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北武术欢迎您!
加入收藏|关于少北|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少北文库 >> 文章详情

武林释义——漫话武术

武林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从事武术活动,具有一定造诣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通称武林界。武林中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独特的群落语汇,有相近的文化层次和江湖阅历,有共同的职业习惯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武林中人有一种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情感生活情趣。有着传统的行为方式,有着相似的阅历,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气质。在中国历史上武林界的构成曾发生过较大的演变。在古代主要由将领、士兵、拳师、保镖、护院、教官、侍卫、江湖豪客、绿林好汉等组成,这些人往往以武术为职业靠武术吃饭。也有一些并不一定靠武术吃饭的,如商人、农民、教师、官员、医生、手艺人、乞丐等。当然也有外方人士,如和尚、尼姑、道士等。当代武林群落主要由武术教师、保镖、护院、武术专业队员等组成。武林中人区别于其它社会阶层中人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武林特性之一:坚韧的个性
练武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速成法,凡在武功上稍有成就者,无不是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长年不懈,付出体力和与智力的双重代价,意志稍不坚定者,精神略有懈怠,都会导致半途而废。所以武林中人第一个特点便是性格坚韧,富有坚持心,富于韧性,大有九死而不悔的气质。从习武到稍有成就,最少也需十年功夫,在这漫长的习武岁月中,习武者要经受种种筋骨之累和皮肉之苦,在精神和意志品质方面要经受种种磨练,几乎每天都要经受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挑战,经历如此非凡个性磨练的人,其个性必定十分坚韧。凡称得上武林中人莫非如此,那些意志稍有薄弱的人在武林中随时可能被淘汰干净。学成之人,非常人也,所谓学者如牛毛,成者如牛角。

武术大师万籁声先生说过:练少林功夫,三年小成,十年大成。其间要经过三胖三瘦劲始入骨,经过三伏三九劲始归根,所以武功高强之人很少有身体肥胖的。因为在练功过程中,有时能吃能喝,气色壮旺,有时则不思饮食,面黄肌瘦(《武术汇宗》中篇第132页)。少北宗师张荣时老师说过:习武有成就者无不是武打六更,挑灯夜战。在80年代体检时发现他的肺是常人的二倍,医生以为他得了肺部重症,而这实际上是他从小锻炼体能的结果。《少林七十二艺》中的任一功法,如铁沙掌、铁头功、弹指功等无不需要几年苦练方有成就,如铁头功每天要用头撞桩、石板等数千次。一般少小习武到有所成就往往要30岁以上,而这个过程往往要过九道魔关。升学三次,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情窦初开心猿意马,恋爱、结婚、生孩子、找工作、养老人。只有认真对待魔关,每当遇到干扰时,必须以毅力与之抗衡,战胜自我,排除干扰,每过一道魔关毅力就增强一分,信心就增添一成。如此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才有可能闯过道道魔关,步入武学的较高境界,武林高手的坚韧个性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练出来的。

武林特性之二:胜负观念
中国人一向重视脸面,早在《礼记》中就有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记载。儒家的传统观念中,面子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生命。武术是中国最早的竞技项目。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了“无拳无勇,职为乱阶”的说法。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定期的比武大会,即“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于是徒手的“角抵”兴盛起来,角抵类似后来的摔跤,只限于比试摔跤,不准拳打脚踢,皇帝很喜欢这种表演,这种嗜好作为一项“宫庭遗产”被历代皇帝继承下来,直到清代的“善扑营”。
然而武术又从来不是真正的竞技项目。

武术是早期人类在与猛兽、与敌人的残酷的搏斗中产生的。武术的最初目的极其明确,即杀伤对手,保护自己,所以武术实际上就是从历史的遥远血光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它的每一个招式都可能蕴含着前人的生命的鲜血,潜藏着杀机。它本身就具有残酷性和血腥气,至于人的健身功能,养生功能,消遣、游戏、观赏功能是后来才引起人们重视的

武术从最初意义上说就是以性命相搏。胜者可以保全性命,赢得声望,有时还能得到物质利益,负者则大失颜面,轻者受伤,重者丧命。如果不能将对手打死打伤,就不能成名,由此可见,武林中的胜负观念既是声望之争,又是生命之争,说到底,武林中的胜负观念是个生死问题。

武术的较量首先是胆气的较量,因为武术的特点是近身的面对面、身贴身的搏斗。旧时的保镖、护院、江湖拳师全凭一身武艺走南闯北,混口饭吃。一旦遇上对手挑战往往是性命之争,谁也不敢有半点疏忽,双方都拿性命当赌注了。

