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研究 >> 文章详情

关于少北武术若干问题的答辩

近一个时期少北武术队伍内部和武术界部分同志,对少北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疑问,现根据对少北武术发展纲领及基本原理的粗浅理解做以回答,仅供参考,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问:《少北拳法源流考》是否真实?


答:《少北拳法源流考》是张荣时老师为葫芦岛少北武术协会内部刊物《少北通讯》(1995年第一期)撰写的专题文章。文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少北武术理论与实践的源流进行了系统考证并明确指出:“上述只是把少北拳法源流写给本家门人弟子,深望以尊重历史的科学精神加以考证,以便确定真实之信念,为师所望”。 笔者曾对文中所列《少北拳法源流考》做过详细考证。认为文中所列人物均可考据。可在《高僧传》、《少林寺资料集》、《少林武术精华》、《少林七十二艺》、《少林绝技》、《中国武术史》、《国术名人录》、《功夫》、《南雷文集》、《纪效新书》、《手臂录》、《进解集》等大量资料中得到证实。 1996年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专家评审组专门来锦州市为少北武术评审认定,并肯定了少北武术是源于少林又有别于少林的实战性武术。这是当代中国权威武术家的最权威定论。 我认为对《少北拳法源流考》的考证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考证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史观。首先立足于证明,而不是先入为主立足于推翻。一个重大历史话题不是一朝一昔就可以证明的,更不是凭思辩而得出的唯心主义结论。


二、问:少北武术是张荣时创编的吗?


答:可以肯定地说少北武术理论与实践体系中有张荣时老师发展的部分。 应该肯定张荣时老师对中国传统武术事业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重新完善系统和解释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武术理论与实践。如提倡把武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反对使武术封建化、神话化和全盘艺术化。再如将古代传统武德中重义轻生、锄强扶弱、路见不平等发展为少北武德三大原则,即(一)必须做好本职工作,为民族振兴服务。(二)必须遵德守法、扶老携幼,见义勇为。(三)必须自觉培养正派、正义、正直的三正之风。 其次,少北武术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体系的建立,确实存在张荣时老师把一些不符合辩证法的古代传统的、带有唯心主义色彩部分去粗取精的过程。如将点穴术在功术内容中去掉,这是历史的真实。张荣时老师认为“点穴术如画龙而无龙,言鬼而无鬼。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点穴制敌名声久远,但除胡扯外,未见真人”。 再次,依据古代传统武术原理,将朴素的武术内容加以完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化。如按现代逻辑原理,将少北武术的全部内容定格为“双功四术”。再如按武术攻防论原理。将少林武术的腿法展、搬、翘、探十二功发展为连还腿的“三类“(天地、地天连环,扫弹弹扫连环,对同同对连环),“五种”(全天,全地,一天,一地;单腿连与双腿连;单飞与鸳鸯;单内形与双内形;全虚,一虚一实),计366腿和拔重腿的摆莲腿腿14功。 总之,综合朴素的古代武术理论与实践,集大成而发挥创造,这是对民族武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这有什么不好?发展是硬道理,中华民族武术事业如果没有智者、圣哲们去发展怎能留给我们这么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呢?


三、问:少北武术能存在多久呢?


答:少北武术作为一门科学,必将为世人所逐渐加深认识,更加广泛传播,少北武术的永久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首先,少北武术的科学理论是哲学辩证法的具体体现,少北武术理论的逻辑化是当代武术理论的集大成。它不仅仅是武术理论,而且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升华。 第二,少北武术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并不是照抄照搬古代朴素的武术实践套路,而是完全用科学原理梳理后的完整体系。少北武术实践立足于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是健身自卫之术”,围绕健身自卫而吸纳中国古代武术的优良传统。少北武术认为武术的本质是征战动武之术,尽管吸收了当代健身搏击等科学成果丰富武术内涵,但武术的基本属性不能改变。少北武术还认为人类对于搏击的认识并未全面,人类需要搏击不会因为现代动武手段的变革而消亡,搏击动武项目将长期存在下去。 第三,少北武术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少北武术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少北武术自宗师张荣时1966年在中国辽宁锦州首倡以来,短短30几年时间已经传播到了中国大江南北,学员逾10万人。学员中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牌达数百块。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少北宗师张荣时拍摄了专题片《拳师》,影片发行世界各地。央视五套《今风细语江湖》栏目组为少北武术宗师拍摄《张荣时与少北武术》多次在央视播出。辽宁电视台《乡士纪事》栏目组为少北武术拍摄了《少北拳》。 目前少北武术队伍组织严密科学,发展有长期纲领,措施得力,有一批自愿终生为发展少北武术事业贡献力量的爱好者。这是少北武术的生命力所在,是根基所在。 中国儒家理论在诞生时绝无今天少北武术队伍之大,追随者之多,但儒家理论是进步的、实用的,所以二千多年来长盛不衰。“少北武术将亡论”是不懂辩证法不懂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调。请读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吧。


