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武术 >> 文章详情

中国武术拳种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据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 《中国武术史》披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各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中国的武术种类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八卦、形意、太极这三大拳种。
   
武术联赛三十招

(1)搂膝拗步(2)野马分鬃(3)上步七星(4)弯弓射虎(5)转脚摆莲(6)左右分脚(7)掩手肱拳(8)云手肘击(9)闪通臂(10)蹬一根(11)六封四闭(12)如封似闭(13)肘底捶(14)单鞭(15)高探马(16)玉女穿梭(17)揽雀尾(18)进步搬拦捶(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琵琶式(22)三步捶(23)践步打捶(24)穿裆靠(25)金鸡独立(26)靠摔(27)金刚捣碓(28)前趟拗步(29)迎门靠(30)上步压肘
武术被花拳绣腿了

梅惠志
关键词
    民间高手——大隐隐于市。很多中国人仍然相信,真正的武术技击高手在民间。在传统拳术中,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点,但人们更愿意相信,在那些与世隔绝的秘境,有神仙般的武林高手存在。我国民间究竟有无武林高手,深山秘境里是否藏有盖世神功?著名武术家赵道新在上世纪80年代曾指出:“在那些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信息闭塞、交流不便、物质贫乏,隐士们如何能启发悟性、开拓眼界呢?又怎能通过大量‘见手’来交流技术,衡量自己?否则,又怎么知道他们技高一筹,掌握精髓呢? ”
    中国传统拳术一直称学院武术是“花架子”。上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规范武术竞赛套路。从那以后,有关武术竞赛是否阻碍传统武术发展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一些民间武术家对武术套路诟病最多的是:由于把武术体操化、舞蹈化,使武术失去了实战功能,成了“花拳绣腿”般中看不中用的表演。
武术套路是花架子
    套路表演型武术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国际功夫明星、多次获得全国武术冠军的李连杰是表演型武术的代表人物。由于套路表演型武术经常请舞蹈界人士指导,加之往往有音乐伴奏,因此极具观赏性,但技击上毫无可取之处。据说,李连杰赴香港影视界闯荡时,曾专门到拳击队学习了两个月拳击,以恶补技击上的差距。
    一位体育圈内人士讲过一则故事:运动队里有时发生摩擦,一动起手来,露馅了。练武术的是打架水平最差的,经常挨打,连举重、射击运动员都经常揍他们。
    当年“拳王”霍利菲尔德访华,很多人问他:“你想和李连杰、甄子丹、成龙交手吗? ”因为这种问题被问得太多了,“拳王”有点火了,轻蔑而愤怒地吼道:“他们都是演员,一块儿上我也不怕! ”
    练竞技武术的不行,难道传统拳术就都是“真功夫”吗?著名武术家赵道新就此表示:“不错,学院武术回避技击,传统拳术追求技击,但重视传统技击。今天的传统拳术与学院武术一样以套路为主,并混入了冒充古拳法的套路新作品。从打法上看,在攻防技术中已经掺杂了大量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这些 动作与技关。 ”
    著名作家肖复兴祖籍河北沧州,“那里是有武术传统的,而 且历代延续,传说从林冲发配时就有了,清末民初练武之风更为盛行。 ”在肖复兴的印象中,沧州武术的群众基础非常雄厚,很有地方特色,乡亲多练拳、剑以及器械,器械以棍、棒、刀、枪居多,剑、戟很少。至于是否有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家,肖复兴直言,“没有什么印象,印象深刻的只是习武之风很盛。 ”

