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08-19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周素珍 访问统计:481
笔者在多年的习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勤补拙,加之与武友相交甚广,勇干求教,至今虽不敢自诩略谙武道,但对在学练传统武术过程中,如何求取传统武术对个人的锻炼价值,尚有一点体悟,希望能对初涉武林的朋友有所启迪。谬误之处,尚请武林同道见谅。
一、根据传统武术的多项功能确定好自己的价值取向
对干现代涉足于武林的朋友来说,一般学练武术的价值取向大都是希望通过对武术的学练,或是能在养生健体上达到修身养性保健抗衰的作用;或是能在身体一旦遭遇歹徒不法侵害时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或是用武术的技能为自己谋求一份职业;或是用武术所具有的“刚性”威仪,来增强自己或是子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信心等等。但有一些武林朋友,通过习武的过程,随着对中国武术本质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加深,则能将中国传统武术作为民族的优秀文化去认真地研究和发展。所以,凡涉入武林,首先要确定自己习武的目的,如年龄偏大,或因身体素质上的原因而只想满足于一般的强身健体、丰富一下业余生活的内容、提高一下生活中的乐趣,那么选练一个适合自己爱好的拳种,坚持练习便可达到目的。而对于有着良好择师条件和一定习武经历,又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就应该眼界放宽,在掌握好本门拳理、功法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博采几个风格不同的拳种中有代表性的套路或动作,认真体会揣摩这些拳种在主要功理、功法、运动特点上的不同与相通之处。这对于一名有志在武术领域有所造诣的朋友,通过对一些拳种的不同运动风格和特点的比对,就能较快地寻觅出武术劲力在瞬间变化上运用的共性特点;梳理出人体内外协调一致的基本运动规律,进而为自己能全面地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更好地去挖掘和拓展传统武术的功能是大有裨益的。
观察、分析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和深化认识的思维方式,分辨则提高我们认清事物本质、规律和区别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能力。学练武术的初始,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学起,循序而进,这是学练好武术的前提。对于一个有造诣志向的青年人来说,随着对本门拳法的风格特点了然在胸、套路动作演练娴熟,对武术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后.就要拓宽思路,不要拘泥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为陈旧的“背叛师门”观念所累这样很容易形成老太太裹脚,只是围着“家”里转的思维定式。要知道在物质世界中只要是有形态的东西都存在着优劣之分,如果我们继承来的拳种在内容和形式上缺少必要的含金量,门人再严守“家规”,不去吸收、借鉴“他家”所长来补己之短,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拳种必将像天空里浮动的云,早晚也得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学练武术就要提炼武术的精华,钻研武术就要去伪存真,发展武术,就要坚持“科学领域无禁区”的思维方式。多年来传统武术界里正是由于一直信奉着“门规”的观念,才形成了一些善说的不能练,能练的不善说,讲“柔化”的上了擂台不能以柔克刚,练散打的则以刚碰刚,外家的看内家太软,内家的看外家过刚,练竞技的看练传统的太土,练传统的看练竞技的缺少文化内涵的尴尬局面。无怪乎有人评论中国武术界是:夜郎自大的多,孤芳自赏的多,故弄玄虚的多,自吹自擂的多,骑着毛驴寻找前人路的多,守着老祖宗牌位不放的多,就是善于浓缩武术精华的人少。那么,作为武术爱好者,如何通过对传统武术的学练来获取武术的最大价值?我体悟的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出自己学练传统武术的清晰价值取向,同时要选定自己所喜爱风格中的一个拳种,这对于培养兴趣、树立信心、练好武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由于拳种的种类呈多样化,在外观的表现形式上也是风格各异,因此民间武术界对于传统武术各类拳种在区分上,按照拳种的演练风格和练功的指导思想,主要分为内家、外家两大类别,这是我们学拳初始在感观认识上首先接受的模糊概念。但随着对武术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对技法运用规律认知程度的加深,就会逐渐地认识到不论是“内家”也好,“外家”也好,在踢、打、摔、拿技法的运用上,最终的落脚点都要落在“刚柔相济、随意而发”“无招胜有招”上。所谓的内外家拳的区别只不过是在练功的指导思想上,在外在风格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罢了。但对于初学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传统武术有内、外家拳之分。按一般规律来讲,青少年大都以动作飘逸、拳脚刚劲有力的所谓“外家拳”作为选学目标。还有一些武术爱好者则出于个人的喜好或年龄偏大、体质柔弱等原因,则将腰腿功要求相对宽松、动作相对柔和的所谓“内家拳”作为学练的对象,还有的因地域上和历史传承上的原因,一个区域,一个家族终身都在延续传承一个拳种。武术界存在的年龄差异、拳种偏刚偏柔风格的差异,加之在武术界长期存在着的拳种、门派之间或认同或排斥的旧有观念,使武术界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你谈你的三国英雄,我论我的西游神仙”的局面。这种内、外家拳种互不相参的封闭观念,对于一些希望能在武术领域有所造诣的人,去深入了解武术运动共性规律、特点,科学挖掘人体潜能,合理支配不同年龄段生理机能,以最佳运动形式体现武术的各项功能是有着一定阻碍作用的。这也是我们在学练武术过程中很容易为“内外家”的传统观点所束缚,不能全面掌握武术运动规律和一些拳种正在萎缩的原因之一。要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武术家,无一不是内外并重、博采众长,对武道真义的彻悟者。如武术界的老前辈张文广、蔡龙云等一些高等学府的武术教授及民间的一些著名武术家,阅其习武经历,我们从中都可看出这些老武术家们,无一不是在立足于本门兼学旁类,多方汲取武术之精华,深刻领悟武术奥义后而择优劣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的。这些老前辈们在习武的生涯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持久的恒心、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所以,我们学练中国武术时,在学练武术的指导思想上不要被门派的观念所束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确定不同时期不同的研习目标,这样通过对传统武术的不断研究和锻炼,就会把武术的多项功能,最大程度地凸现在自己的锻炼价值上面。
