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文乃武 亦儒亦侠——张建方
发布:2015-11-09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张建方 访问统计:593
螳螂拳名家丁儒侠先生的传奇故事
文/张建方 2011年
“儒”,可能是世人知之最多的汉字之一了。在古代,“儒”专指学者,是有学问、有文化的意思,《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孔子所创立的学说,被尊奉为“儒学”。
“侠”,也是具有特殊含义的字,往往使人联想起刚正不阿、威武不屈、英勇豪迈的英雄人物。秋瑾就被后人誉为“鉴湖女侠”。“侠”还具有扶弱抑强、见义勇为,以致除暴安良的意思。侠客们为了伸张正义,常常是义无反顾,豪放不羁,以致不惜冒犯朝廷的禁忌。《韩非子.五蠹》:“侠以武犯禁”。
相比于“侠”来说,“儒”就显得多少有点书生气了。如果能将“儒”和“侠”这两种气质结合在一起,“乃文乃武,文武双全”,那将是多么完美和理想的大将气度、君子品格、大家风采。
于是,自小怀有远大志向的他,将“儒”和“侠”连接在了一起,让“儒侠”作为名字陪伴了他一辈子。此人便是精武早期会员,被誉为罗氏三大弟子的螳螂拳名家丁儒侠。
丁儒侠(1906年-1962年),上海浦东杨园人,年少即怀大志,喜文好武。丁家祖上以红帮裁缝为业,在上海城内开有门面作坊,先生自幼随父生活在上海。小康家境,使先生有了入学受教的机会,既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又多受海派文化的熏陶。青少年时期,受到历史大变革、时代大动荡的影响,先生立志要使自己成为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并将“儒侠”作为自己的名字,以期将来报效国家。
先生国语基础扎实,尤以精通“古文观止”闻名。除汉语外,先生还博览众学,对西学英吉利语下过苦功,后成为博仁中学的教员,专门教授古汉语和英语。
在武学方面,先生也下了相当功夫,当得知在精武会能学到各种流派的武术时,特意选中了罗光玉先生传授的螳螂拳作为学习内容。那时,精武会在提篮桥附近的倍开尔路(今惠民路)设有会馆,罗光玉先生是在1919年到精武会传授螳螂拳的。由此可见,丁先生学拳的年龄应该不会超过20岁。罗光玉先生在沪教拳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学员,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马建超和陈震仪了,他们两人在1928年南京举办的国术考核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马建超为最优秀的前30名选手之一。从丁先生在谈到马建超、陈震仪参加南京国术考时的口吻来看,他们之间是非常熟悉的。那一年,陈震仪16岁,丁儒侠22岁,马建超的年龄略大于丁儒侠。马建超又名马成鑫,江苏南京人,牙科医生,后死于糖尿病。
罗光玉先生识字不多,教拳时全凭口授,因此十分器重文采出众的学生丁儒侠。罗先生手上的拳谱资料,一部分来自师传,如《罗汉功法》和《分筋截脉功法》等抄本资料,一部分是经罗的师弟王传义整理的资料,还有就是丁儒侠根据罗先生的口授所整理了的资料。
在丁先生整理的资料中,最珍密的就是《罗汉功法》和《分筋截脉功法》这两部功法。丁先生是为数不多的得到罗先生亲授《罗汉功法》的弟子,除罗汉功外,丁先生还接受过《分筋截脉》功法的严格训练。这两套功法,是罗先生是十分珍密的习武秘笈,尤其是“分筋截脉法”,即便是在罗先生到了香港以后,亦传授不多,这可以从黄汉勋所留下的著作中得到佐证,黄汉勋曾将罗先生所教授的各类拳械整理出版了二十多套书籍,几乎涵盖了先生所传的全部内容,包括有罗汉功的习练方法,唯独没有披露分筋截脉法的内容。在罗光玉的学生中,只有林伯言谈到过分筋截脉功法。林后来去了马来西亚,是螳螂拳南传南洋的另一支,直到现在,马来西亚任然保留着练习罗光玉先生所传螳螂拳的习惯。
丁先生一生坚持习练螳螂拳法,所习传得螳螂拳主要有:以梅花命名的套路,共五套,也被称为梅花路、梅花手、梅花拳的;被称为摘拳的一到六路摘要拳;,还有就是以崩步为代表的其他套路,主要有“崩步、左刚、右灵、出洞、偷桃、插捶、拦截、突击、黑虎交叉、十八手、八肘和螳螂弹腿等。丁先生晚年以修炼内功为主,曾对“十八罗汉功”、“分筋截脉法”作过详细的注解,惜大部分被毁,部分幸存的内容收录在《精武传统螳螂拳术》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