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武术 >> 文章详情

试释武术套路及三个主要拳种的特点和练法

文/万义辉 万汉奎 2013年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人们常练的武术套路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南奉及各种不同的传统武术套路。

目前,流行最广的主要是长拳、太极拳和南拳。下面,就这三类拳术的特点及习练要点为广大初学者做个简单的介绍,并共同探索。

一、长拳类

长拳,主要指传统北派武术中的一部分。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国家新编的长拳,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吸取了查、花、炮、红、华诸拳种之长,按照一定的要求,把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它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主要项目之一。长拳适合于青少年练习。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它的内容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等动作。

现代长拳,在内容、风格、特点上与明朝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的长拳三十二式、太极长拳等迥然不同。

首先是拳的姿势。它要求头正、项直、沉肩、挺胸、立腰。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下肢动作要稳定,整个形体动作姿势要匀称。从姿势和精神状态上,还要体现出攻防意识。在完成这些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准确,应充分体现出动作的攻防特点。如“弹腿冲拳”,应先抬大腿,再迅速将小腿踢出,要求膝部伸直,脚面绷平,力达脚尖;冲拳时,拳要从腰间沿直线向前快速有力地旋转冲出,力达拳面,上下肢动作应协调一致,做到“手到眼到”。劲力要求,刚柔相济,顺达而有爆发力。在做冲拳、推掌、顶肘、弹腿、踹腿等动作时,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力量顺达到动作的着力点。“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方能做到节节贯通、劲力顺达。同时还要求,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和以呼吸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即所谓的“以意取力,以气催力”。

其次是拳的身法。它要求多样化。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变化应在躯干的紧密、协调配合下,达到上下和顺、首尾相随、完整一体,要使身法恰到好处。为此,除应加强躯干的柔韧性训练外,更要体会动作要领和攻防含义。长拳练习中,眼法是非常重要的,是体现精气神的重要环节。演练长拳时,要善于运用眼神,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攻防意识充分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求精神贯注,情绪饱满,能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长拳的呼吸,要求“气宜沉”。此外,还有“提、托、聚”法,合称“提、托、聚、沉”四法。—般情况下,由低姿动作进入高势动作时,应该用“提”法:静止性动作应该用“托”法;刚脆、短促动作应该用“聚”法;在由高势动作进入低势动作时,应该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的进行而变化时,应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同时要顺其自然,不能故意做作。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宜沉”的“腹式呼吸法”,就容易造成供氧不足,而出现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运动的稳定性也可能遭到破坏。所以,长拳运动时必须运用“腹式呼吸法”,这样有助于运动的持久和平稳。

最后是节奏分明。要求运动时,动作、组合、段落之间所表现的韵律变化,应恰如其分。整套动作,既应在快速中进行,又通过速度、力量的变化,有机地处理刚与柔、动与静、轻与重、疾与缓等演练技巧。节奏感直接体现着武术素养和水准。在长拳运动中,只有认真研究和体会了套路结构特点及其攻防含义,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运动的节奏。

以上综述,阐明了长拳套路技术的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等,构成了长拳套路技术的八大要素。它既是影响长拳技术水平的基本因素,又是表现长拳技术水平高低的基本特征。只有全面掌握,才能在演练时做到得心应手、内外合一。

二、南拳类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各省拳种的总称,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后逐步渐形成了独立拳系,主要种类有广东、广西、浙江、湖南、福建和四川等南拳。

其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旳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总的特点:步稳、势烈;拳法刚健、少跳跃、多短拳、擅镖手;以气发声、以声助力。

南拳的基本技法:挺沉平正,贯气扣梢;阔幅扎马,沿中继击;未定不移,未稳不发;吸蓄闭息,呼发开声。此为静止姿势的基本技法。

其拳式要求:躯肢由内而外,向“十方(上、下与四正、四隅)”挺劲,并注意挺劲中含有沉劲。使躯肢在挺劲和沉劲的同时作用下,头上挺而项稳竖;手外挺而沉肩、坠肘、塌腕;膀外挺而圆胸、拔背;膝外挺而敛臀、屈膝、稳足。内气伴随挺沉劲穿筋过节,贯注至手指与足趾,使手指和足趾梢节屈曲扣劲。

与此同时,还要求头脊中正,两眼、两肩、两胯根均横平,两脚掌踏平。这样拳式才显得挺拔、稳沉,刚健力丰,阔幅扎马,沿中继击,乃为动作上下配合的基本技法。

其拳系将步型、步法称为“马”,喻步如战马。“阔步扎马”,即在攻防进退中,通过适当加宽两脚的横向距离(阔幅),来加大、加宽支撑面,提高动作的稳定性,使其如落地生根一般。

“沿中继击”,要求上肢动作在身体正前方的矢状面进行。这样站住敌我两方的正中进行攻防,防护自身要害,也是击中对手要害的捷径。要求两臂纵向屈伸出击,内含十字撑拉的意气劲。“扎马”、“继击”,有助于加强动作的稳沉度,能避免两脚进退,过于靠近前进方向线,造成动作左右歪斜、或前倾或后仰失势。

这一技法,在马步正面出击的动作及横向距离较宽的拗势弓步进退动作等较为多见。这种步法有像其他拳种那样,纵向进退迅疾,但有其他步法稳沉的特点。这种拳式,不像严守“三尖相照”的拳式那样紧凑地缩小了正面防守范围。但它以稳沉的“阔幅扎马”,固下以刚;“沿中继击,固上守中”,具有“你打我不怕(不易击中我要害,若有击中,也不易击倒我),我打你受不了(我下盘稳,有助发力;上肢硬,攻击力强)”的坚实基础和阳刚气概。

“未定不移,未稳不发”,是南拳移步和手、步动作配合顺序的技法。“未定不移”,要求移步行进时,必须支撑脚站稳踏实,移动脚才能稳沉动步。支撑脚漂浮着踉跄迈步,则有失南拳之稳沉风格,“未稳不发”,要求两脚要站稳实,脚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才发招出击。不在自己桩步未稳、根基未固、难于自保时急于击人。一旦扎马稳固,常常可做到“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

吸蓄闭息,呼发开声,是南拳发劲的技法。要求蓄劲时,以腹式深吸气配合,将内气蓄丹田,将内力蓄腰脊,随之关闭声门、闭住。

三、太极拳

太极拳,深受海内外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成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术,综合地创造出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古人称之为“太极”。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国家根据以上各式太极拳的特点,又整编出了24式简化太极拳;后又整编出48式、42式、88式等太极拳。现在正式比赛大多为24式和42式太极拳。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十三种基本方法,也称“太极十三式”。要求动作徐缓舒畅,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有称其“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量。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具体要求,应是:

静心用意,呼吸自然。练拳者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要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其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颗。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做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引诱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练太极拳,一要“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练拳,还可“活跃情绪”。这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练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二要“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

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8
7
1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