二、深刻理解武术文化内涵决定着武术造诣的深浅
“拳法之神韵源于心灵对武术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传统武术作为延续千年、倍受国人所推崇的一种身心俱修的运动形式,在刚劲遒拔的一拳一脚之中,容纳着的阴阳运转,或刚或柔、或进或退的攻防意识,可以使一个人用思维的触角去感受那大千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中才能不断地得以发展的哲理;在传统武术那’‘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一的内外一统、意念与动作和谐一致的拳法功理中,会使我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的一切客观事物规律达到高度的“和谐”,才能使自己在平衡中成就大、成就强的人生哲理。因此,我们学练传统武术就要通过武术运动中的刚柔变化,去深刻理悟那“拳理即是人理”的人生奥义。人们常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那是因为在武术那一拳一脚的交融中所蕴涵的内容是丰富和深遂的。所以,我们学练传统武术不能把学练武术的目标仅仅局限于学练武术套路的多少上,技法运用的高低上。还要随着对武术在本质认识上的提高,去拓宽视野,不但要理清中国传统武术在运动形式上所寓有的技击能、强体功能、艺术欣赏功能的价值所在,还要通过传统武术的武技、武理所形成的庞大理论体系,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规律、特殊规律和技法运用的基本原理,更要把中国传统武术所承载着的厚重民族文化思想、辩证哲思、伦理道德、民族精神融入学武术的全过程之中。这样,通过学练中国传统武术、修炼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就能使我们通过武术理论中“阴阳”的既分争又融合的对立统一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八卦”的方位变化关系;“刚柔相济”的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理悟出“招法好用在一时,武之奥义用一生”的真正含义,从而,就会通过武术之套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哲理。
三、练功不辍、勤于梳理是获取武术锻炼价值的根本
中华武术作为用于养生运动科学及对搏的一门技艺,是与传统文化相交织的一种社会文明进步产物而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因而其理深邃而广博;其外在运动形态和风格也有所不一。前人为勉励后人探索真艺有之所曰:“艺无止境奥妙无穷”;“欲求其髓,贵在得道”。故不得其“道”者,终不能有所大成。而欲入其“道”者,虽有名师指点,也需勤思、勤动才能深悟其理而知其奥妙;才能通过对中华武术所谓的“内外家”拳的功理、功法研究中使自己在武术的“技与理”上真正地融会贯通,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中华武术的精髓实质,别无其它捷径可走。“欲取真谛勤为首”。学练武术之所以贵于勤,这是因为武术发展到现在,首先在其特征的归类上是一项体育类的运动。武术的功用现已由以技击为主的原始功能,逐渐进化到融养生健体和技艺美于一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运动。人们在研究武术特定的技击方法与养生健体的功能同时,愈来愈注重武术运动的审美价值。而塑造武术外在美的首要一点,就是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身体各部位肌肉的舒缩性能,增加肌肉和肢体各部韧带的弹力,打造出良好的身体素质,以适应武术运动中各种不同动作的需要。
“技精在于‘勤’字得道在于‘悟’字”。“勤”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在学练中国传统武术方面,就是在学练的过程中,不但身体要勤,而且还要勤于对功法、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的梳理。中华武术各门各派都具有各自的运动内容和特点。每个套路都是由不同的技术动作构成。练好套路动作需要内在的精神、气力、意念与外在的形体表现方式高度协调统一。而“内与外”的高度协调与统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哲人们所说的“量的积累”过程。量的积累体现在习武过程中就是意念、气力与动作协调统一的程度。而意念与动作能否高度的协调与统一,又是一个科学演练的过程,科学的演练则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对武术理性的认识就是要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勤于动脑,多看多学,善于思索,摸清和掌握武术运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书刊、武友之间的交流,以及其它的一些有效方式来了解中华武术不同拳种、不同区域、不同流派风格拳种中的个性,研究它们在理论上和运动中所具有的共性规律。通过“勤”字,悟出“理”字,就能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功理功法构成、技击方法的使用,在本质上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就能为自己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上,构筑出“全力以赴抓主干,枝枝叶叶就好办”的正确思维方式;就能在众人对武术各类拳种物象的繁杂诠释中看出端倪。从而能更加科学合理使人体的潜能在武术的运动中得以有效发挥。所以在学练传统武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大脑的“勤思”与身体的“勤动”是我们学好传统武术的最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