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10-30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齐晓乐 姚亚行 访问统计:613
文/齐晓乐 姚亚行2012年
“单把”是洛阳圣行心意拳的基础拳式,相传为马学礼祖师时期所传习的单式,为第一代捶法。因本门拳法一切的变化皆与单把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故而被历代拳师奉为“母拳”,代代珍视。单把讲究身具五形(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鹰爪),六合齐备,四样身法清晰自然。本文仅据笔者自身练功体悟,叙述孙友恒师所传“单把”,诚望方家指正。
1、起势:自然站立,两足与肩同宽,面朝南方。要求:两足尖自然为度,似平非平,似八非八,以重心稳固为宜,此式是由静到动阶段,心要安静,气定神凝。
2、气沉丹田:两手由体侧向胸前捧出,上托若物。要求:此式虽动,但还属静的状态,外形放松,内在要敛神聚气,静以待动,等大脑发出信号,为下一动式做好准备。心脑越静越好,身体自然站立。
3、扎架子定势:身体各部位调整完备后,心气由意识发出信号后,下沉,随机身体下扎,内气与外形要同时,两手向左下方下插(或可含有下劈之意)。左弓步要求头正,颈直,肩平,左腿弓出,大腿略平。但要做到膝不过足尖为度,后脚蹬地,劲力要足,前手置于左膝处,五指张开,虎口圆撑,掌心向外;后手落于丹田处,蓄势待发,后手肘弯不可过大,大则间架宜被人乘。两足要做到脚尖随脚尖,脚弯随脚弯,方向要保持一致,内要静,外要稳,气要顺。
4、右单把定势:身体在弓箭步的基础上,向左拧身,身体束式,左手护腮,右手置于裆前蓄势。外三合要合好,束身而起,挺立展身,腿虽挺直,但不可僵直,劲力要聚,身体要放松柔和,精神提起,眼神专注一方,要有威严,要体现出虎豹头的神态,不可过松而漂浮不定。站立稳固后由腰胯为界,上体向上、下肢向下发力,上下要同时。右掌上挑,左手下砍,与右步的震脚要落于一个节拍上。此处应注意拳谱要求“束身而起,展身而落”,故而不可僵滞,停顿时间过长,要一气呵成,节奏分明为宜。上挑手和下砍手要随整体劲而同时发出,不可在整体劲发出后,两手妄动而成二次发力。此时,蓄发过程完备,呈右单把定身。单把定势时,在手上挑脚下落之际,呼气呵声,所谓音调内气,声振拳威,其中奧妙不可不详察。右单把定身要求:前有三尖(鼻尖、手尖、脚尖),后有三弯(脚弯、胯弯、肘弯),身备五形,劲力贯四梢。定势稳固如山,身体间架不前倾,不后仰,不左歪右斜,立身要正,劲力相争,脊正,肩平,胯平。踏下之脚要有盘旋下塌、脚前掌后扒、后脚跟下踩之意,体现出心意拳鸡腿的威力。弓步要到位,否则,整脚掌受力不均匀,宜受伤。手上挑要不过眉,下砍手要落于丹田处,若此才能周身一体,六合劲整。眼要随身体动作同时到位,不丢,目含英气。家师常教导后学,打拳要有豪情,要有英雄豪杰的气势。通过眼神最能体现出虎豹头的气势,“眼为心之苗”,也说明此至关重要。眼神也是内在的体现,所谓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心气一动,周身皆动,内在劲力整体划一,处处体现出心意为上,肢体为辅的内家拳术要求。再者,心为主导,胆为帅,手脚如兵卒,目若趋使,气为先行等身体各部的巧妙配合。也是便于达到六合合一,五形齐备的整体要求。
单把作为洛阳心意拳母拳,使习练者更深体现六合的作用,而六合又无时无刻不在支配整个单把的过程。这也正是心意六合拳的精华所在。
5、循环左式练法:右拧身束式,展身、定身,与上一动作相同,唯有方向相反,往复下去。初练六个去六个回,不宜过多,练功忌偏。洛阳心意拳初练不宜掌握火候,故而不能盲目多练,以免损伤身体。孙师常讲:“功夫非一日之功,不可大热大寒(随性致而多练、猛练或不练),也指不可太过或不及。应脚踏实地,平稳进行,随功夫而日进。再者,功夫是循序而成,循序而进,少年在12—16岁之间,应以6—9个单把为主,往复盘练。待年至16—24岁之间,可提高到12—24个,盘练整年。到此阶段,自身已适应。从锻炼的要求中更能体现洛阳心意拳功夫不经三暑三寒的磨练,是不足以言功夫的。盲目练功,不仅徒劳无益,且会损伤身体。盘练三年后,可自由掌握。贵在持之以恒。
单把动作准确,外三合合度,劲力自然顺达。内三合也能通过盘练单把,随功深得以体现。内在五脏的变化是产生气的根本,由五脏提炼的气,通过盘功达到充盈,继而达到气遍周身,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对练功的蓄劲发劲整体力的培养也有帮助。动作定型。稳如泰安,动若猛虎,精神领起,融会天地,由人身之六合达天地六合而渐入心意六合拳之妙境。“拳虽小技,大道存焉”,心意拳作为我国亘古固有的内家拳,前辈拳家将“单把”作为“母拳”,定有其奥秘所在,学者不可小觑。(指导/孙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