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5-10-30 所属分类:传统武术 作者:庞连福 访问统计:575
文/庞连福2012年
三皇炮锤拳属三皇门(亦称人宗门、人祖门)。
三皇炮锤拳立名所示的三皇即是天、地、人三皇。天以阴阳论,地以刚柔分,人则以阴阳刚柔建体至用,仁义也。三皇者:天皇:伏羲,演八封。地皇:神农;尝百草。人皇:黄帝,兴拳棒。拳以此立意,称三皇,因此拳讲究“气如火药拳如弹,发在行气一瞬间”的劲势。又因该拳出手如捶,发劲似炮,故名炮锤,与三皇合之则称“三皇炮锤”。三皇炮锤修炼内容注重“规矩、气道、身法”,是形成“神、气、形”三者合一功夫艺境的精髓。三皇炮锤拳具有一整套独特的内功、外形、技击、养生的系统训练方法,习练三皇炮锤拳法能够造就习炼者达到中正安舒、外顺内应、神拳神明的功夫效果。
“中正安舒”用语源自于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王宗岳太极拳经《十三势歌》讲“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杨禹廷《太极拳动作解 说》“以安舒中正符合自然才对”。太极拳家都把立身中正,中正安舒作为传授功夫要旨,乃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学说的阴阳平衡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这个“中”字,源渊何在?一般的解释说:我们祖先华夏民族因自己的居处是中心腹地,故称中国。其实,中字的内涵还要深远广博得多。《尚书•大禹漠》记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真言”称“圣人之心法”。朱熹在《中庸章句序》说:早年尧帝传给舜帝时,只有“允执厥中”一句,后舜帝传给大禹时,又加了前面的三句”。尧、舜、禹论“中”的真言,心法以及周文王所著《周易》对“中”的认识,后来被孔子所继承,“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第三十章)程子在《中庸》序言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孔子思想其久而差也,故笔于书,以授孟子,说中是天下的正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正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表露出来叫做中,表露出来全于法度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法则,达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就发育生长了。《易经》就以“中和”之道为常道,“中正”之行为常行。执“中”而协同。
《易经》所述的“中和”,就是阴阳之中和。阴阳相互吸引、依从、和谐的性状,是事物运动的最佳状态,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富有生命力。
三皇炮锤拳门的“安轴定位”的理论要旨促成了习炼者“中正安舒”的功夫效果。上肢的肘为肩、手之中;下膝为胯、足之中。即是三才的人才为中。手法的变化在于肘,腿法的应用在于膝。”形之六合一体,内有中空之用;立体九宫动变有虚中百会至会阴穴的垂直线,即竖轴,肚脐至命门的顺轴,两胯尖间的横轴”,三轴之交点,乃为极之点。功法内景象中出现确立,拳门术语谓之“安轴”。拳术练用、攻防中水平四象变化动转;触处成圆的圆中规的用法;立如平准;攻防进退的“以重击中,以定用手”;四正四隅拳势之变化,皆以此“中轴”为根而用。三皇炮锤拳一身之法论述的“天门杠”,天门所指即头顶。顶是一身中的巅峰。太极拳所讲的“虚领顶劲”所示也是此位。三皇炮锤拳安轴定位把百会至会阴这一垂直线定位为人体的虚中。此虚中的矩线中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从拳门内功功法修炼中特别强调应做到“三田相系”,阐明了三个丹田各自的作用和练功效果。拳谚所讲:“修身先得一口津,定气再把两仪分”,说的就是津液在炼丹功过程中的重要。天井地井相交,琼浆玉液生成后咽气吞津以成玉液还丹,使下丹田得津化精,练精化气;中丹田练气化神;上丹田练神还虚。三丹田修炼过程正是瑩蟾子李道纯“万物本一形气也,形气本一神也,神本至虚,道本至无,易在其中矣!”虚中定位,上、中、下三丹田相系,既“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气在其中矣!”