遍访名山大川找高手
   
每一轮关于“中国功夫争不争天下第一”的争论,都会触动长时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问:传说中神奇的功夫大师莫非真的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中国武术,是在千百年来冷兵器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幸存者总结出的战场生存之道。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人们的生死肉搏经验越来越少,功夫大家自然极难产生。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武魂》杂志曾组织人力走遍名山古刹寻找传说中的高人。 “我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华山、峨眉山、武当山、崂山都去过了,甚至还到日本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武魂》杂志主编魏珉先生说,“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一些著名门派的掌门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哪年曾经打败过哪些哪些高手。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象中的实战能力。 ”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冯骥才脍炙人口的小说 《神鞭》,小说里有个 “索天响”,稳坐津门武林头把交椅,可是和“傻二”一交手,却发现此人只是个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武魂》杂志副主编常学刚曾总结过现在江湖中“索天响”们的三大丑恶现象:第一,吹牛。例如吹嘘自己功力如何深厚,赢过多少人,一辈子没输过等等。第二,贬低对手,固步自封。认为天下只有自己门派的武功最厉害,不屑向其他门派学习。第三,怕输,死要面子。不敢通过实战提高技艺。常学刚说,“其实,很多武术家一辈子没输过是因为他们一辈子没有几次真正的实战,或者根本没有与强手过招,只是在当地小圈子里称王称霸。这些人还有个显著的特征,只会打自己徒弟,拿自己徒弟练手时赢得漂亮着呢,就是不敢和外人交手过招。 ”
    都说“天下功夫出少林”,从表面来看,少室山上下一片兴旺,少林僧人还走上舞台,远赴海外进行表演。可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的表演者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有评论说,“商业化的少林寺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他们的‘花拳绣腿’。 ”负责普京拜访少林寺等重大武术活动的武术名家韩健中说,“我经常批评释永信,他的商业味道太浓。中国武术的推广正在走弯路。 ”
    的确,近些年来,我们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中国武林界的散打比赛。看到那些被命名为什么“天王”、什么“圣手”的武林高手在拳击台上的一招一式,或慢吞吞地拳来脚往,那种没有实战性与残酷性的比赛,仍然是一场表演。而裁判一旦看到某一方体力不支或套路混乱,便赶紧鸣金收兵,终止比赛。
    虽然有人坚信,“在民间,散落着难以计数的派别,各门各派都可能有隐世高手。真正的武功还在民间。 ”但是,即便真有绝世高手,你深藏深山老林而不露面、不以绝技示人,与当今世界武术搏击界高手没有任何交流,更没有实战搏击的战绩证明自身价值,只是让那种自认的神功自生自灭在深山老林,埋葬在野草荒烟中,那么谁来认定你的盖世神功?这样的武林高手能算高手吗?
专家评判

民间高手水平不高
  
  梅惠志:
虽然有民间存在高手这一说法,但民间高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我们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人坚持不到十秒八秒。从过去的情况来看,民间高手的水平很一般。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散手试点,当时民间参赛的有上百人,其中有八卦、形意、太极、大成、通背等拳种的习武者。比赛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剩练散打的了。民间武术招数多,但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抓瞎,对抗起来根本没有反应,挨上两拳三脚就不打了。比赛打得很沉闷,最后冠军都是体校的散打队员。
散打助中国武功重返擂台