四、问:少北武术刚而少柔,蛮练一气,很多人练不了,怎么能说是科学的呢。


答:其实这一观点早在古代就有人提出过。如王征南《南雷文集》所述少林主刚为外家,武当主柔为内家。《手臂录》中也反复强调少林寺僧洪纪、洪转的枪法主刚不如内家主柔之论。张荣时老师在《少北拳法源流考》中鲜明地提出:“内、外家之论,并不可取。其实少林亦有阴柔之功,武当亦寻阳刚之力,机讥何益!”金恩忠之《少林七十二艺》中也持同一观点。据考证王征南和《手臂录》作者吴殳都不是带兵打仗的战将,也没有培养过战将,说谁高、谁低真是没有说服力的一家之言。 古代征战武术是培养士兵和战将的,是在刀光剑影的血光中诞生与发展的,试问如果不是刚行怎能杀敌呢?事实上清代以前的中国武术很少涉及柔化之法,史籍中难以查证,只是到了清代以后,由于朝庭不提倡打擂,所以武功比试转入了更为随意的场所,比试规则多为“点到”为止。如“试手”、“过手”,且讲求“文过”、“武过”。因而柔顺之招,置对手于摔出为胜的规则占了上风。近代无数的武术爱好者由于没有机会在战场上施展,又没有机会打擂台,加上社会对健身的需要,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越来越深。一些文人墨客将武术与道家的无为而治,后发制人思想相融合,于是诞生了越来越系统,越来越玄妙的武术文化新潮流。但只能理解为这是武术的异化,并不能动摇武术是动武主刚之术的地位。 少北武术即然是征战武术就必然突出对点刚力等“刚”的锻练。少北武术认为“力有接发,各存动静,用于顺逆,始分刚柔,达于开合,术之所行”,即力有四个方面适用类型。即“动发力”,当触及外体的瞬间能突现暴发力,通称点刚力。“静接力”,在击技中擒、拿、抱、压之时,必发相对静止的力,此力通称凝刚力。“动接力”对我双方相碰之力,方向一致为顺,方向不一致为逆属刚行。“静接力”,即以相对静止的凝刚力,接对方的击力。所以说在击技过程中除顺接力之外均为刚力。这就是少北武术重视点刚力的理由所在。 少北武术并不忽视柔化锻炼,在少北武术内容体系中有点刚长拳、也有柔化长拳、更有刚柔相济的禅林拳,有点刚短打、也有柔化短打。少北武术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遇刚则柔、遇柔可刚的刚柔相济、拳禅合一的境界,但少北武术术法锻炼要求突出点刚战打法,因为武术就是动武之术,动武之术必主刚战。


五、问:少北武术这么多年怎么没出一个“散打王”呢?


答:不光是少北没出,太极、形意、八极、八卦、少林那一个拳种也没有培养出一个散打王。散打王比赛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打擂和当代西方拳击等竞技形式而推出的一种对抗竞技项目。它即来源于武术,又有别于武术,是一种新的击技运动形式。目前的散打比赛中的技法除了部分手法、脚法、摔法较明显地体现武术内容(拳击加脚、后又加摔)之外,手法、步法基本属于拳击内容。一是摔法中没有武术运动中的擒拿术,二是步法中只有直进直退的水火位,没有武术运动中横向运动的木位、金位招,也就是没有五行桩功的体现。因为戴上了拳套子无法施展掌、指功夫等等。所以把散打比赛当成当今世界武术运动的最高运动形式,显然说得有些过份。 武术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总结人类征战规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动形式,它和西方的拳击及中国武术传至外邦后被改造的击技形式如跆拳道、柔道、泰拳等形式不同,中国武术肩负着培养士兵、战将和传承文化形态以志民族精神、修炼体魄,既可健身、动武,又可修身的多种功能,不是以体育运动的唯一形式出现的。所以说把包括少北武术在内的传统武术与散打王比赛去比,有许多不可比性。一是武术的攻防部位是全方位的,虽然近代提倡“八打”、“八不打”,但拳法内涵存在着的基本习惯与散打比赛中的训练体系、裁判体系不是一回事。如果丢掉护具,按传统武术的裁判规则(少北武术有自己的《擂台赛竞赛规则》),情况另当别论。二是从专业训练上看,散打王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各方面素质极高的专业运动员。基本功、体能、灵活性等方面都是相当出类拨萃的。这与民间武术爱好者相比在训练条件、训练强度、临场经验等方面都是无法比拟的。三是将西方拳击运动形式硬和中国传统武术击技形式融合在一起,有一个东西方文化的认同过程。说穿了散打王比赛是一种纯粹的体育竞赛,而武术是一种文化,很难完全以单调的比赛论高低。 我们相信在广大传统武术爱好者和散打运动员、教练员、武术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推出一种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武术特点的竞技、击技形式。到那时无论谁来挑战,中国人都将保持长期的优势。因为那是建立在一种文化基础上的形式,优势属于拥有这种先进文化的民族。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6
0
5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