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6-01-15 所属分类:武林动态 作者:网易新闻 访问统计:749
(原标题:拦手门,王家卫曾来寻访的津门武术)
震避风雷
逃还散对打
“非遗”小档案
拦手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拦手门第七代传人”张文仲
即使是在寒冷的三九天,在天津市河东区的一个小公园里,每天晚上7点到8点半之间,拦手门武术的第七代传人张文仲和他的几位徒弟也会准时出现。那里,是他们传授拦手门武术的场所之一,他们中最小的学习者只有4岁。冬日里,厚厚的棉服下是宽松的练功服,无论天气多冷,已经年过古稀的张文仲都会坚持脱去外套,以便所有的示范动作能做得更到位。
17世纪50年代,在天津大直沽一代,也有一群人在那里练武、切磋,拦手门即开创于此。
经过几个世纪的继承、发展和改良,拦手门早已形成完整的武术体系,而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如今真正的拦手门“练家子”越来越少,张文仲和他的徒弟们如今所走的,可以说是一条艰难的传承和复兴之路。
上世纪50年代,张文仲拜拦手门传人张文庆为师时,拦手门还处于最后的兴盛时期。在天津体育学院重竞技系武术专业队时,张文仲又得以跟拦手门武术的另一传人刘万福老师学习,后者即为1952年天津擂台散打赛的冠军
在张文仲的描述中,拦手门是唯一起源于天津的武术门派。1650年由李金刚、封水伯等创立于大直沽天妃宫庙,是由之前的“拦路拳”和“练手拳”结合后发展而来。经历了几百年的改良和发展,拦手门已经形成了拦手拳、拦手翻拳、拦手操拳、拦手五花炮拳4套母拳和拦手五路拳、连仲拳、连环拳3套创新拳以及“拦手十二散手”等。
拦手门曾经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张文仲说,上世纪30年代,在各门派高手云集的“第二届国术国考擂台赛”中,拦手门传人夺冠。1952年,拦手门传人又在天津擂台散打赛中夺得冠军,这都使得拦手门名声大震。
上世纪50年代,张文仲拜拦手门传人张文庆为师时,拦手门还处于最后的兴盛时期。在天津体育学院重竞技系武术专业队时,张文仲又得以跟拦手门武术的另一传人刘万福老师学习,后者即为1952年天津擂台散打赛的冠军。据张文仲回忆,他经常从早上起床后一直练到半夜,中间除了吃饭,很少休息。那时他经常代表天津市参加各类比赛,而且因为当时“练家子”较多,拦手门在武术圈名声不小,甚至其母拳之一的拦手拳,都成为天津体育学院武术院的必修课。
据张文仲说,王家卫那次来天津,目的之一是寻找一种方法破解双拳正面快速连锁进攻,剧组的武术导演跟张文仲现场进行了切磋,当时,张文仲用拦手门武术中的“斧子手”,以手为斧,劈开了对方进攻的双拳
在近代的影视作品中,也曾经有过对拦手门的展示。张文仲说,电影《夺标》中曾经有一个情节:擂台下插着很多写有各地武术门派名称的旗帜,其中有一面旗帜上写着“天津拦手门”。著名导演王家卫看到那个镜头后,在拍摄电影《一代宗师》之前曾经到天津寻访拦手门的传人并和张文仲等人进行过座谈。
张文仲告诉记者,拦手门武术对基本功的要求极为严格,注重臂、腿、腰、桩的基础训练,单是腿法就有进、撤、闪、滑、插、碾等;手法则以拦为核心,还包括缠、按、摇、斩、戳、抱、撕等。在张文仲的记忆中,他学艺最初的日子,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压腿、踢腿中度过的,很多时候,腿沉重得像绑了铅块,但只要熬过了最痛苦的时期,就意味着自己又上了一个台阶。
基本功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学习单招,即单独的动作。张文仲说,拦手门的单招超过100多个,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的招式,之后再练习组合、套路,直至能在散打中自如运用。对于初学者,张文仲说可以练习“撑抹”“摘肘打”等基础招数。
“拦手门武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实用性强,要求行气催力、以攻代守、上下互助、内外合一,几乎没有单独的防守招式。”张文仲边说边在徒弟的配合下向记者展示了一招“迎面三不过”。只见他用一只手挡住了对方的进攻,另一只手攻击对方的下巴,当对方抬起脚来时,张文仲做了一个下手压制的动作,但没等碰到对方的腿却迅速反手回去直捣对方咽喉。在他的进攻下,对方无奈地放弃了进攻,转而自救。张文仲说,从这一招式中,就能看到拦手门武术“攻防合一”的效果。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拦手门的武术招法简捷实用、气势雄壮、劲力浑厚、功底扎实、招法清楚、步活桩稳、结构严谨。据张文仲说,王家卫那次来天津,目的之一是寻找一种方法破解双拳正面快速连锁进攻,剧组的武术导演跟张文仲现场进行了切磋,当时,张文仲用拦手门武术中的“斧子手”,以手为斧,劈开了对方进攻的双拳。
除了拳法之外,拦手门武术还可以用花枪、春秋大刀、朴刀、方便铲、棍、剑、流星锤、鞭等作为武器,在张文仲看来,这也正体现了拦手门武术兼容并包的特性。
为了推广拦手门武术,张文仲和他的徒弟们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天津市的多个公园免费教授。在学习者中,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97岁,甚至还有国外的练习者。仅在河东区,拦手门武术队的队员就曾达到200多人
多年来,拦手门武术的传统是“功夫不外传”,张文仲说,这一传统再加上近些年社会上习武风气不盛,拦手门武术逐渐衰落。上世纪90年代,全市真正懂拦手门武术并且坚持练习的人,不足10人,现在人数相比当时有所增加,但仍旧不多。这种种迹象,都让从小入门的张文仲忧心忡忡。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收集拦手门前辈们的手稿和笔记,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和文史档案,甚至去拜访兄弟门派年长的“练家子”,试图系统整理被笼罩在传说中的拦手门历史。
2002年,在天津武术协会的帮助下,他创建了“津门拦手拳研究会”,后来又创立“拦手门武术总会”,组织人们研究拦手门武术的历史、功能和新时期下的创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拦手门武术被批准成为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推广拦手门武术,张文仲和他的徒弟们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天津市的多个公园免费教授。在学习者中,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97岁,甚至还有国外的练习者。仅在河东区,拦手门武术队的队员就曾达到200多人。此外,他们还和幼儿园、学校等单位合作,以推广拦手门武术。
如今,张文仲和弟子们招收队员时,会象征性地收一点费用。“我们收费不是为了赚钱。以前不收费的时候,学员们没有纪律性,有时来有时不来。象征性地收一点钱,大家就会觉得自己花了钱,不来就浪费了。因此,只要坚持按时上课及全家人都来健身,我们不但免费而且还有奖励。如果我们在学员里发现了好苗子,不仅会免去他的学费,还会单独教授。”张文仲告诉记者。
除了多渠道推广拦手门武术外,张文仲还不断进行创新,他曾经简化拦手门武术中的招式。为了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他还创作了“拦手武术保健操”,以便在大众中推广。他新创的“少儿拦手武术操”在津南区的4个幼儿园中被练习多年,如今也已经在大江路小学开班两年。在张文仲看来,健身和武术传承,都要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李宁
摄影记者 赵建伟
作者:李宁 赵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