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10-23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徐弘 访问统计:571
文/徐弘2012年
编者:本文作者为著名吴鉴泉式太极拳家徐致一先生的嫡孙。
虽然太极拳的练习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练拳的第一大群体,但是太极拳的发展令人担忧。太极拳作为武术及内家拳的上乘功夫,近年来越来越不为现代技击家们所青睐,大有演绎为老人的健身操的趋势。形成这种局面的基本原因,是因为很多习练者对太极拳的不了解和误读。如果中国人不能真正、正确地传承和弘扬这一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武术技击之上乘功夫,这一门技击的上乘功夫将很快在中国消失。我在下面谈论的只是以我爷爷徐致一追随吴鉴泉先师这一路式子的研究和以王宗岳前辈的太极宗旨为基点,与其它式子无关。
众所周知,吴鉴泉先师是最早以全柔著称,他在继承了父亲全佑的架子后以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放弃了架子中原有的一些外家拳痕迹,采取了一整套全柔的架子和技击方式,开创了全柔太极拳的先河,这也展示了吴先师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思想。从而他的技击功夫也更加纯熟精湛。我爷爷自1917年起追随先师,不但精于技击而且在理解上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在1927年9月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科学的方式解释太极拳的著作。爷爷1927年初去上海前是国民政府审计院的科长,因为政府几个月不发薪水,他决定回上海找工作并以教太极拳维持生计。到上海后他登广告教拳,据奶奶说:来切磋比武的比上门学拳的多,家里的门恨不得都关不上。很快,在同年2月精武会就请爷爷去教拳,但因为爷爷很快找到工作而只能业余去教拳,精武会同仁希望爷爷请吴鉴泉老师南下。后来,在当时的上海市长张群和名流杜月笙等策划下,上海久福公司经理黄楚九出面并提供资金,1928初,吴鉴泉率学生金玉琦,葛馨吾等到上海授拳。这乃后话不提。当时,爷爷初到上海,来切磋比试的都是伸手就来,根本没有推手这一说,这足以说明过去太极拳就是众多拳术中的一种,技击就是它的本来功能。当年爷爷能在精武会站住脚,也说明太极拳也并非图有虚名。太极拳的组成是以架子的个人单练和推手的双人对练为一整体,而推手则是为式子的技击服务的。王宗岳在他的太极拳论中所言“一羽不能力口,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正是由推手练习所成。
纵观近年来太极推手大行其道,推手“高人”众多,虽然声势大了,但太极拳却越来越被其它拳术看不起,一遇别人不按太极推手路数出招“高手”就常常大败而走。因此,就有了推手“高人”遇他人上门切磋先要求人家搭上推手架子再练的可笑局面。就连电视上武术技击比赛中的太极拳选手也丝毫没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那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王宗岳语)之为。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就是
近年来对太极拳推手的误解和推手比赛所带来的后果。
推手原本是太极拳的双人对练或同门的切磋,是60年代才出现在比赛场上。最早的推手比赛是1962年初首先出现于上海的,当时比赛规则的误读使得这种比赛并没有走向正确的方向,而这种比赛对后来的太极拳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后来所有人所始料不及的。由于推手比赛的出现,推手就成为了一种目的去追求,而非太极拳练习的一种方法了,以至许多太极拳练习者也误以为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练好上乘的推手功夫了,将人推出就是太极功力的表现。而这样的推手比赛由于规则的误导,也就产生了许多以大力推小力的胜者或扭作一团的角力,把推手变成了“推人”,而太极拳的“以柔制刚”和“以静制动”技击根本没有展现,“人先我后”和“舍己从人”的手段也无从应用,这一切都是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背道而驰了。
推手的练习要使太极拳学习者在两人的练习中成为“听力”的高手,并练成“动中守静”之大成。只有达到如此境界,太极拳的各式才可在对付各种功夫时得以发挥其技击功能。如果习者本着将他人击败的想法去练习推手,那么这种本末倒置的想法就无法使“人先我后”和“舍己从人”的功夫上身。而先上手者又怎能用“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来体现太极拳的技击真谛呢?先发力和使大力将对方推出的也只能说明对手不精于“化”,而推人者也并非太极功夫了得,这与其它外家拳也就没有区别了。
要对“推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很难的,由于现状的影响,许多人的观念把推手当成了目的,许多太极拳习者见面也常问“你会推手吗?”以判断对方是否太极功夫有成。而且,很多练习者在和老师学习时也常常轻“架”而重“推”。这种以“推手”为追求目标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对真正的太极拳学习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其实,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武术的过去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是非常注重双人对练的。只有经过对练,才能将武术的架式转化为技击的手段。但随着武术的越来越功利,即使是同门也不愿对练使他人提高,宁可闷头单练。这种缺少对练的武术就使社会上出现了“三年的把式不抵一年跤”的说辞。中国式摔跤的学习是两人的技巧练习的最大化表现,只有从最初的被摔倒到后来的摔人,从而使习“跤”者能在不断的对练中迅速掌握其技击的手段。而武术如果只注重单练或缺少了正确的双人练习,一旦交手也绝无武术技击的精妙可言(内、外拳同理)。而作为太极拳的双人练习“推手”就是为拳中技击“十三式”的实施所设的,只有正确的架子再配上通过推
手所练成的“走”与“粘”,把对方轻松还击出去,才是太极拳的真正技击功夫。当然,太极拳的双人练习是有别于外家拳的,推手是在太极拳的技击学习上必须练的,但如果把推手也作为外家拳的对练去追求招式的实现,那就是与太极拳推手的练习初衷背道而驰了。
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同时也一个修炼的过程。有许多练习者因为过于追求结果或没有耐心半途而废了。试想,这门充满了道家文化与哲理的功夫可以称得上是道学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如果现在的研习者没有以一个同样的心态去追求这门拳术,功夫的上身只能是一句空话。“推手”在太极拳的学习中是举足轻重的练习,虽然有许多乐趣可言,但是要守住自己的欲望却是非常难的。希望广大真正太极拳爱好者正确理解太极拳的真谛,少走弯路,力求事半功倍之效果。如何练好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爷爷在他的著作中已有阐述,在此就不再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