关键词
    散打——散打是中国武协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体育运动相适应所整理而成。比赛方式是两人按照一定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 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比赛项目,选手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对手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现代武术中的散打是被“逼”出来的。上世纪70年代,中国武术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时,日本人提出要和他们的搏击门派打打看。中国的套路选手没有实战经验,只能表演,于是当时的场景十分尴尬。那时中国武术套路表演已经走向世界,并广受好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外武术爱好者来到中国,都想与“中国功夫”较量较量。中国功夫如何迎接挑战?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练散打的在国内所向披靡
    1979年,当时的国家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进行了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训练。在摸索中,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国际式摔跤教练,梅惠志开始练习散打。
    梅惠志是练传统武术出身,但他接受了散打,可很多武林人士却认为这个新东西不伦不类。张源侠专著《中国内家武艺的不传之秘》中记载了不少传统武术人士的观点:“传统武术派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奥妙无穷,目前散打的打法只是大杂烩而已,说是拳打脚踢摔样样在行,实际上里面的中国味没有了。 ”
    可是,民间高手和散打运动员一照面,基本上是被打得晕头转向,赛后散打队员透露,“我都不忍心再打他了。 ”而武术家们则感叹,“从没见到过这么快、这么重的拳,专业运动员就是专业啊! ”……随着一系列比赛的胜利,散打运动员开始轻视传统武术。
    为何传统武术与散打较量时很难取胜?传统武术界也有自己的理由——散打是一项体育赛事,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性,有严密的体育规则,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就要舍弃某些技法。而传统武术往往是一种生死肉搏,几乎无规则可言,只要制服对手,什么“阴招”都可以使。但是散打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这些“狠招”。民间武术家们并非职业运动员,而且根据一击制敌的理念,他们也不可能把体能放在首要地位去进行练习。而散打选手选材精良,还配有专业教练和营养师,加之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还有,许多民间武术讲究手法的变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台,拳套一戴,手就等于没了。什么拿啊、抓啊,统统玩儿不转,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抡起拳开打。
    “很多民间武术家不服气,说不愿戴拳套,后来有一次,安排几位民间拳手同我们体校的小队员进行徒手交流,比赛前我们特别嘱咐小队员:不许用重拳,不许用砸头的摔法,结果一两个照面下来,民间拳手的脑袋就起了包。民间拳手输不起,打不过就会找这样那样的原因,头两年参赛的特别多,后来就没人来了。 ”梅惠志表示,传统武术的不足,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平时几无实战训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用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种讲究什么螺旋力、三角力,每招都有几十种用法,说什么可以将人转着打飞,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我们同他们交流时,也就一个照面就分出了输赢,用的就是简单的迎击,没有什么。 ”梅惠志介绍说。
    于是,从传统武术中分流出的散打,承载了武术实战方面的任务。梅惠志接过不少来挑战的国外武术爱好者的招,由于来的一般都不是职业搏击手,因此梅惠志完全能够应付,但当时中国武术界对世界搏击业界的现状并不了解。1990年,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梅惠志带队参加了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是当时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却惨败给泰拳。
    “那是北京武术散打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根本不懂什么是自由搏击,对泰拳的膝肘攻击也不太适应。与泰拳硬碰硬,我们根本打不过,当时我们的队员抗击打能力比较差,挨上两三下就不行了。我一看到泰拳用肘用膝,就只好丢毛巾认输。 ”梅惠志说。那次惨败之后,梅惠志等人把泰拳的录像拿回来反复研究,“泰拳非常硬朗,主要使用边腿和膝肘。他们的计分主要是以击倒而定,所以踢你时一下是一下,你的重拳对方根本就不躲。但我们的队员没人家抗击打,散打只有发挥摔法的优势才有取胜的机会。 ”
散打在世界擂台上走不上三个回合
    辽宁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孙爱萍说:“散打源于传统武术,主要承载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不过,中国散打更多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推广,同世界格斗场上其他技法相比,还缺乏技击性、实战性。 ”
    近几年,在与泰拳的对抗中,散打所代表的中国功夫赢多输少。这是因为研究规则,泰拳可以用肘膝,中国散打可以用摔法,因此赢面比较大。可是,在为众多搏击爱好者所熟知的泰拳王播求与中国散打冠军孙涛的对抗比赛中,孙涛似乎不堪一击。要知道,作为职业泰拳手,播求在日本最知名的综合搏击赛事“K1”中所向披靡,其战绩为170战155胜;而孙涛的比赛次数只有24战,所以失败也属正常。
    孙海平说:“美国、日本最佳的职业格斗选手在体力、摧毁力和抗击力上还是占有优势的。专业人士曾说过泰森要参加‘K1’,也难保获胜。 ‘K1’是一项决定谁是全接触对抗中的王中王的比赛。我想,我们的柳海龙、那顺等优秀选手,能不能在‘K1’高手面前走上三回合,真的很难说。 ”
    既然脱胎于中国传统武术,散打注定有不少武术的血脉。比如,散打选择快摔法为发展重点,因为既能摔得漂亮、省力,又不太伤人。但片面强调步法游击,忽略拳术、绝对力量、膝肘攻击等手段产生的后果就是,散打对对手的摧毁力是比较小的。孙海平认为,“由于距离一般控制较远,通常靠突然的抱摔、重腿一举成功,所以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不易产生爆发力。为了增加打击力度,只好拉大动作幅度,完全缺少寸劲、透劲。看中国散打获胜,有多少是靠重拳重击击倒的? ”
    在民间武术论坛上,有传统武师留言:“散打不过是拳击、踢腿加摔跤的怪胎,不能代表中国武术的实战。 ”众多武师留言表示赞同。他们的理由一针见血——散打训练内容单一,就是打沙袋手靶加上体能训练;基本上摒弃了传统武术里先练站桩、套路等基础功夫;没有武术的前期基本功训练,所以出现了出一拳、踢一脚,打不了就抱缠的现象。
    显然,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散打将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和比赛次数的增加,面对越来越多国外选手的挑战。
专家评判
散打早被世界潮流抛弃
    岳江:我们曾多次运作中外武术交流对抗赛,中国散打选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特别保护。我们和国外选手在规则上的理解很不一样,国内进行的比赛从来没有看到过进行地面格斗。国外的比赛很多是双回合制,一回合就达到10分钟,而国内的比赛一般是三回合,每回合不会超过5分钟。另外,我们理解的“KO”也不一样,国外的“KO”都是制服对手,而国内好像只要把对手踢倒或摔倒就算“KO”了,而靠裁判判定的比赛不能算“KO”。
    为什么中国散打比赛通常是三回合,每回合不超过5分钟?那是因为体能不佳是中国搏击选手的通病,所以参加国外相关格斗大赛危险性很大。由于国内武术协会没有下设相关的自由搏击、巴西柔术等分会,所以我们申请在国内进行相关比赛很难。而让国内选手去国外参赛,由于担心选手的安全,武协又很难批准,所以就造成了中国散打国内威名远扬、国外无人知晓的局面。
武术联赛让世界看过来

