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09-09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谢永广 访问统计:525
王芗斋是一代武学巨人,身处中国社会和武术发展的特殊历史转型时期,他的武术体系和武学思想的形成,是与中国武术发展进程,和他自身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对王芗斋武学思想的研究,从侧面也能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武术家的命运沉浮,反映了武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解读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及其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本真存在。
一、王芗斋武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实践交流中探索武学真谛
在王芗斋早期的交流、探索和实践中,他发现传统地武术套路某些练功方法存在严重弊端和不足,一味地追求招式华美和奇功异法;一些传统武术门人因循守旧,泥古不化,致使武术的理论与实战脱节,养生与技击割裂,传统武术逐渐地走向了“拳八股”的僵滞地带。为此,芗斋先生感慨曰:“近世操拳者,每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殊不知此种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它用,最为生理家禁忌,毫无运动之价值也。而拳套方法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果欲研拳者则又何暇而习此?”
他清晰的认识到,中国武术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武者自身学问和见识的差异,以及思想闭塞而局限于自身门派的一隅之见。“识别浅者,即以为人莫能为,便以为神秘视之。殊不知神秘之说根本荒谬,概由智识薄弱、鉴别力低及体认未精而起。所以,每以理趣深者,辄起一种神秘思想,若夫习之深,见之广,闻之多,有所遇,自然豁然洞悉,而不疑有他,凡事皆然,岂独拳学哉?”所以在对拳学的研修过程中,王芗斋坚持的是在实践中探索,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他强调“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纵观王芗斋的武学历程,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武学探索开始,他就在武学求真的道路上从未停息。两次武学巡游,使他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能;北京、上海、天津三座城市的切磋交流,实战对抗,以身试道,验证了所学。经过一番实践探索,王芗斋所创立的武学新体系已初露端倪。
第二阶段,王芗斋武学新体系的形成
两次出游为王芗斋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武学视野。他掌握了各门派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加以梳理、归纳,完善了自己的武学体系。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他发现当时的传统武术已经套入瓶颈,那就是套路丛生、功法泛滥、理论冗杂,武术人的观念落后,思想闭塞。就像改良的新武术一样,“从武术套路中抽取基本动作,把其归类整理,再编排连接成新的套路”。像这样仅仅从创编几个新套路这种形式上进行改良,难以解决中国武术所面临的实质矛盾。因此,芗斋先生从整体方位和多维视角进行思考,对中国武术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首先,王芗斋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拳术套路,以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把中国传统武术独特的站桩功作为训练的基础,把浑圆力的求取与运用作为整个训练体系的核心,把冗杂纷乱的传统武术功法技术进行提炼,总结出科学、系统而又简练易行的“站桩、试力、试声、发力、走步、推手、散手”七个训练步骤,成为“意拳七妙法门”,形成独具风格且不失中国武术传统内涵的武学技术体系。
其次,王芗斋在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武技并非盲目排外,而是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找到国术之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高。芗斋先生在上海同拳王英格较技之后,他发现西方的拳击技法简捷,劲力迅猛,步法灵活。相对来说,比中国的传统拳法更为实用。于是,他便对拳击做了系统的研究,把拳击的技术方法和训练理念融入传统武术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逐步地使意拳的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技法简捷化。
王芗斋在构建意拳体系的时候,不再片面地强调门派和招法,不再去追求一门一技的局部学识,而是站在大武学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中国传统武术未 来的发展。可以明显地感到,此时的王芗斋,已经对传统武术的探索,升华到武学的高度来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王芗斋武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20世纪的20年代和40年代,是王芗斋武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20年代,王芗斋的武学新体系在逐渐的酝酿形成之中,同时他也在积极进行理论的研究。1929年,他撰写的《意拳正轨》,是其当时的代表作品。在《意拳正轨》中,王芗斋对意拳站桩的内在要领以及实战交手时的一些经验法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是王芗斋先生对自己多年的拳学经验的一个总结和概述,是引导后学走向拳学正轨的理论指南。可以说,《意拳正轨》是王芗斋武学思想形成的基石。
到了 40年代,王芗斋对武学探索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他不再局限于技术的研究,而是站在宏观视野的立场上,以哲人的思维,运用哲学的观点解析中国武学的大道。此时的代表作品旯乜在1944年撰写的《拳道中枢》。《拳道中枢》一文,芗斋先生充分阐释了武学内涵、社会要义、人生哲学和宇宙自然的规律,而武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是指拳道。
在这篇言论中,王芗斋把“技击一道”视为“拳道微末技”。认为掌握了技击,只能是达到武学的中乘境界。武学除了技击之外,还有更为宏观的意义,那就是“道”,意即掌握了武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芗斋先生定名此篇为“拳道中枢”,可谓直指武学真谛。
