组合;“神”是外在的气势和精神状态。通过上一步的“炼精化气”,维持人生命的“能量”充足了,人的精神状态就好。再经过进一步的修炼,能够对转化、蓄集在丹田的能量进行输导和调动,升华到“由物质变精神”表现为外在的精力旺盛、动作协调、反应敏捷、气色红润;体现了内在的敏锐聪慧、体格健壮,具有了对主观世界的认知以及对客观世界较强的观察和适应能力。在这个阶段,要熟知经络的走向和丹田的作用,能够自如地调动“能量”(气)在体内循环并应用于外部作功。丹田和经络体系在人体内组成了一个封闭的液压系统,“能量”(气)以液态存于丹田,以下我们称“体液”。“体液”在这个封闭的液压系统内循环往复,发挥着“传导温度、传递能量、传达感知、排毒杀菌、滋阳补阴”的作用。一个人像一部机器,能量充足,各个系统运转正常,精神状态就好。修炼太极拳能够达到“炼气化神”的层次,他的精神状态和气势更优于常人。把内在的生理变化,转化成外在的言、行、举、止。所以,练太极拳和不练太极拳的人,会有不同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炼气化神”的结果是“大小周天”贯通的标志。
(三)炼神还虚:“炼”在这里与上面两个层次的含义不同了,超越了“熔炼”的阶段,是在实现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反复实践。“神”在这里已升华为在上面两个层次的基础上,通过求学,生活积累和社会积累所获得的“学识”。“还”是“回归”和“体现”的意思。“虚”则是指“虚无、自然、无为”,是指精神境界和行为能力的更高层次,即“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通俗一点讲,在“炼神还虚”的阶段,整个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学识渊博,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能很快进入角色,工作能力强。我们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强调“恬淡虚无,无为而无不为”,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很自然地去接受客观事物在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结果,很好地去处理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精神境界高了,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就不同了。“能力”这个看起来是“虚”的东西,在这个阶段变实了。精神境界和处事能力在这里结成了一体,实现了“精神变物质”的升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套路、功法、器械、推手反复练习,从中悟到的是人生的哲学。
(四)炼虚合道:这个阶段是太极拳修炼的最高层次,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炼”是指掌握、控制;“虚”是已达到的精神境界和处事能力;“合”是“遵循”“依照”;“道”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原则。俗话讲“天不变道亦不变”。“天”指我们生存的宇宙,宇宙中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不变和永恒的。在我们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地球、月亮、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是不变的,所以宇宙中的自然规律就不会改变。就像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大海的潮涨潮落;春夏秋冬的往复交替是自然的,对人类来说是万世不变的。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融于自然的实践中发展、成长的。“合道”就是要和整个大自然协调,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协调。修炼太极拳到最高层次练的是什么呢?练的是胸怀,是心态。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可以容纳万事万物;有一个稳定的心态,就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正确妥善地处理遇到的各种矛盾。“炼虚合道”达到了“随心所欲、师法自然”的高度。
太极拳修炼的四个层次,精炼地总结了“能量的摄入、转化和升华”,形象地描述了由“物质变精神”到“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一步一个层次,一层一个高度。当达到“炼虚合道”时,你会感到对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理解更深刻,胸怀更宽广了。所以练太极拳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性命双修”。“性”指的是精神,“命”指的是身体。就是说不仅身体要健康,而且精神境界要高尚。
我们通过修炼太极拳,不断深刻理解太极拳中的许多哲理和阴阳关系,不断层层攀升,就能够从学习有形太极拳——套路、器械、功法的必然王国,走向实践无形的太极哲学理念及思维的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