三皇炮锤拳五要口诀(谚语)提到的“浮气聚要,本力勇要,虎腕挺要,腰眼茎要,心气和要”和一身之法所论述的“天门杠,腰脉提,食门歉,气分阴阳,肚讲阴沉、阴聚阳散、八卦为根”,从多个方面系统地阐明了周身内功外形具体的训练要求和方法。五要中提到的“腰眼茎要”和一身之法的“腰脉提”,都强调了腰在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腰是一身上下的中节,这个“中”是不可忽视的有形之“中”。拳谚曰:运动在梢,机关在腰。腰乃一身之中。具体讲求身法与腰密不可分,互为所用。身法为整体,腰为中枢,讲身必讲腰,有腰必有胯,腰转胯合,胯动腰随乃运气活身之道。身法讲整体的形态美感和气势神韵。腰胯讲灵活,腰法与练功和运用的关系极为重要,腰是一身之轴,一技之本,一法之根。不论演练或应用,都应该动则有法,击则有方,发则有力,至则有点。在实际应用上有腰才能有实力,有腰才能击中要害打在点上,没有腰法就什么也谈不上。腰法运用要胯配合,拧腰必须转胯,腰转胯合,胯动腰随方可为力。实际应用上要讲:腰要活,肘要合,腰是轴,臂是杆,肘是环节手是点。着力部位要明确,冲在拳项,戳在指梢,切在掌沿,踏在掌根。一团一展,一合一开,一收一放全离不开腰和胯。更好地运用腰法应该是:收之有法,放之有力,动作灵活,走似龙蛇,神态生动,用法巧妙,协调统一,变化莫测,以上诸项皆以腰为本也。拳谱云“磨转千遭脐不动”,就是强调腰功的重要性和腰功与身法的关系。立如平准,中正安舒是保证自身动变平衡的法则。在练用、攻防较技过程中。只有在自身身法虚实变化上下相随、中正安舒的情况下,才可具备“偏沉则随乘以化之,偏沉于人刚以逼之”的变化自如的能力,方能达到以静用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
三皇炮锤拳所述“八卦为根”即是八卦四正四隅的几个方位,立身占据其中亦称中土不离位,确立是为九宫,其可成左顾右盼瞬息万变之机势。炮锤拳站位步型十分考究。通常以三七或四六步定式,运动中“虚实互换,进退自然,易攻利守,跟捷撤速,立身守中,盘动于根”炮锤拳在实战中手法、身法、步法的整体动转变化完全是以八卦方位作为运动轨迹。前面所述的“腰中、虚中、实中、立身中正和立体九宫”,从多方面告知了我们周身内外协调,动变平衡和守中用中的重要性。中正安舒所强调的就是“周身劲发在中枢、偏倚不正力难出”的认知。从得中用中检查自身内功、外形具体运用是否合乎动变规律是为关键。在双方较技过程中,因自身脊柱“实中”是有形之体,乃是受敌攻击的目标,故自身的虚中、实中是一阴一阳,从阴阳互动的演化机制,应以自身之虚中克彼之实中,则以自身实中避开对手之劲头。以虚中的阳动降其劲尾,即以己之虚中对彼考实中发劲,以获得最佳效果。
炮锤拳的“丹田气要鼓,两手似提虎,胸中劲要散,两足如掘土”,集中表述了内功外形匹配合一的具体规矩和要求。外形的沉肩坠肘、头的虚灵顶劲、下盘的敛臀溜胯,中关的命门外击及尾闾中正和双足敷地,完整示证了其内家功法的练功要旨,造就内功发动的机势,造就足地相合的劲势,使周身整劲在双足作用借地之力得以有效发挥;产生碾转动变的机势,使对手之中失去正定,而劲力摧发致对手根节不稳,失衡跌出。老子曰“以正治国”中正安舒,常也。失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易经》豫卦六二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传解释说:“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巽卦象传说:“刚巽本中正,而志行。”意思是“君子坚如石,能洞察几微,而先知食物之动向,不待终日,又刚又有度。故象传解释为中正之象征”。安者,静也,内家拳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者也;太阳运转不息,永放光辉,刚健无比,乾卦也可以看作是日光的舒展的形状,宇宙间生生不息的功能。拳论中倡导“中正安舒”,其本质就是排除自身外形拙力、形阻力闭的障碍,建立抱神守静阴阳动变,外顺内应的攻防机制。中正安舒道也,内劲是“道性”在拳中的体现,是通过对“中和”的追求来实现的。合道者,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自身适应机能完备,使他人莫能胜之。兵法有言,不是能战胜敌人,是敌人站在失败的位置上。中正安舒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则,所谓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所谓“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武备如此,练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二者合一,其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蹬。本文题图为作者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