大概从宋代始有打擂的说法,一般是在热闹处搭一擂台,由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当擂主,叫设擂,台下之人上去攻擂,擂台两边常常写道“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横批是“天下无双”,为擂主壮胆气。因这种比赛是较量真功夫,双方常立有生死文书。由于打擂的比武形式较为残忍,又由于到了清代朝庭并不提倡打擂,民国政府时下令对打擂追纠法律责任。因而出现了“试手”、“过手”等比武方式。试手分文试、武试、君子试、小人试。文试、君子试常常是点到为止,不得重手伤人。武试类似于擂台赛,小人试则是虽嘴上说得好听,但实际则下黑手,或使暗器或群斗等。近年来国家又提倡带护具,有一套较为严密的裁判规则,如散打王比赛。

总之武林中人胜负观念极强,胜了可提名,负了生不如死,或不再言勇,或改练门派。但无论如何武术比赛总带有残忍性,胜负观念还延续着古代生死相搏的传统。

武林特性之三:防卫意识
武林中人的防卫意识远远超出常人,变成一种经过强化的本能。习武之人讲“形意性”,即敌情观念。一个招式要日日练,月月练,年年练,时时处处都有一个人伺机前来进袭。经过漫长岁月之后,高手们的防卫意识已强化到心理定式,渗透到潜意识之中,本能地随时随地准备应敌,一旦遇敌,武林中人往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快的反应,这是长期艰苦锻练的结果。他们的防卫是主动的,超前的,积极的,动作反应快,有章法、有杀伤力、获胜的机会多。一般人很难理解武林中人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武术家们的警觉性很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随便操起身边、手头的东西作为武器以面对横暴。比较典型的内容如少北武术的巧遁术。旧时江湖险恶,武林中人吃饭、喝水都要留意留心地形,察言观色。说到底,良好的防卫意识是以深厚的武打功底为前提的。

武林特性之四:巧于心计
“兵不厌诈”是中国古代兵法的一个经典之言,与击技之道可说是同出一辙。只不过兵法上是两国、两军大部队群战,而武术研究的是单拳、单械对手,即使是群拳、群械对手也主要是指群体中的个人技能。

武术是攻防互搏的技术,如少北拳有智战、术战、力战之说,少北拳拳术攻防论中有指上打下,上虚下实,下虚上实,以虚带实的具体内容,如夜叉探海属上虚下实的具体内容,阴中阳。武术家们善于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刚一交手则用试进、察客、观守等灵活招式,交起手来又是遇刚则柔,遇柔则刚,刚柔相济。武林中人曲于心计是有历史背景的,古人云“未入江湖想江湖,入了江湖怕江湖”,“十年可中一秀才,十年难学一江湖”,可见江湖险恶。虽然江湖并不等于武林,但武林界确受江湖习气很深的影响,这也就给武林增添了不能不随时有防人之心的心理。所谓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少北拳中就有专门练习防人的巧遁术的内容。

我们从古代暗器中略窥武林中人的心计。暗器可分为手掷、索系、机射、药喷等四大类。如手掷器的飞刀、飞镖、如意珠、梅花针等,索系类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等,机射类有袖箭、弹弓、弩箭等,药喷器类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这些暗器在万马军中厮杀并不能发挥 多大作用,但在武林界的过手、打擂、单对一的打斗中却常常使用,且很难防范。

中国武术界在长期的实战阅历中积累了防身制敌的经验,武林中的迂曲心计与防卫意识融为一体,其表现于外的则是丰富多彩的防身手段和应敌经验。

武林特性之五:武德义气

武德是习武之人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武林中人共同的道德要求和行为约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武术界所共同认可。传统的武德内容包含有忠孝节义,重义轻生、除暴安良、锄强扶弱、忠君奉禄、尊师重道等诸多内容,一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德观念在武术界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反映出武林人士对社会不平的反抗意识,它本身具有两重性,这是由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传统武德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谦和忍让
凡是武林高手,一般都十分讲究道德涵养,因为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就没有谦和冲淡的修养。自古以来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特别是对于一般习武之人来说,,要做到谦和忍让并不容易,练武要经历几个阶段。当武功小有成就时最易自满,也难谦让,有些人自吹自擂,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忘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是个浅显道理。有时甚至导致个别人瞧不起不会武术之人,以强凌弱,横行一方。由于门派之见,掌门之争演绎了无数刀光剑影,血气冲天的故事。那些武德高尚,身怀绝技的历代武术家对这些深恶痛绝。
少北宗师张荣时先生明确提出少北武德三大原则:一、热爱本职,为民族强大做贡献;二、遵德守法,扶老携幼;三、自觉培养正义、正直、正派的三正之风。时刻告诫我们要尊敬别人,从未提起过谁是他的手下败将,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他个人的崇拜宣传,体现了一代武林宗师的武德风范。