其次,王芗斋把“武德”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行。”于是提出了“四容五要”的信条与规守。四容,即头直、目正、身庄、声静;五要,即恭、慎、意、切、和。王芗斋说,“要有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有大德,方能修大道,领悟武学之真谛。
再次,王芗斋还对拳套与方法、拳道丧失原因、师徒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认为,“盖拳套一项,大都知系人伪造。要知拳学根本无法。所谓法者,乃原则原理之法,而非枝节片面之刻板方法而为法。”并将习拳套比喻为“备妥药方,以待患者”的庸医,甚为贴切。而拳道丧失之原因,除了“拳套方法为之”以外,还在于“能窥拳中奥蕴者,惜为积习成见所囿,不肯将所得精华以示人”。在痛斥保守之余,又感慨万千,“岂止江洋之水,何患人掏”?所以王芗斋之愿望就是“为使拳学昌明,愿将平生所学交代后任,逐渐扫除门派之观念,则拳道或可光大乎?是所愿也”。对于传统的师徒制,先生认为,“凡属同好,有来则教,教必尽力,有问必告,告必尽义”。他一方面肯定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另一方面又指出师徒制加剧了“拳界的派别,门户成派别,派别致学理庞杂,掩盖拳道真义”的不良倾向。
在《拳道中枢》中,芗斋先生还倡导“知行合一”,“学术一道,要在知而能行,行亦能知,否则终不免自欺欺人”。既要明白其道理,更要在明理的基础上积极地去行动。可以说,《拳道中枢》的问世,标志着王芗斋武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二、王芗斋武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架构
1、把握浑圆,是王芗斋武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从王芗斋的武学技术和理论体系来看,王芗斋在创立意拳的过程中,始终把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浑圆思想,也就是“一”的思想。古人谈:“夫一者,乃道之根,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一也。”芗斋先生认为,意拳的精神实质就是“一”,而宇宙间万物变化(包括拳术各种变化)都是“一”衍生而来。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无论芗斋先生的武学体系如何扬弃与革新,他对这一主脉思想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赋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并对其积极地充实、完善、深化和拓展。
2、知行合一是王芗斋武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芗斋先生在武学方法体系上,执简驭繁,以概其要。他大胆摒弃了传承数百年的冗杂的武术套路和奇招异法,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将整个武术训练体系总结为七个步骤的训练程序,即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发力、推手和散手,谓之“七妙法门”。王芗斋在他的武学体系中,首次倡导废弃武术套路和招法,以站桩的“不动之动”作为入门之基,以浑圆力的培养和运用作为贯穿整个武学体系的核心。就意拳技术训练而言,“七妙法门”也始终是在阴阳浑圆思想(即“一”)的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它朴实无华,返璞归真,是武学技能与传统哲学相结合,是武学中“知行合一”理念的最佳演绎。
3、以武演道是王芗斋武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芗斋先生的武学造诣得益于内涵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又脱胎于传统文化,这与清末民初时期各种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影响是不可分开的。历史的发展证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冲撞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新的更具生命力的东西,而芗斋先生就是这一时期体育文化的锐意革新的实践者,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超人的智慧、深厚的武学功底,以及海纳百川的精神,对新事物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开创性的把西方体育精神与传统武学相融,历史性地完成了传统武术中西合璧的统一基本理论的构建,并极力倡导将武术升华为武学,使武术由一种搏杀技能升华为一种修养身心的大道,一种启迪人生的哲学,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唯物、辩证的武学理论体系。他既是一位现代武学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以武学理论证实和体验中国传统哲学的倡导人,更是一位体现武术最高境界的实践家。可以说,王芗斋武学体系的创立,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王芗斋武学思想也必定在中国武学史上熠熠生辉。
三、王芗斋武学思想对当代武术发展的影响
王芗斋先生结合众家之长,摒弃了延习数百年的套路和固定招式,以及深奥难解的拳术理论,使拳术返璞归真。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对西方搏击训练理念并没有盲目排外,而是进行科学、客观 的分析和对比,从中找到巾国武术之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高。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出了一种养生和实战俱佳的拳学体系——意拳。芗斋先生的创新,是在保持了我国传统武术本质的同时,辩证的吸收和借鉴了西方搏击训练理念,为中国传统武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说,意拳不是一个门派,而是一种方法体系。王芗斋创立意拳体系的初衷,并不是为中国武术添加一个新的门派,而是以意拳为载体,以使中国武术体系系统化和统一。因此,王芗斋武学技术体系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发展脉络的全面梳理、归纳、提炼和总结。王芗斋先生探索和开拓中国传统武学新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全面梳理和总结中国武学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对于构建中国武学发展理论,调整其体系结构,优化其体系目标,使中国武学整体构架更加的科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