关键词
    武林大会——2007年3月,CCTV-5推出了一个略带颠覆性的武术节目——武林大会。所谓“颠覆性”,就是《武林大会》推行的是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搏击。作为一位对武术很有研究的电视人,《武林大会》出品人阮伟一再强调,这档节目的口号是“还原真实武林”,突出的是一个“打”字,对花拳绣腿坚决说“不”。《武林大会》的收视率直线攀升,并一度成为CCTV-5晚间10时20分时间段的“擂主”。《武林大会》得到了它想要的足够多的眼球,同时也面对着颇多非议:怎么打得这么难看啊?到底是武术还是摔跤啊?
    事实上,大家对中国武术技击能力的津津乐道,反映的是人们心中某种真实的想法——中国武术能不能像想象中的那样“打遍天下无敌手”?在和其他国家搏击门派的比拼中,在与世界武林的接轨中,中国武术能不能争来天下第一?
    《武林大会》承受的“赞”与“弹”,恰恰体现的是人们对武术的复杂心理。在看惯了武侠小说、功夫电影及武术运动员的对练表演后,一部分人觉得《武林大会》这种接近真实的搏击更真实,一部分人则觉得这种打斗场面太不刺激。无论如何,《武林大会》让更多的人不情愿地看到了一个事实:真实的中国武术,与想象中的绝对是天壤之别。
《武林大会》怎么看有点像“超级女声”
    当然,作为一个新生电视竞技栏目,《武林大会》还难以代表中国武术的最高技击水平,某种意义上,它有点像“超级女声”,是一个普通人展示技艺的平台。不过,即使是公认的武林高手,其真实的打斗场景也绝不会昏天黑地、荡气回肠,与《武林大会》呈现出的技击场面几乎相差无几。从现存的一段录像来看,1954年1月17日,一场传说中的武林对决,一方是白鹤拳传人陈克夫,另一方的身份更是了得——香港吴家太极掌门人吴公仪。这场武林对决难得地留下了一段录像资料,画面上两人的扭打实在与普通的殴斗没有太大差别,观赏性甚至不及《武林大会》,吴、陈过了几招后恼羞成怒,置规则于不顾,开始“大打出手”,以至于比赛被迫中止。
    著名武术家林鑫海说:“中国武术发展到当代,是以套路运动为主要形式的,即使是传统武术中的攻防格斗技艺,也多因长时间疏于实实在在的传授、研习、对抗比拼而名不副实,精髓难现。 ”于是乎,很多人期望的不同门派的 “华山论剑”其实是无法实现的。
    可是,偏偏有“好事者”要借助电视这个平台演绎现代武林版的 “华山论剑”。于是2009年,刚刚登上CCTV-5的“WMA”中国武术联赛在《武林大会》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愣是将中国武术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这个玄虚的概念变成了一种鲜活的赛事。其官网称,该联赛“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千变万化的搏击技巧与技法”。
    著名武术家韩健中说:“就目前来看,武术的发展赶不上跆拳道、空手道火爆,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跆拳道、空手道馆去学习,满大街都是穿白色跆拳道练功服的小孩子,少有去学传统武术的,这就形成了传统武术的继承危机。学的人都没有了,还怎么去弘扬发展?当然,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大环境导向问题。目前,搞竞技武术,拿了金牌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待遇,可以为运动员晋升职称,这些引导着人们搞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什么也没有,练传统武术的只是自己强身健体,少有人去演练技击,去研究传统武术的踢、打、摔、拿等技击技术,最终导致了今天传统武术日益萎缩的局面。《武林大会》和武术联赛给热爱传统武术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展示传统武术魅力、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将引领传统武术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
武术联赛寻找接轨世界的链条