2、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传统武德的核心内容。古人所谓的重义轻生,锄强扶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都是见义勇为思想的不同表述方式。见义勇为必须以品格正直,嫉恶如仇为基础,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同残害良善的坏人进行斗争。见义勇为必须胆大心细,见义勇为之时无不是千钧一发之际,所以一出手就宜使重拳,力求一击重创恶人。不过说到底,见义勇为也只限于对个人的行为,对庞大的社会不可能产生根本影响。在任何社会制度下,这种个体行为都不可能促动社会的根基。见义勇为对社会只能小补,并无大效。但它对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打击犯罪和邪恶势力,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见义勇为的传统已成为武林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在见义勇为过程中,也为习武者提供难得的实战机会。

3、立身正直
立身正直,指品格高洁、胸怀坦荡、行为光明磊落、待人不卑不亢,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禄所诱,不为美色所惑,不为奸邪所用。令人感到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张荣时老师在《少北武术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少北武术的锻练、培养“正义、正直、正派”的三正之风。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武林中人大多都具有蔑视世俗荣华富贵的傲骨,他们不屑为人所用,不屑低三下四地去逢迎“达官贵人”。喜欢独往独来,一旦犯了什么事情愿自己承担后果,不去攀扯别人。武林中一向提倡戒盗戒淫,不准见财起意,见色起心,认为贪色是练功的大忌,杀人越货,鸡鸣狗盗之徒一向为人们所不齿。

4、尊师重道与武林义气
尊师指尊敬师父长辈,虚心求教,恪守弟子晚辈之礼。重道的含义有两层。一是重视道德修养,二是遵循练武的规律,习武之人应把提高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认真探讨武学规律,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较高的境界。

武林界历来师门规矩甚严。旧时,弟子们拜见师父要行叩头礼,拜见师门长辈要行叩头礼,弟子们顺序以拜师入门前后为序,先入门者为师兄,后入门者为师弟。弟子拜师之时必须立誓恪守本门种种门规戒律,以后若有违犯师父有权责罚,直到将该弟子逐出门墙,叫做“清理门户”。

现在武术门派中礼数已不象旧时繁杂森严,弟子排序也非按入门先后。如少北拳就不论大师兄、二师兄,师徒之间以教师学生相论。基本上是学校化的模式。但尊师重道仍为各门派所共同遵守。义气一词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即包括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生死与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积极含义,同时也包括了不辩是非,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吃喝不分等消极含义,很难用一个明晰的概念来限定它。因此,无论好人、坏人都可以自认为义气,武林中常把义气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一般用在朋友中间。武林中义气一词既含有道德品格方面的内容,也不排除钱财洒肉等实惠因素。《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大多是以讲义气为相聚前提的。

武林中的义气和现在社会上所谓的义气是有区别的,在黑社会、恶势力中的义气是建立在无知无德,酒肉、钱财、女色、欺辱良善基础上的,而一旦犯了事,把“义”字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反目成仇,这种义气已不再是武德的范畴了。

总之武林中人的独有个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群中他们大多显得性格孤独内向,有的一生处在不争之争中,虽然他们的精神十分充实,但总是有一种失落感相伴的。因为他们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往往不被社会理解。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目标,并不一定是社会最高目标,由于心目中的宏观(社会)目标和微观(武学)目标始终如一,常常是为自己热爱的武术事业奉献宝贵一生,也就陶冶出了一种很少能与门外人有共同语言的心理。不争之争,乃争之大者。古代有一位诗人曾写过一幅对联(常熟三峰寺、壁庵正志):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所谓不争之争,不是不争,是弃其小争,争其大者,弃其近者,争其远者。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现代和未来社会中武林作为一个社会附层,武林作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可能还会热得相当久远,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电话:   手机:18842969555   邮箱:355041811@qq.com

中国少北拳官方网站  地址:中国-葫芦岛

Copyright© 200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公网安备21140202000008号
访问
2
7
6
0
9
0
6