    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提出:“就武术联赛而言,整个竞争理念对中国武术来说都是陌生的,让武术作出这样的改变,也是屈从于市场经济的力量,但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如果武术要加入到国际体育世界,那么就必须变得和其他能够进行评判的项目一样,这意味着,需要一套能让裁判采用的评分标准,以确定运动员的胜负。 ”
    于是,在中国武术联赛中,选手不分级别、不戴拳套,按照规定的30招技法比赛。
    全国有131个拳种,这怎么打?裁判怎么判?最终组委会从太极拳中锁定了30招。但30招岂能囊括中国武术的精华,这30招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争议声便不绝于耳。一名参加武术联赛的运动员也承认:“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被限制在规定的30招内确实有些不合理,有些招数也不适用,这使比赛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好看。作为职业运动员,我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 ”
    观众的反响也很强烈,很多人说,多数时间只见选手穿着护具在擂台上对推胸部。由此,中国武术联赛被 “恶搞”的网友称为“推胸大会”。就此,康戈武出面澄清:公众往往被功夫电影误导,其实真实的打斗并没有那么玄妙,而实战竞赛的规则也在不断完善。
    韩健中表示:“中国武术的精髓是搏击,但这终究是比赛。普通人的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是15公斤,可参赛选手出拳的力量则有140公斤。现在规定不戴拳套,我们就必须考虑队员的安全。随着大家逐渐熟悉30招标准技法,中国武术联赛会在规则上有所放松,比赛也会更好看。 ”
    其实,如果要还原真实打斗,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体育竞赛中不同项目的规则差异化问题,但是,这种真实打斗往往是以比较极端化的形式达到规则的统一,那就是“打死不偿命”。易剑东就是持此观点的专家之一,他说:“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武术讲究重心低和下盘稳,因为习武之人要全面攻击和全面防御,裆部是薄弱环节,是必须重点防范的,因此才有练成‘铁裆功’的人。而现代搏击比赛是文明的竞争,往往是禁止击打裆部的。拳击选手不允许攻击对手下身,散打运动员也不能攻击对手的裆部,这些现代的体育竞赛已经文明地规避了可能的伤害,自然其竞赛就与真实打斗有差距。 ”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某报刊曾登载了一个真实事例:一个农民到一个武术高手开办的武馆报名,被拒绝后突然攻击这个高手,结果不是习武出身的农民一拳打死了开武馆的高手。这个极端事例说明,体育竞赛与现实生活中的打架不是一回事。所以,虽然打架没有招法限制,但却不能像体育竞赛一样传播和倡导。现代体育竞赛要普及、传播,必然要有规则限定。
    其实,中国武术联赛的组织者已经开始考虑下一步的改革问题,以期走出一条属于中国武术的道路。 “中国武术其实有很博大的东西。像现在世界上著名的搏击比赛,都只是简单的搏击;像拳击,无非就是直、摆、钩,我们的散打也就是直、摆、钩加了个边腿。但武术却不同,它有很多精细之处。我敢说,只要连续发三招,武术比赛就会是全球最好看的搏击! ”武术联赛出品方、中视体育老总阮伟直言。
专家评判
武术联赛在悖论中前行
    易剑东: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中国武术联赛注定要在悖论中前行,在很多国人扭曲的武术形象中前行。但只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我相信中国人终究会了解、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武术,会理解、认同武术联赛的宗旨和理念。
    韩健中:其实,打得不好不赖各门派,这么多年了,确实没练好。但我还想说一句,现在开始练了,真正的功夫就自然回来了。

上一文章少北武术欣赏 下一文章中华武术门派简介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7
0
2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